|
发表于 2024-2-23 19:4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试过甘草泻心汤合柴胡疏肝散去甘草枳壳川芎加15g厚朴枳实的法子,效果也是纹丝不动,您说是不是半夏的燥性会助长阳郁所以才会失败。
今天和我认识的一位经方派聊了这个医案,她觉得风药里➕少量附子取附子点火的药性而不是中量散寒,就像山林大火那样,可能收尾就更快。
总之您说的很对,柴胡必不可少,另外他这个方子我记错了,还是有调整药物比例的,柴胡防风用到24,其他风药用到15,白芍只有9,两草各6,我觉得这种医生还是重点提少阳少阴的阳气,而考虑患者体质偏寒,白芍用量比较轻,再加上15g的人参须,散火汤跟大柴胡汤合葛根芩连汤比整体药性偏热不少啊。 他这个毛病应该是长期阳气内郁,又因为感染了痢疾愈后不理想,兼有表邪内陷,所以之前能治好一半。今天和一位经方派聊了聊脾胃论,我真是井底之蛙,人家经方派一样对脾胃论有深入研究,哈哈哈。我这位准亲戚是因为多年来饮食不当再加上思虑过度造成的脾胃受伤,受伤导致中气受损,气虚再导致的湿热,这与外邪所引起的湿热就不一样,可别忘了他今年又感染了痢疾,临床上可能带着两种湿热的病人或许也不是新鲜的事,年轻人暴饮暴食,社会压力又大,心中难免有郁,这都可以给大家以后的临床提供一点点思路。 谢谢先生分享患者的病情细节,详解病因。
五苓散他过去用过,我用泻心汤也配伍了不少茯苓,泽泻,车前子,问题他死活就是尿少,散火汤下去马上尿就多了,我能理解风能胜湿,不能理解为什么我的去湿利水药却无效。 这可能是“提壶揭盖”的原理。“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利尿没用说明问题不在下面的肾而在上面的肺。
肺主皮毛、通调水道,表郁不开,清气不升,水饮自然难降。
就像一个倒扣的水杯,杯口下面只要覆盖一张薄薄的纸片,就可以“托住”整个杯子中的水,因为空气无法进入杯子来转换水体的空间,相当于“清气不升、水液不降”。
这种情况下,只要在杯子的底部(倒扣的水杯底部在上面)凿一个很小的孔,下面杯口上的纸片就会掉落,整个杯子里面的水将全部泻空。
风药能“升清阳、宣肺气、开表郁、散水湿”,有“提壶揭盖”之效,令水湿得降,从小便利出。
《伤寒论》治“少阳气郁”引起的“阳明病不大便”,就是运用的[小柴胡汤]能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的原理(见后附条文)。
用现代医学的视角来看,可能是这个原理:
祛风药有一定的发汗散湿作用,能增加人体全身“上皮组织”的“通透性”,而肾小球中的过滤膜也属于上皮组织,所以其通透性也得到了增强,尿液生成量也就增加了。
而[五苓散]的解表作用与[升阳散火汤]相比差得太远了,故利尿作用不明显。
============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3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