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50|回复: 3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针灸运用规律(书摘)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36

回帖

10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103397
发表于 2024-2-11 10:5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针灸运用规律
摘自《古今针灸治验精华》陈克正 编著


  张机,字仲景,东汉末(约生于公元150~219年)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曾跟随同郡张伯祖学医,任过长沙太守,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有《伤寒杂病论》共16卷。原著由于战乱而亡佚,后经晋代王叔和等整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两书,流传至今,一直被奉为中医学重要的经典著作。他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比较系统的辨证施治原则。由于他在中医学上的卓越贡献,他被后人推崇为医中之圣,他的著作被誉为“众法之宗、医方之祖”。

  仲景治病,虽然以中药为主,但是常常结合针灸疗法,充分发挥两者的特长,有相得益彰之妙。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中都有针灸记载,尤其是《伤寒论》,其中运用针灸者有31条,并有一定的规律性。他对于三阳证或三阴之实热证多用针刺,对于三阴证多用灸法。取穴多选特定穴,有循经取穴,也有局部取穴。此外,还详细论述了烧针、温针、灸治等禁忌证。仲景在辨证施治运用针灸治疗伤寒的宝贵经验,对后代有较大影响。从针灸学派来说,他是一位伤寒针灸学派的代表。


  一、六经针灸原则

  《伤寒论》运用六经、八纲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其中以阴、阳为总纲。如病在三阳者,多系外邪初中、正气未衰的实证、热证,宜用针刺,以泄热邪;如病在三阴者,多系正气已衰的虚证、寒证,宜用灸法,以温中散寒或回阳救逆。在《伤寒论》中,病在三阳者宜针,病在三阴者宜灸,这个规律比较明显。

  (一)三阳宜针

  1.疏泄风邪:《伤寒论》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这是太阳中风,表邪太盛,不能外达之证。先刺风池、风府两穴,以疏泄太阳经之风邪,逐邪外出,再服桂枝汤即可取效。

  2.和解泄热:《伤寒论》142条:“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这是太阳病未罢而并及少阳,邪气内结之证,非发汗能解,乃刺大椎、肺俞以和太阳在表之邪,刺肝俞以和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如果误发其汗,则热邪入肝经而谵语、脉弦,间刺期门以泄肝经之邪热。

  3.刺泻实热:《伤寒论》143条:“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216条:“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前条是妇女适当月经期时患伤寒,以致热入血室,形成血结胸之症,刺期门以疏肝理气,泻血室之实热。后条是阳明病,热在血分、侵及血室之症,刺期门以泻肝经之血热,使热从外泄。

  (二)三阴宜灸

  1.温经复脉:《伤寒论》292条:“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343条:“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前条是少阴病的阴盛阳虚之症,后条是厥阴病的阳衰阴盛、虚阳上浮之症,病属险证,急灸本经之原穴(太溪和太冲穴),以温阳复脉。

  2.温阳举陷:《伤寒论》32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这是少阴病的气血俱虚、中阳不运之症,灸百会穴,以温阳举陷。

  3.回阳救逆:《伤寒论》362条:“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这是阳气将绝的亡阳危证,急用艾灸关元、气海等穴,以回阳救逆。若脉不复还,更增微喘,则肾气已绝;若脉复还,则尚可有效。

  三阳宜针、三阴宜灸,这是《伤寒论》的一般规律。但是,也有三阳病可灸者,如《伤寒论》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也有三阴病可针者,如《伤寒论》308条:“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前条是其人素有寒而患太阳病,复因烧针取汗,损伤心阳,寒气乘虚上犯,用艾灸其核上,以散局部之寒邪,并用桂枝加桂汤以止冲解表。后条是少阴病下利、便脓血,如属实热者,可用针刺行血散邪。这两条虽然与四阳宜针、三阴宜灸的规律有背,但病证已发生变化,并非单纯的三阳或三阴病,病机已由阳证变成阴证或阴证变成阳证,这时治疗理应灵活对待,实质上仍未脱离寒者灸之、热者针之的原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36

回帖

10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103397
 楼主| 发表于 2024-2-11 11: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针灸的标本缓急

  仲景在针灸治疗中,充分体现了治病求本、急则治标,以及治未病的思想。

  (一)治病求本:《伤寒论》108条:“伤寒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109条:“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前条是肝木侮土之症,其本在肝,其标在脾。后条是木胜侮金之症,其本在肝,其标在肺。这两条都治病求本,取肝之募穴期门,以泻肝强,则病可愈。

  (二)急则治标:《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妇人伤胎,怀身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当刺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微利则愈。”孕妇一般禁用针刺关元等腹部穴位,但因妊娠肿胀、小便不通,仲景认为属心气实,急则治标,刺劳宫、关元两穴,以清心利尿。

  (三)治未病:《伤寒论》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太阳病至七日,是经气来复之期,病将获愈;如果病仍不愈,为防邪气向阳明经传变,则予先针足阳明经穴(如足三里穴)治未病,使阳明经气流通,则病邪不能深入而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36

回帖

10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103397
 楼主| 发表于 2024-2-11 11: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针灸取穴法

  仲景在针灸治疗中,所用的俞穴有风池、风府、大椎、肺俞、肝俞、期门、百会、劳宫、关元等穴,此外还有仅言取某经而未明指俞穴者。从他的取穴范围来看,基本上均未出《内经》的范围。从他取穴的方法来看,有如下特点:

  (一)强调循经取穴:在辨证的前提下,循经取穴是他的取穴基本方法,如刺期门、劳宫,针足阳明、足少阴、足厥阴等。

  (二)善于局部取穴:病在局部,仲景在整体循经取穴的前提下,又运用局部取穴法,如头项强痛、恶寒发热针风池、风府,趺蹶刺腨,奔豚灸其核上等。

  (三)重视特定穴:仲景明言的俞穴,如上述共九穴,有的是交会穴,有的是背俞穴,有的是募穴,有的是五输穴,没有一个不是特定穴,反映了他重视选用特定穴的取穴特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36

回帖

10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103397
 楼主| 发表于 2024-2-11 11: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针灸与中药的关系

  仲景治病,以中药为主,但仍离不开针灸疗法。从他临床经验来看,针灸有如下优点:

  (一)先针灸后中药,用针灸作为中药的前期辅助治疗。如表邪太盛,先刺风池、风府疏通经络,风邪得挫后再服桂枝汤。

  (二)病情危急,虑汤药不及备服,用针灸急救。如脉微或不至、手足厥冷,有亡阳的危险,急灸足少阴或足厥阴回阳复脉。

  (三)某些病证,尤以经络气血为病者,针灸比汤药疗效迅捷。如热入血室、肝乘脾、肝乘肺等,刺期门穴以泄肝经实热治本。

  (四)局部症状,用针灸更为直接。如病趺蹶,针刺踹(承山穴),以舒缓筋脉。
  【参考文献】

  1.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译释.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

  2.南京中医学院.金匮要略学习参考资料.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夏中医论坛 ( 沪ICP备2020030433号 )

GMT+8, 2024-11-21 23:53 , Processed in 0.78304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