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楼主: 维清

胡希恕少阴病即表阴证辨正

[复制链接]

5

主题

612

回帖

621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21
发表于 2024-1-7 19: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26条所描述者,总体来说就是上热下寒,除“消渴”外,很符合黄连汤证(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而无蛔者当然也可以有厥阴病,不然厥阴病只剩下乌梅丸证了,故不必纠结于这个“蛔”字。

如果我们抓住上热下寒这个关键,那么除了黄连汤之外,还能找到以下方剂: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乌梅丸、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虽然其中只有黄连汤证、乌梅丸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包含了“气上撞心”的桂枝证,但以上方剂共同的基础是治少阳热的药和治太阴虚寒的药。

因此,如果我们把326条视为对典型病态的一种举例,而非满足充要条件的一个定义的话,就能得出“厥阴病=少阳病+太阴病”的结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638

回帖

574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74
发表于 2024-1-7 19: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看这就是论坛的优势,微信一定没有这个效果。
29条,胡先生的意思还是较明晰的,虽然是伤寒,但由于小便数致自汗出,微恶寒而表证欲罢,心烦而里热要生,脚挛急以津液枯燥,病势如此,医者不察而反与桂枝汤以攻其表,误治!之后便是误治后可能出现的状况的应对方案了。
我的理解,自汗出与太阳中风所言的汗出有所不同,盖隐素体即有爱出汗的毛病,今遇风寒,体虽意在抗寒表出而实无此力为之,意虽表出,势却趋里,医者,助也,因势利导也,自始至终医者都不是主体!主体,生命体唯是!
伤寒,李国栋同学解释得非常正确,读书能读到这份上,那才能如你所说研究透了。
原文“与桂枝”而无汤字,胡先生说应该有个汤字,但如果加了个汤字,就与后言“欲攻其表”稍有冲突了,原典言桂枝汤常与“解其外”对应,攻其表似言麻黄汤,麻黄汤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桂枝剂,但这样又与第30条“阳旦”不和了,这些不过是我思考的一些内容,讲出来但愿没有搞乱你。
电扇同学说多从实践中体会,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644

回帖

650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50
发表于 2024-1-7 19: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C同学的思考也是很有道理的,带给我很多提示,不过我更多的是从其他角度去思考,先不说这个有点麻烦的厥阴病,先说说我们都很熟悉的太阳病,为什么要把“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这类病型称作“太阳病”而不能称为其他,比如不能称作厥阴病?你从这个角度想过没有?
这就是我说的要从六病的实质去研究,我是这个意思。
胡氏后学要敢于否定老师的学术思想,更重要的是也不要被自己的认识所束缚,更要有勇气否定自己,这就是读伤寒论的魅力所在,不只是伤寒论,其他古典也一样,读一遍一个新认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644

回帖

680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80
发表于 2024-1-7 19: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之六病,胡先生称六经 ,刘先生仍称六病,我的意见还是依原典称六病的好。
胡先生说:“六经即是八纲,经络名称本来可废”,可见胡先生的认识是《伤寒论》六经之名是借用《内经》经络名称而为之的,末学要提问,《内经》的经络六经之名又是从何处借得呢?

我想两经盖都取自《易经》,然易经中只有四象之名而无阳明厥阴之名,多出来的这二经之名着实把中医后学统统搞糊涂了,我曾看过马文辉先生关于六病实质的文章,把易道哲学都搬出来谈,一分为二加上一分为三,如此解构看似明白,而末学又要提问了,这个宇宙的生发逻辑会如此分裂吗?一会儿二分,一会儿再三分?

六经不过是在演绎四象罢了,说的还是四象!胡先生之所以称六病为六经,实还没有真正摆脱《内经》的束缚,没有真正理解为什么“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要称“太阳病”而不能称其他的原因,我的意思是说六病之名绝不可废!不是叫什么都行的。所以我说胡学有很多可以商榷的地方。

学中医,做学问,心量不能太小,仲景爷若是今人的心量我们就没机会看到《伤寒论》了,不是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086

回帖

1092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092
发表于 2024-1-7 19: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见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113

回帖

1099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099
发表于 2024-1-7 19: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656

回帖

652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52
发表于 2024-1-7 19: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浏览一下各个板块发现论坛里关注方子,药,病的很多,而对中医理论研究感兴趣少,就“岐黄医道”这样的理论板块里也多是谈些什么方药治什么病的,这也许正是中医的现状吧。

我虽然不是学医的但至少是个读书的,读中医书也是我的一大兴趣,可读了那么多那么久,什么阴阳五行,什么经络脏腑,那真是云里雾里的一塌糊涂,直到有一天读到了胡希恕,啊!原来在门外徘徊那么久,遇到胡先生才感觉到有点入门了,欣喜若狂啊,在书上写下了“不读胡希恕,不知仲景义”,那真是从心里感激胡先生,感恩胡先生。

几年前读过刘力红先生的《思考中医》,而且是读了数遍,那感觉我就不说了,今天回头在去看,那感觉,哈哈。

敬胡先生不等同于唯胡是从,比如胡先生盖是重汤液而轻经络的,但在末学看来玩汤液的是中医的小学生而玩经络才是中医的大学生,不在一个层面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644

回帖

650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50
发表于 2024-1-7 19: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统而泛言之,三阴病皆属“里”病。
里病可以有表证。
少阴病既有里阴证,亦有表阴证(或亦可视为少阴兼表证),尚可有表阳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662

回帖

613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13
发表于 2024-1-7 19: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渡舟先生讲三阳皆表,三阴均里;而陈亦人先生说太阳为表,阳明主里,而三阴均主里。

所以黄先生盖是从刘陈的观点吧,刘陈两位先生都是依《内经》解伤寒的,脏腑学说,与胡希恕先生与刘绍武先生不同,我的意见是尽可能的从一而终,就是说你接受谁的观点你就一从到底,认真理会深入研究,所谓八门而入门门入得。我个人更倾向于胡刘的观点!

《伤寒论》说得很清楚是辨六病,是就病的分类而非对正常生理的病理反应进行分类,而伤寒论所说的病和我们今天所说的病不是一个概念,不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具体的病,什么肺炎、肝硬化、胃溃疡等等,不是这个,所以不是从生理角度进行分类,那我们就要研究古人是从什么角度,根据什么对所有疾病进行分类的呢?这是我们理解伤寒论的重点。

古人用词用字是相当精准的,没有半点含糊,大家知道中国人喜简,用字精炼,所以后学刘绍武辈才搞出三部六病,六病没有变沿用伤寒论的,而三部是刘氏的提法,除表里外还搞了个“中”部,就是过去说的半表半里,盖是因为半表半里说着麻烦才简化成这个“中”部的吧,我又得提问了,难道古人不懂得简吗,不知道用“中”字吗?知道的,知道为什么还啰哩啰嗦地说“半在里半在外”呢?这也许是大家不愿意多用心思考的问题,但它很重要,我已在这里婆婆妈妈地反复强调,古人之所以这样说就自有这样说的道理,后学们不明白怪不得医圣。

从某种意义上说三阴均属里并不错,相当于阳而言,阴确应属里,所以说阴有表证是不够精准的!严格的说阴只能有外证。医学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来不得半点含糊!

“半在里半在外”,近两千年了,一是没人再这样依原典如此说了,二是没人能明白为什么仲景爷这样讲,正因为不明白亦或自大的认为古人写错了,应该是“半表半里”或是什么“中”部。

遗憾,非常遗憾,今天这些有门有派、有名有位的大家就连伤寒论中最基本的几个字“表、里、内、外”都搞不懂搞不清楚,还要摆出一幅不屑一顾的样子来,真是可笑,我虽然是一草根,但我谈的是学问,学问面前一切都归零了,什么博士、什么大师弟子、什么院长、什么专家什么都不是了,你能讲清楚这四个字,我就给你磕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638

回帖

574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74
发表于 2024-1-7 19: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这样说,148条太重要了,没有“半在里半在外”这几个字也许辨证还停留在八纲而未进入六经。

故胡先生亦在此条下了一定的功夫反复推敲,最终认为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更为妥帖,冯世纶先生又依此结论认为147条系厥阴病,即半在里半在外之阴证,胡先生又认为148条系147条的进一步解释,如此148条亦半在里半在外之阴证了,如此认识实不能苟同。

看来有必要另写一篇“胡希恕冯世纶关于147及148条辨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夏中医论坛 ( 沪ICP备2020030433号 )

GMT+8, 2024-5-15 02:18 , Processed in 0.05791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