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0|回复: 0

伤寒论类方 清 徐灵胎 卷一 桂枝汤类(十一)(十二)(十三)(十四)

[复制链接]

690

主题

44

回帖

2428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2428
发表于 2024-9-14 14: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老陈 于 2024-9-14 14:22 编辑

桂枝麻黄各半汤(十一)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一两) 大枣(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去皮及双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欲去沫,故先煮。)纳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减去三分之一。去渣,温服六合。一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过经。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邪已渐轻。其人不呕,非少阳。清便欲自可,无里热。一日二、三度发,非疟象。脉微缓者,不浮不弦不大。为欲愈也。余邪欲退之象。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此三句,申明上文欲愈之故。盖由病气虽除,而正气亦衰,当静以养之,使胃气渐充,则荣卫自和,若更用汗、吐、下之法,益虚其气,则病从药增,医者不审,误人多矣。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面有热色,则余邪尚郁。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微邪已在皮肤中,欲自出不得,故身痒,以此汤取其小汗足矣。阳明篇云:身痒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按此方分两甚轻,计共约六两,合今之秤,仅一两三四钱,分三服,只服四钱零,乃治邪退后至轻之剂,犹勿药也。
桂枝二麻黄一汤(十二)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甘草(一两二铢,炙) 杏仁(十六枚,去皮尖)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 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日再服。一本云:桂枝汤二升,麻黄汤一升,合为三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汗虽出而邪未尽。与桂枝汤,如前法。此所谓邪不尽,行复如法者也。
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主之。此与桂枝麻黄各半汤,意略同,但此因大汗出之后,故桂枝略重,而麻黄略轻。
桂枝二越婢一汤(十三)
桂枝汤加麻黄、石膏二味。
桂枝(去皮) 芍药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十八铢) 大枣(四枚,擘) 生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
附:越婢方(麻黄六两,甘草二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此无阳与亡阳不同,并与他处之阳虚亦别,盖其人本非壮盛,而邪气亦轻,故身有寒热而脉微弱。若发其汗。必至有叉手冒心,脐下悸等症,故以此汤清疏营卫,令得似汗而解。况热多寒少,热在气分,尤与石膏为宜。古圣用药之审如此。
按以上三方,所谓一、二,各半之说,照方计算,并不对准,未知何说?或云:将本方各煎,或一分,或二分,相和服,此亦一法。但方中又各药注明分两,则何也?存考。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十四)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切) 茯苓 白术(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此方专于利小便也。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头痛发热,桂枝症仍在也,以其无汗,则不宜更用桂枝。心下满,则用白术,小便不利,则用茯苓,此症乃亡津液而有停饮者也。
凡方中有加减法,皆佐使之药,若去其君药,则另立方名,今去桂枝,而仍以桂枝为名,所不可解!殆以此方虽去桂枝而意仍不离乎桂枝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夏中医论坛

GMT+8, 2025-8-21 22:18 , Processed in 0.13600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