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2542846711

推荐一本书《温病方证与杂病辨治》

[复制链接]

9

主题

1222

回帖

1202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202
发表于 2024-6-1 12:59: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这几张截图取自仝小林教授的演讲《关于经方应用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77

回帖

773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73
发表于 2024-6-1 12: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赞同您的观点, “辨方证”与“辨病机”并不是对立的。辨方证辨的是患者的状态,状态可用一组脉证或证候或病机描述,方证内寓病机。
例如《金匮要略》的痰饮篇里面说:“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心下有支饮就是这个方证内的病机。辨这个方证就需要辨病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762

回帖

719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19
发表于 2024-6-1 13: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读的现代人的中医书太多了,对我来说是在浪费时间
现代无大师,他们的书最好不要读。

伤寒和温病的统一,已经有人做了框架,是在六经、八纲、六气基础上的,这才是中医的大统。
寒温的统一绝对不在方证!
方证连伤寒论都统一不了,还统一寒温!

张仲景用整本书去写伤寒,最后就被搞成了方证!就这本事还去统寒温!从方证的角度做工作去统寒温,这种书有什么可看的!
哪请问:什么是伤寒?就是脉浮紧无汗恶寒体痛吗?    这是一个方证能解决的了的!!
再问:张仲景说“虽不能尽愈诸疾,孰可见病之源”,靠什么?靠方证呀!
再问:温病里面一直在讨论在营、在卫、在气、在血,是在说方证吗!

虽然《伤寒论》是“方书之祖”,而方证却走的是“重方轻术”的路,和仲景正好相反!

有人说,仁者见仁,你按照你的学吧。我只是仁兄:少看现在人写的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720

回帖

725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25
发表于 2024-6-1 13: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提醒。
  “虽然《伤寒论》是“方书之祖”,而方证却走的是“重方轻术”的路,和仲景正好相反!”
  同意您的看法,我也觉得仲景的《伤寒》、《金匮》是“以方传术,方术并重”,“特例(方证药证)”与“辨治规律”并重。
  伤寒和温病的统一,已经有人做了框架,是在六经、八纲、六气基础上的,这才是中医的大统。
  刘渡舟先生认为六经的实质是经络,伤寒论包含气化,我很赞同,至于中医辨证的总纲“八纲”就勿用多说了。

  有两点我解释一下:
  一、我不想也没有能力统一寒温,只想首先通过病因辨析,分清一个疾病是“伤于寒邪、伤于温邪、还是情志内伤”,然后分别按“伤寒、温病、杂病”来辨证施治就可以了,各自的经典方药在病机符合时可以互相借用。
  二、古人的医理方药(包括仲景的伤寒经方)本意是什么,本用治何病,我要首先研习,但并不拘泥于此,我更关心这些理论和方药今天怎么用,关注当代的大家如何运用这些理论和方药来治今病,他们的有效理论及经验我学习,他们的无效尝试和解析我抛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762

回帖

719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19
发表于 2024-6-1 13:0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我想张文选教授编著《温病方证与杂病辨治》一书的目的,也不是为了“统一寒温”,而应该是为了让广大临床医生和中医爱好者,能够更加简捷、准确的使用这些高效的温病方,来辨治常见的杂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763

回帖

815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815
发表于 2024-6-1 13: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讲的真好,总算是来了清醒的人。
中医从春秋战国基本上已经成了体系,基本上完备了,后代其实基本上一直锦上添花。倘若方证学说正确的话,2000年的时间里早就写出来,也无关现代人什么事了。要知道治病是刚需,无论现代古代,都是要面对,尤其是古代交通不便,倘若有完备的方证对应,早就写出了,还要医生干什么。如果方证有用,早就编程软件了,还要人辩证干什么。
   伤寒和温病的统一等等,不是这个过程有多难,而是压根儿就行不通。
   一个五苓散都解释不通的人,或是解释的面目全非的人,谈什么中医?“要求医者必须熟谙 《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的原文,掌握其中的方与证的相关的规律,方证效应的规律以及辨识方证的思路。例如五苓散证”
    我就想说了:水气篇那么方子,那么多水肿的怎么不都改成五苓散。用于腹泻的二阳合病的葛根汤,呕吐的半夏,眩晕小半夏茯苓,心下痞泻心汤,都可以改成五苓散,难道这些证随意的组合都可以用五苓散。
    前一阵子,几乎小柴胡可以包打天下,现在五苓散几乎是万病之方了!
看现代版的书籍,你们会发现很容易读,但是你看一万本,基本上还是原地踏步,这些书籍基本上都是症状反复的啰嗦来啰嗦去,你们闭上眼睛,你会发现他们什么都没讲。你同样看不懂古代的书籍,就是说你看这些书籍对你中医没有实质的提升。相反,你若是直接从伤寒十书,明清名医著作开始(不拘对象,其实那个名家都可以),尽管前期很难很难,但是你会越看越有神韵,中医整体的辩证自然会越清晰,在看这些现代人写的,全是小儿科的胡扯,甚至都可以说比那些养生书籍差不多(诸如治病必求本之类的)
     其实我就不明白到了,讲方证的这类人,难道你们自己就不觉得累么,这条道路上,开始还好,没有涉及到很多症状,等到涉及病情一多,问题一复杂,尤其是那些模棱两可的症状,根本方证用不上不上来,无非是选取几个类似的做个排列组合。用不上的就全部舍弃,这类人的著作基本从没有讨论脉象的细节辩证,病情的标本辩证,也不敢把伤寒论的中相似的症状的不同方剂加以严谨的比较(尤其是这点,最直接的特点)
      现在我是不敢和这些名家书籍对骂了,不过有你qianliang780526打前锋,我就说了这几点。这类名人的书籍有时候真的惹不起,再加上中医就是现在这么现状,也不是你能改变的。如果有人开骂了,你接着上,我撤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767

回帖

827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827
发表于 2024-6-1 13: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呵,我也是没忍住!
以后也不冲了!
你最近好像忍耐力也下降了,呵呵呵。

看到杏林还能聊一下,所以多嘴了几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77

回帖

773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73
发表于 2024-6-1 13: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利用公式a+x=b读书,书中说什么理a+我不知道啥x=是否能提高临床疗效b。以此判断这本书是否值得一读。仁者见仁的核心正在于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41

回帖

771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71
发表于 2024-6-1 13: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张教授做了很有意义的开拓,这本书很有价值,对温病方在临床上的准确使用有很大的促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767

回帖

827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827
发表于 2024-6-1 13:0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承蒙钱老师错爱。
  我是坚定支持诊病要“辨方证”与“辨病机”并重的,遇到具有典型方证的患者,也宜再用病机辨证来进行“复核”。

  上面宋老师说得对:需要“把伤寒论的中相似的症状的不同方剂加以严谨的比较”。
  “以方类证”(比如把[大柴胡汤]的几条“方证”提到一起来比对、辨其异同)、“以证类方”(比如把所以治“心下痞”的经方集中起来比对、辨其异同)都是深入研习伤寒医理、治法、药理的重要方法。
  还有就是比较一类方子(如柴胡类方)“药物加减”与其“方证变化”之间的关系,可以明晰伤寒的病理、治法、药理之间的内在关系。
  另外还要研究经方的药材、剂量、剂型、煎服方法等。

  “方证化”实际上是用疾病的“常见症状”和“易患体质”,来对此疾病的“核心病机”或者“病机群”,进行“打包封装”,从而实现辨证的简捷化、直观化、易学化,实现“学习经方”的“低成本”、和“临床运用”的“高效率”。
  换个角度说,它可以实现对临床医师“辨证准确性”的“兜底”,较好的避免常见病的误诊和经方的乱用。
  就正如刘渡舟先生在《方证相对论》中说的一样(注意联系前后语境,不可断章取义):
  凡是学习《伤寒论》需要讲求方法,然后得其门而入,才能做到登堂入室,事半而功倍。因此,对学习来讲,就有远近之分,难易之别了。……《伤寒论》这堵墙很厚,怎样才能穿入?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我不遗余力地为之上下求索。…… 我从“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两个“本”字中悟出了中医是有学派之分的,张仲景乃是神农学派的传人,所以,要想穿入《伤寒论》这堵墙,必须从方证的大门而入
  而刘老在提出{辨证知机}的观点时说:
  “辨证论治是讲处百病的,很多疾病,我凭辨证论治就能治好。辨证知机,通过辨证知道病机。机者,事物之先兆也,是事物刚发生,表露在外有那么一点痕迹,这一点情况抓住了,我就知道它如何如何。辨证知机者,决死生也。”
  也就是说,方证只是《伤寒论》的大门而已,基础而已,学习捷径而已,“万里杏途”的第一步而已。
  入了伤寒之门,能否进一步明伤寒之理,以至百病皆通之境,还需要深入的研习、实践、反思、再研习、再实践、再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夏中医论坛 ( 沪ICP备2020030433号 )

GMT+8, 2024-12-5 09:37 , Processed in 0.33335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