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74|回复: 0

《内经》与佛教也有关系吗?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36

回帖

10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103397
发表于 2022-3-25 12:5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经》与佛教也有关系吗?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主任中医师 《健康报》2017年1月12日发表了山东中医药大学张志远教授的文章“攻读经典 力求实用”。文章说:
中医的思想受佛、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尤其是佛家的思想。《黄帝内经》包含《素问》《灵枢》两个部分,《灵枢》《素问》都包含八十一篇。《难经》也是八十一篇,这些都是受佛教的影响。佛教认为,人生要度过八十一个关口,《西游记》中唐玄奘也是经历了八十一难才取回了佛教真经。而佛教思想也渗透到了医学、药学的领域,比如君主之官、相傅之官虽然都是外界词汇,但却渗入了中医学说中。 从张教授这段文章看出,《素问》、《灵枢》和《难经》各八十一篇这个数目,源于“佛教认为,人生要度过八十一个关口”,而“君主之官、相傅之官”是“外界词汇”,似乎与佛教也有关系。 对上述说法,我不敢认同。 首先谈谈八十一这个数字是否与佛教有关。 佛教何时传入我国,大约在西汉后期传入。


据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考证,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当为佛教传入我国之始。当代学者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五卷)就是采纳了汤用彤先生的说法,而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一卷)也认同这个说法。 《浮屠经》,即佛教经典。《浮屠经》的具体内容,《史记·大宛列传》的《正义》引文有记载。据百度介绍,这部佛经主要讲述释迦牟尼的故事,包括释迦牟尼是哪儿的人,父亲叫什么名字,母亲叫什么名字。经中叙述释迦牟尼的母亲因梦见白象而怀孕。说释迦牟尼是从他母亲的右肋出生的,一生下来就能走路,向四方各走了七步等等。这些故事在后来传入的佛传故事中非常普遍。从这个介绍可以看出,西汉哀帝时期,传入我国的《浮屠经》没有说“人生要度过八十一个关口”。


佛教虽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但一直到东汉,人们对佛教的理解还是很有限的。一般将佛教理解为类似汉初的黄老之学,都是主张清静无为。经过佛经的大量翻译,人们对佛教的理解才逐渐得到提高。我国最早流传的佛经是东汉时期的《四十二章经》,据相关史籍记载,是由摄摩腾、竺法兰二人翻译。《四十二章经》的版本虽有十数种之多,而且文字也有出入,但是通览《四十二章经》这部佛经译文,也没有发现有“人生要度过八十一个关口”这句话。 据史料记载,佛教开始在社会上广泛流行,当始于汉魏之际。成书于汉魏之际的牟子《理惑论》,则集中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佛教的理解,但是此书中也没有“人生要度过八十一个关口”这个说法。 由此可见,无论认为今本《内经》(《素问》和《灵枢》)成书于战国秦汉时期,还是成书于西汉中期以后至东汉时期,与早期流传于我国的佛教经典如《浮屠经》、《四十二章经》及《理惑论》等对看,八十一这个数字与佛教无关。怎么能说《素问》、《灵枢》八十一篇这个数字是受佛教的影响呢?据史料记载,唐代高僧(唐玄奘)西行到印度取经,前后十七年,行程数万里,虽历尽坚辛苦难,然由其口述、弟子辩机笔录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也未见有九九八十一难之说。明代吴承恩小说《西游记》第九十九回“九九数完磨灭尽,三三行满道归根”中说“佛门中‘九九’归真。圣僧受过八十难,还少一难,不得完成此数”,唐玄奘西行取经之事实,并非如此。这是吴承恩从小说的角度杜撰的,佛门中从未有“九九归真”之说。以后出的明代吴承恩《西游记》中唐玄奘历经八十一难而取回佛教真经为例,认为成书于两汉时期的《素问》、《灵枢》和《难经》各是八十一这个数目,源于佛教,显然不合适。


读读司马迁《史记·律书》、刘安(食客)《淮南子·天文训》及班固《汉书·律历志》等两汉典籍,则会发现“八十一”这个数字,在汉代非常受重视。这是因为“八十一”与汉代尊崇“黄钟数”有关。因黄钟是六律之首,为制事立法、典章制度之准则。 司马迁《史记·律书》说:“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一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百王不易之道也”,“律数:九九八十一以为宫……黄钟长八寸十分一宫”。 刘安《淮南子·天文训》说:“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三月而为一时,……以三参物,三三如九,故黄钟之律九寸而宫音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故黄钟之数立焉。黄者,土德之色;钟者,气之所种也。” 班固《汉书·律历志上》说:“数者,一、十、百、千、万也,所以算数事物,顺性命之理也。《书》曰:‘先其算命。’本起于黄钟之数,始于一而三之,三三积之。……黄钟:黄者,中之色也,君之服也;钟者,种也。……故黄钟为天统,律长九寸。九者,所以究极中和,为万物元也。” 黄钟,六律之首,声调洪大响亮,为古代矫正音律的乐器。黄钟长九寸,每寸九分,共计八十一分。即黄钟数八十一,由九而来(九而九之),以此引申为事物的标准、典范,凡制事立法、典章制度等必须遵照执行。汉代有这样的典章制度,而《素问》、《灵枢》等各九卷、各八十一篇,就是在自然不过的事了。所以《灵枢·九针论》说:“天地之大数,始于一而终于九。……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张介宾《类经·针刺类二》说:“自一至九,九九八十一而黄钟之数起焉。黄钟为万事之本,故针数亦应之而用变无穷也。” 古人认为,九为数之极、数之大,取最多至广之义。且又为万物之本元,用变无穷,凡制事立法、典章制度等必须遵照执行,所以,九针乃应“天地之大数”九及“黄钟数”八十一(九而九之)天人相应、取象推演而来。因“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而有“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素问·离合真邪论》)之圣训典范说。故九和八十一在汉代有很重要的意义,《素问》和《灵枢》都是各九卷、各八十一篇,是西汉中期以后的统治思想给《内经》留下的烙印。这怎么能说是受佛教的影响呢? 其次谈谈“君主之官、相傅之官”是否为“外界词汇”? 按照张教授这篇文章理解,“君主之官、相傅之官”好像源于佛教而成了“外界词汇”。 “君主之官、相傅之官”,不但不是佛教外界词汇,而且是正宗的汉语词汇。如先秦典籍《荀子·解蔽》篇说:“心者,形之君也,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同书《天论》篇又说:“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者谓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者谓天君。”再如西汉典籍《淮南子·原道训》说:“夫心者,五脏之主也,所以致使四肢,流行血气。”这不正是《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的版本渊源吗?“相傅之官”,史书无此官名,《内经》言之,应该是相和傅的连称——相和傅都是官名。相,汉代诸侯国官名,秦、汉朝叫做丞相、相国。古有太傅,傅,颜师古注说:“相也。”


史记·孝景本纪第十一》说:“中五年夏……更命诸侯丞相曰相。” 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说:“汉初,天子置太傅以辅王,成帝时,太傅但曰傅。……汉天子代诸侯王国置相。初名相国,惠帝元年更名丞相,景帝中五年,复更名为相。” 《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说:“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 最后谈谈《内经》是受佛、道两家思想的影响,还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今本《内经》的成书时间应该是西汉中期以后至东汉时期,这个时期佛教还没有在我国广泛传播,上面已经谈了这个问题,与佛教思想无关。但是,有人还错误地认为,《内经》和道家关系最密切,有必要略说一下,儒、道两家谁对《内经》的影响更大。 唐代开始编纂的《道藏》收入了《黄帝内经素问》,有的古人可能据此认为,《内经》属于道家书。近来还有学者说:“《内经》之学,出于道家,故古代以黄帝与老子并称。”


(胡天雄《素问补识》)《内经》出自道家说之谬误,不必费力驳斥。因为西汉学派中,儒、墨、道、法、阴阳家都属于社会政治思想流派,而《内经》是研究人体生命现象的,她不属于、也不会出自政治思想流派。只是她援用的哲理和当时的学术流派会有关系。 看一下《汉书•艺文志》就更清楚。其中道家和方技,互不相干,完全不是一家。后世著名医家,也没有人认为《内经》出于道家。今本《内经》,虽然经过“弱龄慕道”的唐代人王冰整理流传下来,却不能据此说《内经》属于道家书。如果说《内经》中有道家思想,那是对的。今本《内经》把道家思想较多的的《上古天真论》作为第一篇,就是王冰重新编次的结果。显然把道家思想排在最前面,以示尊崇。其实,也不过是王冰尊崇而已。因为,对《内经》体系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赵洪钧《内经时代》说:“《内经》体系中,有以下四个自然哲学理论。即:①阴阳学说②五行学说③天人相应学说④气和气化学说。” 以上四个自然哲学理论,都早被汉代儒家全面吸收而且是两汉的主流思想。汉儒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汉书·五行志》说:“汉兴,承秦灭学之后,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正是他促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局面。董氏的代表作《春秋繁露》就充斥着阴阳、五行、天人相应和气化思想。正如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梁启超论中国文化史》所说:“两汉所谓今文家经说,其能脱阴阳五行臭味者十无二三,大率自仲舒启之。”所以,可以毫无疑义地断言:《内经》体系受董仲舒思想的影响最大,因而带有典型而深刻的汉代儒家思想烙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夏中医论坛 ( 沪ICP备2020030433号 )

GMT+8, 2024-11-21 21:46 , Processed in 0.56307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