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60|回复: 0

伤寒论第8条

[复制链接]

1788

主题

623

回帖

8518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518
QQ
发表于 2024-5-23 14:3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8条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一、学思
1、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2、“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太阳病七日左右自愈的规律是存在的,跟什么有关,目前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3、“以行其经尽”,“其”,是指太阳病。
4、经尽,指病邪在某经传变至尽。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参见传经尽条。
(摘自《中医大词典》第1145页,此解释仅供参考)
3、“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如果太阳病七日以上没有自愈,病情拟往深一步发展,即往阳明病变化,针刺足三里穴。
注意,“再经”一般是指阳明病,不是第二轮的“太阳病”。没有太阳病不自愈,再得一遍太阳病的道理。
4、这个病应该比较轻,或者病人的体质较好。
5、头痛,病证名。出《素问·平人气象论》。亦称头疼。
凡整个头部以及头的前、后、偏侧部的疼痛,总称头痛。
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上会于此。
凡六淫外感,脏腑内伤,导致阳气阻塞,浊邪上踞,肝阳上亢,精髓气血亏损,经络运行失常者,均能发生头痛。
从病因分,有外感头痛,可由感冒风寒、风热、风湿,伤暑,火邪致痛及伤寒头痛等;有内伤头痛,可由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肝阳、伤食、瘀血致痛等。
从经络分,有三阳头痛(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三阴头痛(太阴头痛、厥阴头痛、少阴头痛)等。
从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发作规律及疼痛部位分,有真头痛、头风、偏头痛、雷头痛、脑风、巅顶痛、久头痛等。
详各条。
(摘自《中医大词典》第528页,此解释仅供参考)
6、再经,①指太阳病不愈,传至另一经。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医宗金鉴》卷一:“再者,再传阳明经也。谓其邪已传经尽,热盛不衰,与再转属阳明故也。”
②指伤寒一日传一经,六日传至厥阴,七日再传太阳,八日再传阳明。
《注解伤寒论》卷二:“伤寒自一日至六日,传三阳三阴经尽,至七日当愈。”经曰:“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若七日不愈,则太阳之邪,再传阳明。”另说,如《伤寒论浅注·太阳篇》:“何以谓发于阳者七日愈?请言其所以愈之故。如太阳病头痛等证,至七日以上,应奇数而自愈者,以太阳之病自行其本经,已尽七日之数故也。若未愈,欲作再经者,阳明受之。宜针足阳明足三里穴以泄其邪。”
参见六经病、传经、过经等条。
(摘自《中医大词典》第579页,此解释仅供参考)
7、过经,指伤寒已经过了太阳病阶段。伤寒初起,邪在太阳经而称太阳病,其病程一般为六至七日。假如伤寒过了六七日,太阳病证以罢,则病邪已不在太阳经,称为过经。过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过经后邪气已除,正气渐复,则病从太阳而解,即《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所谓:“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者。另一种为过经后太阳病候虽罢,但出现少阳、阳明等它经病候,则为“过经不解。”如“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为太阳过经而传入少阳。又:“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为太阳过经而传入阳明。
参见过经不解条。
(摘自《中医大词典》第597页,此解释仅供参考)
8、过经不解,指过了传经的日期,病仍未愈。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宜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则愈。”(学思:引用有误)
(摘自《中医大词典》第597页,此解释仅供参考)
9、建议大家看看下边“六、清·柯琴《伤寒来苏集》”的解读,有些东西说的不错。
二、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已核)这是根据上面的“七日愈”,太阳病七天愈,在七天以上又好了,那就是“行其经尽故也”,到时候行其经尽的缘故,它就不再传了。
假设要传呢?针足阳明,那就是足三里穴了。
这也不一定。
太阳病,在六七天的时候要传里的情况多,在五六天、四五天传少阳的情况多。隔个七日了,一般在这个时候传阳明的情况多,所以他说“针足阳明”。
那么,六七天也有传半表半里的情况,那你“针足阳明”就没什么用了。(学思:是不是传阳明跟时间没有多大关系,还是跟病人的体质等有关,时间只是的大概)
这也是针对一般的情形来说的。
太阳病在七八天的时候,这是传阳明的时候(学思:七八天太阳病传少阳病的也不少),如果病不好,有传阳明的可能,那么这时候,你针足三里,可以使它不传。
但仲景在后边的治疗,他不用这个法子。
这也是古人的一种说法,是属于针灸的,可以做参考,但这个也不一定。
三、李冠杰讲康平本伤寒论原创 经方医学 2020-04-13
这一条在《康平本》里是降两字格的排版。
这也是出自王叔和的手笔。
从字面上看,它跟《宋本》有一点点差别,《康平本》是“以行尽其经故也”,在《宋本》是“以行其经尽故也”。
你看看这个比刚才第7条还明确一点,如果是抄写的过程当中出现问题,这有可能,后来又改的。这是第二次改的,像这一类的证据里边越来越多。
所以说我不是一时脑袋发热,愣说是王叔和整理过两次《伤寒论》,不是。
你仔细去推敲里边这些东西,比如这一类的,别人没有必要去作这种变动,完全没有必要。只有作者自己才可能做这种工作,况且我们也知道后人对待这本书都非常严谨。
这个条文我们今天应该这么认识:
如果患太阳病后,头痛七天以上而能够自愈的,是因为经络间疾病的传变,已经进行了一个周期的缘故;而如果不能自愈,有进入新一个周期传变的趋势。可针足阳明使经络间的传变中止,即可痊愈。
条文里边“头痛”应该这么理解,是以头痛为典型症状,指的是太阳病。
这个条文,实际上是对第7条进一步的解释,在理论上他给找到了着落了。
而具体的物质存在的基础是什么?
就是经络。
他的意思就是想为上一条做一个延伸、一个进一步的解释,实际上这就回答了另一个问题。
如果六、七天不痊愈,是什么性质的问题呢?
机理是什么?应该怎么处理?
王叔和在条文里边给做了解释。
这个“行其经尽”,非常明显是在附会《内经》的理论,完全是照搬《内经》的理论。
这里边有个具体的治疗办法,“针足阳明”,而且他没有说具体的穴位。“足阳明”本身是一条经络,不是一个穴位。
我们今天怎么看呢?
后世有具体的解释,说是足三里。
我们把临床实践和王叔和要说的分开一下,王叔和想说的是经络之间已经传够一个周期六七天了,这一个周期传完了以后,又进入下一个周期。就是《内经》上说的,它还要传回来,再传太阳(学思:不可能这样传法,本条这个病人是一直在太阳病阶段),太阳再往下传就是阳明,这人已经得病一个周期了,在这种情况下针刺阳明,等于说强化人体的这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强化了,阳明经络气强了,它抵御下一个周期再传进来的能力就强了,阻住它了,病就不再传了,病就好了。
这完全是主观臆想。
首先疾病的传变,不是按着那个规律传的。前头我们已经讨论了,再说针灸里边也很少见到这样的理论。这完全是附会《内经》的理论,就是给经方再找一套理论来支持,不管是否合适。他太热心了吧,根本不合适,愣是往里边套。(学思:别管是不是王叔和,都没有这个意思)
客观来看,临床当中针灸治感冒,尤其取穴位(当然跟不同的医家手法不一样,取穴也不一样),治一些表证,也取到足三里,疗效也挺好。
但是,我觉得这个东西咱们不要去理解成王叔和说的那个道理,在这个地方不一定完全没有道理,但不是他说的阻断了经络的传变。
这里边最容易说明问题的就是桂枝汤,桂枝汤里边: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芍药是没有特别明显的改善胃肠功能的作用,如果说有芍药证的话,比如说四逆散,还可以治胃炎呢。我常用四逆散来治胃病,脏腑辨证的人认为四逆散是治肝病的,不一定。
四逆散胡老用它就很好啊,大柴胡汤证不可下者,有柴胡证,就是有明显地半表半里证,但是,又不可下,有一点里实,这样的人有时候就说:胃疼。最明显的主诉就是胃疼,按他的心口处又不喜按,而且有抵抗手的感觉,大便不太好,至少每天一次,而且一点也不干,这种情况不能用大柴胡汤,那就用四逆散。
四逆散里边不就有芍药吗?芍药占的分量还不小呢。
桂枝汤别的不说,就说桂枝、生姜、大枣、甘草这四味药,都有健胃作用。用了一大堆的健胃药,健胃药在经方里边几乎可以说是里证的药了,当然桂枝不算。
怎么去理解用了这么多的健胃药来治表证?
其实,经方才是把人体看做一个整体的思维,特别是表虚证更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整体思维。
表虚证就是人体整体比正常人要虚弱了很多,尤其是肌表这个地方,机能不足(学思:什么机能?)、营养也不足,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以至于汗毛孔打开都没有能力关上了。
桂枝、生姜都有直接强化肌表这部分功能,特别是生姜一味药同时有两样作用:第一能走表;其二能改善胃肠功能。
当然改善胃肠功能,也是在适合这种药的情况下。
比如白虎汤证,吃生姜恐怕是反的了。
它能改善胃肠功能,胃肠吸收能力好了,人体的能量来源就充足一些;同时,它又可以把这些能量有目的的输送到肌表上来,这就是所谓走表嘛。
在治病的过程当中,从经方的方剂里边我们也能体悟出:治表证,其实药物里边已经兼顾到了里。
为什么?
因为这是一个整体方案。
而不是像后世的这些人的辨证,如果是热,就得全是凉药;辨是寒了,就全用温药,辨是表证了,用了一大堆表证的药,一点解决能量来源的也没有,所以疗效不会好。
当然,也不是这么单纯的一个原因。
我们从这一条里边可以得到这么一个启示,但是,作者本意却不是要说这个。
四、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伤寒自一日至六日,传三阳三阴经尽,至七日当愈。
经曰∶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若七日不愈,则太阳之邪再传阳明,针足阳明为迎而夺之,使经不传则愈。
五、清·吴谦《医宗金鉴》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谓太阳受病,其邪传行六日,三阳、三阴经尽,至七日已上,三阳、三阴之病日衰,大邪皆去,此不作再经,故自愈也。
再者,再传阳明经也,谓其邪已传经尽,热盛不衰,欲再转属阳明故也。
“针足阳明”,以泄其热,使其一邪不再传,则愈矣。
方有执曰:七日已上者,该六日而言也。
魏荔彤曰:方有执谓针以遏其邪,喻昌谓针以竭其邪,言遏、言竭,皆言泄之也。凡针刺者,泄其盛气也,故前言刺风池、风府,亦主泄其风邪暴甚之意。因刺法乃治热之善策,不欲人妄施汗、下、温三法也。言足阳明,自是胃之经穴,必有实欲再传之势,方可刺之。
闵芝庆曰:太阳受病,以次而终于厥阴为传经尽。诸经受病,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为行其经尽故也。今有自太阳再传之说,若果传遍六经,厥阴再传太阳,太阳再传阳明,则何不于厥阴未传太阳之前,预针太阳;而必待传阳明,然后针阳明哉!于此可知三阴从无再传太阳之病,但转属阳明耳。
六、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旧说伤寒日传一经,六日至厥阴,七日再传太阳,八日再传阳明,谓之再经。
自此说行,而仲景之堂无门可入矣。
夫仲景未尝有日传一经之说,亦未有传至三阴而尚头痛者。(学思:是啊)
曰“头痛”者,是未离太阳可知;
曰“行”,则与传不同;
曰“其经”,是指本经而非他经矣。
“发于阳者七日愈”,是七日乃太阳一经行尽之期,不是六经传变之日(学思:妙哉)。岐伯曰“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见《素问·热论》)有明证也。
故不曰传足阳明,而曰欲再作经,是太阳过经不解,复病阳明而为并病也。“针足阳明”之交,截其传路,使邪气不得再入阳明之经,则太阳之余邪亦散,非归并阳明,使不犯少阳之谓也。
本论传经之说,惟见于此。
盖阳明经起于鼻頞,旁纳太阳之脉,故有传经之义。
目疼、鼻干,是其症也。
若脚挛急,便非太阳传经矣。
阳明经出大指端内侧,太阳经出小指端外侧,经络不相连接。
十二经脉,足传手,手传足,阳传阴,阴传阳,与伤寒之六经先阳后阴,先太后少之次第迥别。
不知太阳传六经,阳明传少阳之说何据乎?
细审仲景转属、转系、并病、合病诸条,传经之妄,不辨自明矣。
七、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应当和第4、5条所讲的传经结合起来看。
太阳病,说明是表证,就会有头项强痛。
这里是以“头痛”症状作为例子。
病到了七日以上了,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邪气在太阳之经已经是行尽了,所以病就好了。
“行其经尽”和“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要联系起来看,要不就容易发生错觉。
有的注家认为这个病第一天邪气在太阳,第二天到阳明,第三天到少阳,第四天到太阴,第五天到少阴,第六天到厥阴,第七天又到太阳,转了个大圈,又回到太阳了,病也就好了。
这种注解是不对的。
从“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来看,表证一直存在,邪气也始终在太阳一经。
从“以行其经尽故也”来看,这个行不是传,是邪气在太阳经的行动已经尽了,其经指太阳经而不是指的阳明、少阳。
这七天邪气还在太阳本经,没往他经传变。
为什么到七天病就好了?
这也不是很好理解。
因为过去有个说法,叫七日来复,人的正气每过七天就有一个来复期。
医学上很多病都是以七天为一个疗程。
也有注家认为太阳病是阳气受病,七是个阳数,得了阳气了,病就好了。这是实践当中积累出的一种经验。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如果过了七天太阳病还不好,要过经,从太阳经传于其他的经,怎么办?
要采取既有治疗意义又有预防意义的措施,用针刺疗法针刺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使太阳经的邪气不往另一经传,这个病就好了。
邪气传到哪一经,就要扎足阳明?
为什么不说扎足少阳?
注家对这个问题说得都笼统。
其实,这里有两层意思。
其一,太阳之邪有传于阳明的倾向,针足阳明就是在传经的时候迎而夺之,使经不传则愈。
其二,凡是太阳之邪要往其他经传的,传阳明也好,传少阳也好,都要针足阳明。
常用的穴位就是足三里,在膝眼下三寸两筋间,是一个强壮穴。
足三里属胃经,胃为后天之根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观色、切脉都要看是不是有胃气。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太阳经邪不解,还要向里传,通过针刺足阳明,振奋胃气,使正气抗邪有力,就可以预防传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夏中医论坛

GMT+8, 2025-8-22 01:32 , Processed in 0.11541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