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
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
为什么春天是弦脉?因为春天是属肝,肝的平脉就是弦脉,诊病要根据四季的变化。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什么是反脉?就是气来的实而强,病在外(表),不实而微,病在中(此段字面意思即可)
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
这都是指肝脉(春天),太过会目眩巅疾,为什么呢?因为肝主眼,而且肝经的分支会到百会穴。治疗采用母能令子虚的原则,(实则泄其子,虚则补其母,可以泄心火(方子))
如果是不及,子能令母实
帝曰:善。夏脉如钩,何如而钩(洪脉)?
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
这里要注意:夏脉的反脉:太过是来盛去盛,不及是:来不盛去反盛。
帝曰: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帝曰:善。
太过的症状:身热,皮肤痛,化脓,脓肿。
不及的症状:烦心,咳嗽痰多,气泄(大便带血,或者放屁?)
秋脉如浮,何如而浮?岐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傍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秋脉的太过与不及:
太过:像羽毛一样,中间坚两侧还有轻微的浮。
不及:是浮但是很微弱
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慢慢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太过的症状:逆气,背痛(为什么?背是阳气所在,肺主华盖通百脉)想吐(因为正常肺气是肃降)
不及:喘,咳嗽带血。
中医对血的观念:什么是常人?阳能够守,阴(血)才会归经。如果阳不守,经脉逆流,如果肺阳虚,所以一咳嗽,带血出来。如果大便带血也是虚症。
中医认为血无止法:不要想着去止血,把阳调回来。自然守血
老师举例:小腹大动脉破裂,病人腹中血流出来,像一个大气泡一样在肚子里,西医的做法是手术换一段血管(用塑料管)。温病派会下寒凉的药,因为他们觉得如果下热药会有更多的血流出来。老师主张下热药。就好像冬天的水管冻了。需要热开才能正常使用,。
31-10-06
帝曰:善。冬脉如营(沉),何如而营?
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硬),故曰营,反此者病。(不是沉且硬的是病)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又圆又硬),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去时似一堆小珠一起去,也就是少阴脉(病)),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怠(乏力),督脉痛而少气,不欲言(背脊痛,呼吸浅,不爱说话);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肋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
令人胸中空空如悬,好像饥饿一样。腰部寒冷,脊椎酸痛下腹胀满,小便淋沥不畅(尿毒,子能令母实,应该强化肝脏,这是大原则,还需要开一些温肾的药,子能令母实只是动作而已,不是这个动作就结束了,光靠这个药力量不够,还要土来治水,还要怕肾克到心脏,肾衰竭以后伤到心脏,然后要固心脏,诸如此类)
帝曰:善!
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
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脾属中央土,灌溉其他四赃,是一切能量的来源(之的是其他四脏的能量,所以脉诊脾是关键))
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
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正常的脾脉摸不到,只有有病能摸到缓脉
帝曰:恶者何如可见?
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像流水一样,连续状而不停止,这是“太过”之脾脉,主病生体外。如脉现如鸟之啄物,跳跳停停的,就是“不及”之脉,这是指病在体内
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脾主四肢、主肌肉、主少腹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脉呈“太过”状,表示病人四肢不举且有沉重感;若呈“不及”状,则病人的五官及大小便必丧失功能闭塞不通,会使五脏之气混乱,(因为脾为其他四脏提供能量,如果脾虚则不能给其他四脏提供足够的能量,导致其他四脏的压力都压在脾身上)又名“重强”。
帝瞿然而起,再拜稽首曰:善!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藏之脏腑,每旦读之,名曰玉机。
本段讲帝的领悟,五行之相生顺序不可能
五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占死生之早暮也。
这大段讲逆气则死,比如并在心已经开始逆转到肝,肝再逆转到肾,而肾水本来是克火的,就直接死掉了。在望诊时如果病人由红转青再转黑,必死。
而且古人还将一天的12个时辰分做五份,由此可判断死的时辰。
古人分天干的图:
巳 | | | | | 青赤黄白黑,分别代表木火土金水. 有次可见,长夏位于每个季节和时辰中间 | | | | | | | | 引申到地支.
31-21-16
黄帝曰:五藏相通,移皆有次。五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藏而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以上讲这段就是五行相生相克,正常为顺时针(外圈)病态为相克(隔一个)
举例:肝有问题,先实脾,病就不会再传,如果已经来不及,病人来的时候脾已经被克,就要实肾,以此类推,如果最后只有肺还好。那只能实肺(这个时候病人基本只有一口气了,而且只有一次治疗机会)
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
中医认为病之源分三种:1,外邪(风)。2内,主要指怒喜忧思惧。3外伤。
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
当人刚被风寒伤到,人就会汗毛立起来,皮肤的毛孔紧闭,由于毛孔紧闭,所以热出不去,就会发烧(太阳症),在这个时候应该用汗解法(发表的药)一剂而愈。
或痹不仁肿痛,当时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
如果已经到肌肉形成肌肉的麻或痛,可用热药裹布热敷或艾灸于痛处。或用针刺放血。
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
如果没有还没有治好,就会传到肺,称之为肺痹,病人咳嗽气逆不下。
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
如果还是没有治好,就会传到肝(肺克肝),称之为肝痹,或者叫厥,就是冷。病人会出现两肋痛,呕吐。此时的治疗是找对穴位下针。
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发黄),腹中热,烦心,出黄(小便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
如果还没治好,传到脾,叫脾风,病人会全身发黄且腹中热盛,烦躁不安,甚而汗黄或小便黄。此时仍可用汤药内服或按摩穴位或以热药水浸泡身体。
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jia是腹中有积),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
如果还没治好,则脾病必内传肾,此病名“疝瘕”,症状为小腹烦热而刺痛,大小便出白津,另一病名为“蛊”。这时候,也可按症施药去除病邪。
男人膜的位置就是女性子宫的位置,中医称为女子胞或者女臓,男子由膀胱和小肠中间的膜产生精液后落于睾丸储存,所以睾丸不是产生精液的地方,由于西医的解剖是对死人,已经无法在产生精液,所以认为是睾丸产生精液,这一点在根据古书医案中对太监的记载可以证明
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 (xi戏),当此之时,可灸、可药;
如果治疗失当,病邪必由肾再傅入心,病人此时就会呈现出手足痉挛而拘急,此病名“瘛”,此际吾人可用针灸药物并施,以求病愈
弗治,满十日法当死。
如果还是没有治好,10天内就会死亡,因为已经到底(根据五行图可得)
如果病人刚好在这10天赶上天地气交接的时候就能治好。
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病之次也。
若病邪属慢性疾病,肾之病傅入于心,心为君主之官不受病,此病邪再反转回归肺中,肺于始病时即已受损,此时病复傅回肺,就成为肺病之发寒发热,此病已深且顽固,正常可再活三年,这是病势较缓时所傅变的法则。
————32-10-17————
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当有外来突发情况得病(比如坠物)是不会传的。另外急性病的时候要保持心情平稳,否则大喜大悲等情志会使病情恶化。
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
主要讲五行的五种情志对五脏的影响。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
就是形伤,比如突然瘦了20斤,胸乃气之所在。形是阴,动能是阳,如果出现真脏脉,可以数日子了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
同样是形伤,但是已经开始肩膀和脖子痛,一个月死。如果出现真脏脉,可以数日子了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囷破,真脏见,十月之内死。
此段的病情比前面还严重,但是说明十月死。应该是表诉错了。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藏来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藏,乃予之期日。
这段形伤都没有肉了,应该更短。应该是表诉错误。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囷脱肉,目眶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
病情更严重。立刻死
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
急虚身中卒至,五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于堕溺,不可为期。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脏虽不见,犹死也。
指发生意外的立刻死。这段西医比中医好。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
以图中为例,左手关脉也分外中内(只是我没有摸到),中外脉都急且硬如刀刃,病人脸色出现青白色,且没有光泽。汗毛折就会死。
毛乃气之余,发乃血之余。
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
心的真脏脉,坚而搏,如薏苡摸起来一粒一粒的。脸色出现红黑没光泽(水火颜色,本相克)汗毛弯曲死。
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
大而虚,好像羽毛贴上人的皮肤,脸色白红没光。。。。。。
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
像摸到石头一样,硬邦邦,。。。。。。。。。。。。。。。。
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
弱而数,还没有规律,脸色青黄没光。。。。。。。。。。。。
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所有真脏脉都治疗不了。。。。
黄帝曰:见真脏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
为什么会死?《黄帝内经》上的胃指的是小肠(即心下)五脏的气来自小肠,小肠是五脏之本,气本来不能到手太阴肺经,是由于小肠的原因。
因为,小肠消化来自胃(西医的胃)的营养到大肠,大肠属金,火克金,将食物里的水输送到肺,然后变成血,而我们平时出的汗其实是来自脾胃的津液。这也是为什么运动出汗会喝水。而吃夜宵血糖高,餐后血糖高的原因。
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藏也,故曰死。帝曰:善。
所以真脏脉其实是胃气(小肠)的气没有了。才能看见
————32-30-45————
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黄帝说,凡是治病必细察其外形、精神与气色之润泽,按其脉知何脏为主病,及病情是新病或陈年旧疾,切不可失去治疗的时机。外形气色皆未失真,这是可治之病。如果病人病色很浅,此病易治。按脉时,脉与四季相合时,此病可治,如果脉微弱但内里气血流畅,这是有胃气之兆,可称为易治之病,治之必不失良机。如果外形消痩精神不振,此即难治之病。正常之气色已失,面皮无光,这是很难痊愈的病。脉变为坚实且盛大,这代表病越深状,如果脉形已反逆四季节气时,此已为无法治愈之病。察知以上四种难治之病时,必须明白告诉家属。
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沈濇者,命曰逆四时。未有藏形于春夏而脉沈濇,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
所谓脉逆四时,即春季得到肺脉,夏季得到肾脉,秋季得到心脉,冬季得到脾脉,然后所有的脉形又有时绷紧,有时断绝,有时深沈,有时中空无力且四散者,这就是反逆四时之脉。病情为热症而脉反安静,病人下痢不止而脉反现大形,病人大量失血而脉反坚实,病生在里而脉却坚硬有力,病生在外表而脉反弱,此皆难治之病,因为脉症不合也。
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帝曰:愿闻五实、五虚。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法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
黄帝说道,我听说可以用虚实来决定死生,请说明此点。
歧伯答道,有五种实症主死,五种虚症亦主死。
黄帝说,希望能听到何谓“五实“五虚”?
歧伯答道,脉壮盛,皮肤炙热,腹胀,大小便不通,目昏气闷,此为五种实症。脉细小,皮肤冰冷,呼吸短促,大小便失禁,不吃食物,此为五种虚症。
黄帝问,那有时病人有这些症状?为何还活呢?
歧伯回答道,有五虚症者,而食物入胃,仍可吸收,且下痢止,则可存活。若有五实症之病人,其身汗出,且大小便亦通畅者,亦可存活下来,这就是有死症的患者,仍有生存机会的征候也。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