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161|回复: 49

刘绍武走出了《伤寒论》胡希恕走近了仲景爷

[复制链接]

7

主题

0

回帖

53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53
发表于 2024-1-5 23: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绍武走出了《伤寒论》胡希恕走近了仲景爷


      胡刘二老是同一时期的两位伤寒临床大家,有众多的相近之处,同受日本汉方医学研究的影响,都在《伤寒论》的研究和实践中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且所创立的“三部六病”学说(刘氏)与“六经八纲方证相应”学说(胡氏)也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既如此为什么说刘氏走出了《伤寒论》而胡氏走近了仲景爷呢?

     我们要先从其各自在解读《伤寒论》过程中所创立的学说谈起,“三部六病”学说将人体划分为三个部分,即表部、中部(半表半里)、里部,简称“三部”,每部存在的病症,根据其阳(实、热)和阴(虚、寒)的不同病性,划分为六类证侯群,简称“六病”,“三部六病”学说由此得名。胡氏认为无论表、里、半表半里,均有阴阳二类不同的为证反映,三而二之为六,即病之见于证的六种基本类型,亦即所谓六经者是也。不难看出胡刘的学说是相近的。“三部六病”仍以六病名之,将太阳病和厥阴病归为表部,少阴病和少阳病归为中部,阳明病和太阴病归为里部。而胡氏虽言“经络名称本来可废”却仍用六经之名论说,认为少阴病是表阴证而厥阴病是半表半里之阴证,就此胡刘的认识产生了分歧,笔者在“胡希恕关于少阴病为表阴证之辨正”一文已经论述了胡先生将少阴病理解为表阴证是没有依据的,而据第148条、第285条均可说明少阴病不是表阴证,就此而言刘氏的论断是正确的,即少阴病是半表半里之阴证。再者既然胡先生已经意识到“经络名称本来可废”、“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仲景书取法于《汤液经》”,为什么还要沿用“六经”之名而论说其学说呢?就此而言刘氏承用“六病”是正确的做法。既如此为什么还说“刘氏走出了《伤寒论》胡氏走近了仲景爷”呢?

    我们知道胡刘学说所言之表、中、里这样的三部结构并不是胡刘的发明,日本人白水田良早在江户时代(1772年)就已有这样的认识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至少落后了二百年。从《伤寒论》成书到刊行流通大概相距800年,从成无己到白水田良大概是500年,就是说从《内经》体系走出从而走进《汤液》体系足足用了500年,可见走近仲景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对《伤寒论》的认识还是非常有限非常浅薄的,所以胡先生秉承着“始终理会”的精神学习和运用《伤寒论》,而刘绍武先生呢,“对《伤寒论》之不足也深有感悟,故对《伤寒论》有“立纲、归类、正误、补缺”之举。”我们看看刘氏的做法,“过去,一般认为桂枝汤和麻黄汤是治疗太阳病的方剂,但从实际临床应用之结果看是不适宜的。为什么呢?因为太阳病是表部的阳性病,病性属热、属实。阳病的治则应该是“热者寒之”、“实者泻之”,故不应该用热性方剂麻黄汤和桂枝汤,治热性病。王叔和曾说“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桂枝汤实乃表虚的厥阴病之方,而非太阳病所能用。”……“根据“热则寒之”的原则,将其桂枝汤更为麻杏石甘汤,取名葛根麻黄汤。”我们再看看胡先生怎么说:“这两个类型,原则是有了,要是中风型,必须用桂枝汤法,太阳中风,开始就用桂枝汤嘛,用桂枝汤这类的发汗法。要是无汗的伤寒型,就要用麻黄汤的发汗法。但是无论是中风型、或是伤寒型,这个证侯还是千差万变的,那不是老那样子,怎么办呢?还得因证而施,就是具体的事实具体分析,所以桂枝汤里头有很多加减方,麻黄汤里头也有很多的加减方子。还得根据寒热虚实往下辨。辨到什么为止呢?就是这个方药恰好相适应了为止。”看到了吧,这才是走近仲景爷的正路子,紧紧围绕着《伤寒论》规规矩矩辨证施治,不敢越其半步,就更甭说给太阳病重新制定治则重新组方了,在胡先生这里那是万万不可能的事情。

    再来说说这个“麻杏石甘汤”,《伤寒论》中第63条、第162条皆可读到此方剂,第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第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胡先生解释说:“这个汗出是汗多得很,而且汗相当地稠、黏,这纯粹是热。这个喘也是热壅,表不解,表邪也盛,热往上壅得厉害。这个汗出有阳明的味道,但是又不到承气汤那种情况。”“这个是:里有热而汗出,表不解而还喘,有麻黄证的喘,表不解。但是麻黄汤是不出汗的。里有热,阳明法多汗,里头热壅于里,蒸汗于外的这种出汗。所以不能用桂枝汤,里热不能用桂枝。”可见,麻杏石甘汤的适应证是表虽未解而里热已成汗出而喘,无大热者。至少是个表里俱热吧,而刘氏却将此方加了葛根从而命为葛根麻黄汤,并以此作为太阳病的主方,显然已远离了《伤寒论》之经旨,难道这样的做法就是所谓的“正误、补缺”之举吗?正误的前提是误,《伤寒论》太阳病用麻黄汤、桂枝汤有误吗?是吾辈可正的吗?显然是我们还没有真正懂得《伤寒论》,还不会运用,还没有真正走近它。


     我们再来看看自学成才的费维光先生对《伤寒论》的认识:“《伤寒论》在感冒的第一阶段(太阳病),具有许多经方,我常用的就有十一、二首之多,基本上都是由温热药组成。这与人体患感冒后的“自然疗能”的趋向是一致的,所以服用剂数一般极少,就能很快痊愈。这是现代西医和温病学家所不认识和难以理解的。《伤寒论》在感冒的第三阶段(阳明病)才和西医与温病学派对感冒的治疗原则相同。这时体温已超过“自然疗能”的极限(不是用体温计所能确定的)患者感到不恶寒、反恶热,身发高热,口渴,出大汗,脉也洪大。这是《伤寒论》学派、温病学派、西医都用寒凉药阶段。……这是唯恐烧坏人体的器官及脑功能的缘故。但在感冒开始阶段,即是发热或发高热,出现不恶寒或反恶热,仍属于感冒的第一阶段,按第一阶段治疗。必须具备上述第三阶段的所有症状条件,方可按第三阶段治疗。”费维光先生的论述足以说明刘氏改桂枝汤、麻黄汤为葛根麻黄汤为太阳病的主方的做法是错误的,完全错误的!说刘氏走出了《伤寒论》绝不会成为冤假错案。


    原本写到这儿已结语了,近又看到郭生白先生讲“麻杏石甘汤”治疗肺炎时,讲到石膏之药证时特别强调恶寒的时候是不能用石膏的,绝不能用石膏。为什么?因为恶寒发热的太阳病的热是身体主动制造出来的体表之热,目的是为了排汗,身体苦心经营出的这么点体温,你能轻易地用石膏把它清掉吗,恶寒就要穿、盖,就要保暖、保温,这是人体的自然反应。所以恶寒发热不能用石膏,绝不能用石膏。郭老讲的太通俗了,就是说太阳病之表热用石膏这样的大寒之药去清之,是错误的,完全错误的!尽管你有“热则寒之”这样的理论依据做支撑,那也是错误的,因为与人体的自然良能的趋势相反。


     刘氏走出了《伤寒论》的例子还有很多,此文就不一一列举了。

                                                    凡丁写于沈阳东油寓所

                                                         2019 4 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178

回帖

1216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216
发表于 2024-1-5 23: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
刘氏是把《伤寒论》拆开后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了改造和重新组装。
他为此造出了很多概念、治则和方剂。
我不喜欢他的思路和方法,但他所构建的相对完整的医学体系应该也是有效的,而且,他发展出了很多治病方法和方剂。
胡老和刘老,是我认为近世研究伤寒学说最有科学精神和最有成就的。本人则更喜欢胡老的伤寒体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224

回帖

1125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125
发表于 2024-1-5 23: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氏为表热证立纲,创立“葛根麻黄汤”,为表证归类,将桂枝汤证归入厥阴病之表寒证。

这些做法正是刘氏所言为《伤寒论》“立纲、归类”。显然刘氏把热、实归为阳,把寒、虚归为阴。这种简单机械的归类并非个案,我们看刘观涛怎么说:“最终决定采用以虚实定阴阳”。

我们再看看胡先生怎么说:虚实亦和寒热一样,同属阴阳中的一种特性,不过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寒者必阴,热者必阳,永无变异。但虚实则不然,当其与寒交错互见时,而竟反其阴阳。虚而寒者为阴,但虚而热者反而为阳。实而热者为阳,但实而寒者,反而为阴。以是则所谓阳证,可有或热、或实、或亦热亦实,或不热不实,或热而虚者。所谓阴证可有或寒、或虚、或亦虚亦寒、或不寒不虚、或寒而实者。

无疑胡氏的认识较刘氏们要完整全面得多。

刘氏将桂枝汤既作为表阳证又作为表阴证来用,就是说发热无热、有汗无汗都可用,这显然是不符合《伤寒论》之精神的,如果非得说这是创新是发展,那我无话可说。

东周同学盖与我同是无门无派的,所以才有东邪西毒之论。这个坛子里有真货的与识货的不多,带有色近视眼镜的却不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41

回帖

771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71
发表于 2024-1-5 23: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自学,受益于胡老最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224

回帖

1125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125
发表于 2024-1-5 23: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S同学盖与吾辈相同亦非体系内的专业人士吧,既然都是中医的守护者,那我就再啰嗦几句。

胡先生之所以 把少阴病搞错了,从根上说是不清楚“六病”的实质(胡先生始终用“六经”言说)即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认为这些经络之名本可废弃不用。做学问我常用假设法,假设我就是张仲景,要给后人留下点什么,写了这么个东西,把所有的病分了六大类,给每一类得起个名字吧,是随便叫的吗?是借用一下《内经》经络名称吗?要这么去假设去思考也许能想明白。

近两千年来,这个六经的实质夸张地说一个人一个样,据说有四十几种说法,有说对的没,没有,一个也没有!因为都是以《内经》为起点依据往下说的,所以越说越糊涂。刘氏三部六病把“白虎汤”证说成是少阳病,不用看其如何论说就知道他是错误的,为什么?因为他们不懂六经,少阳在哪儿?白虎在哪儿?哪跟哪啊,对不上茬啊。

胡先生亦犯了同样的错误,少阴在哪儿,厥阴在哪儿,根本不清楚!

同样这也是为什么郭生白先生说《伤寒论》是方法系统而没有理论系统的原因,这样的说法说明什么啊,不懂六经啊,真正懂六经的不可能这么说。《伤寒论》到底有理论没有啊?有!六经就是理论,为什么那么一大群病就叫太阳病啊?能不能叫别的啊?不能。为什么太阳病要从巳至未上解啊?为什么大法春宜吐而秋宜下啊?这背后有没有理论支撑啊?有!只是张仲景的表述你还没有搞懂。

可以这样说,不搞清楚六经的实质,不把《内经》理论体系放下,想走近《伤寒论》是不太容易也不太可能的事情。有人说《伤寒论》的精髓是八纲辨证,我说这也是没读懂《伤寒论》的说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224

回帖

1125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125
发表于 2024-1-5 23: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你好,你写的东西比较浅薄,可能你比我要下功夫的多,但是有个别地方我觉得是很明显的错误,现在我说一下自己的看法:1,刘邵武没有走出《伤寒论》体系,因为其中心思想依然依靠《伤寒论》为根基,如果跳出来,非但 不能开宗立派,反而会南辕北辙。2,胡希恕先生所说的少阴,乃是阴证属表。3你说的两条条文,是你的理解缪差甚远,148条乃说明脉证并治的重要性,285条虽然冠以少阴病,乃是说明为少阴病传变而来,并非真的少阴病,这种用法从太阳篇开始,几乎贯彻全书,读者不可不明,否则很多条文就解释不通了。4至于中日六经说法和认识异同,楼主可再翻阅资料,很多都是从中文著作中而出。我原先也认为日本人在汉方上造诣很高,后来发现很多都是引用国学典籍(我个人也是喜欢研究日本汉方作品,写得很好,不过由于文化差异,根还是在我们这里,个人觉得我们自己理解和学习中医还是更有优势。多下功夫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762

回帖

719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19
发表于 2024-1-5 23: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任先生所言极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767

回帖

827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827
发表于 2024-1-5 23: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全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720

回帖

725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25
发表于 2024-1-5 23: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郭生白问蒲辅周的儿子,说老先生让你读什么书啊?答:《伤寒论》,又问怎么读啊?读1000遍。

岳美中先生每一年复读一遍《伤寒论》。

裘沛然先生怎么说《内经》啊,裘先生可是研究《内经》的专家,裘先生跟他的学生说,这个是我们私下里说,不要公开说,我死了你们再说,说了什么话啊?

《内经》用现在的观点来看就是一部论文集,没有统一的理论,各讲各的认识而已,中医内治可以没有《内经》但不能没有《伤寒论》,那位高深的任先生说的对,所有可以开宗立派的没有一家可以离开《伤寒论》的,这话说的一点毛病没有。

S同学说借用《内经》经络名称的说法是极其浅显的,那是这位同学太粗心,我那是个问句,这话不是我说的,不是我的观点,是胡先生说的。我的观点《伤寒论》六病之名不是借用《内经》来的,而是从《易经》来的!

前面我说不放下《内经》理论体系的禁锢是不可能读懂《伤寒论》的,其实还有半句话我没说,就是不懂《易经》是不可能读懂《伤寒论》的,进一步说《伤寒论》没读明白是不可能读懂《金匮要略》的,有体系的都读不懂,说没体系的读懂了,那是梦话,有体系的先放一放,而去研究没体系的,那是傻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41

回帖

771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71
发表于 2024-1-5 23: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全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夏中医论坛 ( 沪ICP备2020030433号 )

GMT+8, 2024-11-24 18:34 , Processed in 0.04722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