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 ,翕翕发热,无汗,心...
伤寒论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 ,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伤寒论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和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均为治疗外有表证,内有停饮的方子 二者临床应该如何区分应用?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胡老修正过。
这个桂枝去桂呀,这个桂也可疑,在《医宗金鉴》他改芍药了,我认为这是对的。因为他这个表还不解嘛,你把桂枝去了,拿什么解表?所以应该桂枝去芍药,我们经常用也是桂枝去芍药。 过去一直没明白,应该去桂枝还是去芍药。这次学到了。谢谢! 不知胡老的观点有没有得到伤寒学界的普遍认同。
我的看法是:
此方证表证已解,“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是水热停于心下,热不重而水饮重,水热未互结。
故去攻表的桂枝,加茯苓、白术运脾渗利,引水热下行而解。
芍药的作用是养阴和胃缓心下微痛,因为有热,防止只用渗利伤阴。
如果去芍药,那治法就变成“发汗解表+利尿渗湿”-〉“表里双解”了。
但此条文前提是“已服桂枝汤或已下”,而且当前证候是“无汗发热”,明显已经是个里证了,当治其里,顺势渗利,导心下(胃中)的水热下行通过排尿而出。 小青龙汤和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均为治疗外有表证,内有停饮的方子 二者临床应该如何区分应用? “小青龙汤证”是“表里俱寒,表寒里饮,寒饮在肺”,而“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是“表证已解,饮停心下,热伤胃阴”。
这两个方证病位不同,寒热不同。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切) 白术 茯苓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其一:此方的方名和服法中两次出现“去桂”二字,加上条文中的方名和药物列表中以芍药开头,这4个地方相互印证,所以不可能是“传抄错误”。
其二:此方的煎服方法中明确指出了其“治法”为“小便利则愈”。
其三:[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 [真武汤]去炮附子 + 甘草、大枣
显然是:渗利心下水饮 + 养阴益气和胃(包含[芍药甘草汤]+大枣) 简单地说28条是太阳中风兼水饮内停于中下焦而40条是太阳伤寒兼水气内停于上中焦,两者症状与证候明显不同。
另外28条,注家大体上有三种意见,一是去桂(支持原著),二是去芍(医宗金鉴),三是桂枝汤加茯苓白术(成无己等),胡希恕先生是第二种意见,刘渡舟先生是第一种意见。我个人更支持第一种意见,就是说原著没毛病。 我支持三是桂枝汤加茯苓白术。成无己等,这个等,还有谁? 从本条的“或下之”来看,很可能有芍药的禁忌证,有头项强痛、发热,说明表证仍在,桂枝证是确定有的,所以我的看法是:桂枝不可去,芍药不宜留。 28条的“仍”字很重要,说明原本就是个太少合病,既不能汗也不应下,医者不知先汗不应而又下,好在没有出现变证仍是个太少合病,从少而治,故去桂加茯术。
“或下之”而产生芍药禁忌证的说法并不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