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219|回复: 0

中医原本——《伤寒论》治方医学辨解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36

回帖

10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103397
发表于 2022-3-27 13: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w6510 于 2015/5/5 19:40 编辑  



彰显三生万物自然真理 发明治方医学中医原本 开启纯正中医新时代

中医原本

——《伤寒论》治方医学辨解

王学泰


一部很易读懂的《伤寒》解 也是一部很易读懂的中医书

前言 在中医学术系统中,《伤寒论》之重要性无需多言,但是,两千年以来,其真正意义尚未被发掘出来,基本停留在条文解释的层面,未能透过《伤寒论》之脉证并治,发掘出中医之完整理论。因此,中医理论建设始终是中医软肋。一个学术体系,如果建立在不那么完善的理论基础之上,或者说这个理论基础不能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那么这个学术体系一定逃不出最终没落之命运,中医亦不能列外。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医不需要创新,只需要好好继承,这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中医毕竟是术,而非道,所以就可能存在与道不符之内容,就需要纠正、扬弃、补充、完善,乃至于重构理论的体系,这些都属于创新之范围。《伤寒论》应该定位于中医创新之阶梯,而不应该定义为不能逾越之“医经”。遗憾的是,直至今日,《伤寒论》更多地承担了“医经”的角色,创新阶梯的作用很少得到发挥。这不能不说是中医学术活动的千年遗憾。 笔者在修道过程中,结合学习研究中医数年,发现在六经中医之外有另一套中医的逻辑体系,比六经中医更为严密,即以古河图为原型的生命与医学体系。追随此发现,初步构建了一个新的中医理论体系,即治方医学理论体系,并著成《中医原本——治方医学通论》。《中医原本——治方医学通论》所使用之建筑材料,均为原汁原味之传统中医,只是将它们放到了一个新的系统框架里。故,治方医学理论,是真正的中医现代化。通俗而言,是现代人容易看懂的纯正中医。治方医学理论之发现,正是以《内经》《本经》《伤寒》为阶梯。 中医原本——治方医学理论构建以后,再反过来以治方医学理论解释《伤寒》,是对治方医学理论进行的一次严格检验,同时,又能让《伤寒》变得非常容易理解。读懂《伤寒论》,对于任何一个学习中医的人,都是绕不开的功课,《中医原本——〈伤寒论〉治方医学辨解》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参考。本辨解采用的《伤寒论》为人民卫生出版社以赵开美刻本为底本的2005年版本。


上篇  《伤寒》概论


一、《伤寒》解 《伤寒论》为何要取伤寒而不取伤風、伤热、伤燥、伤湿?后世注家和医家之解答很不统一,以致有广义狭义伤寒说,清人更有《温病条辨》与《伤寒》对待。 治方医学认为,要正确认识“伤寒”,首先必须认识“寒”。其次要正确认识寒邪致病之病理,以及疾病传变之真相。 (一)寒解 寒,《内经》六淫之一。但是,对于什么是寒,什么是寒邪,以及寒邪如何致病,并未进行深入论述,后世亦未认真追究。治方医学从《内经》返本溯源,追踪到八卦河图之哲学原理,由此,对“寒”之认识亦顿时上升到哲学之高度,亦即认识接近本质。在《中医原本——治方医学通论》里,比较详细地论述了八卦卦画、卦象、挂图以及河图象数之真义,明确指出,宇宙之构造,乃是阴阳太极三者之存在,亦即“三生万物”之存在,又是“万物负阴抱阳”之存在,而不是阴阳二元对立之存在。同时指出,太极阴阳既是哲学之抽象概念,又是科学之具体实存,太极乃宇宙中的本体存在,阴阳之存在,皆为太极本体之功用。对于太阳系和地球上的万物而言,地球和万物都是太极本体,太阳是天之阳极,即热极,寒空是天之阴极,即寒极,寒空与太阳一样,都是万物太极本体之功用。 地球太极本体枢动太阳、寒空运动,即所谓阴阳相搏,演化出風燥湿这三种天气,于是有了寒热風燥湿五种天气,即在天五行。 寒热二者,寒乃虚空背景,有热它存在,无热它亦存在。因此,太极本体之实质是太阳热能之有形存在,即寒聚热能之成形存在。生命成败,取决于寒是否凝聚热能。那么,怎样的寒能聚热成形立命呢?那就是河图指出的寒,具体而言,天一之寒可以聚热成水,天七之寒(实为热)可以聚热成火,天三之寒(实为風)可以聚热成木,天九之寒(实为燥)可以聚热成金,天五之寒(实为湿)可以聚热成土。上述風燥湿都是寒之变化,亦是热之变化。水火木金土代表五类在地成形之能量,亦是五个时空之太极生命本体。人类是万物之灵长,故将五类在天、在地之物质能量集于一身,构成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寒热風燥湿在其本位能够聚热成形而立命(太极),和平则为正用,过淫,客入其它时空,即成为破坏其它太极本体之邪气,则为邪用。 既然“寒”为背景,而且寒热风燥湿都是寒之不同状态,所以,伤寒完全代表了伤热、伤風、伤燥、伤湿。又,寒热風燥湿也是热之不同状态,因此,言伤寒也就是言伤热。 《伤寒》始终贯彻保津液,护阳气之原则,正是这种哲学思想之体现。津液者,阴阳寒热之中气也,亡津液,表面阴阳俱亡,但是,阴寒乃是背景,有没有阳,它都在那,因此,亡津液,只能亡阳,而不亡阴。此乃《伤寒》透露的宇宙真理,是《伤寒》最伟大之贡献,把《伤寒》这个意义揭示出来,《伤寒》之价值就远远超越了医学之范畴,登上了哲学之高峰。 又,《中医原本——治方医学通论》已经指出,内生淫邪致病,无论寒热風燥湿,其根源一定起于寒淫为邪,或寒被邪伤(即热伤寒腑)。因为寒淫为邪,故有发热相抗,热淫则为邪;寒被热伤,故有封藏失正,而有精髓化热,热淫为邪。可见,寒在人体有正反两个方面的意义,为正则成形立命,过淫则为邪伤人,是谓“伤寒”,伤寒则发热,热淫为邪,故“伤寒”之中,已然包含热邪致病。 (二)伤寒解 综上所述,参考《内经》理论,《伤寒》之伤寒,意义有二。其一,是五行本体被寒及其代表的其它四邪所伤,具体的病理意义,是五藏被五邪所伤,因此有五藏病变的病证。其二,是五行功用被寒邪及其代表的其它四邪所伤,具体的病理意义是五腑被伤,于是有五腑病变的病证。具体而言,五腑之病证要比五藏之病证多得多。概括起来,伤寒包含藏腑“伤于寒”,和“寒被伤”两个方面之意义。 (三)伤寒传经解 《伤寒》继承《内经》传经之说,但传经之说,并未完全向后人揭示疾病传变之真相,只是揭示了疾病会传变这一事实。后世注疏家和医家亦少有触及真相者,惟近世“火神派”创始人郑钦安先生,几乎揭出底细,但终因五腑未与寒热風燥湿配对,而未竟全功。郑先生已经认识到,所谓传经并非外邪一路传下去,而是受邪之经气变成邪气侵害下一经腑,如此逐渐传变,这与治方医学之认识非常相似,只是治方医学明确了腑气即寒热风燥湿,若是过淫便为邪,客犯其它藏腑而传病。可惜,郑先生之认识虽然接近真相,却并未引起后人重视,几成绝响。六经中医未能揭示疾病传变之真相,亦是理论建设之一大缺陷,此说明六经中医对人体生理和病理之认识远远不够完善。 疾病传变既然是腑气过淫为邪,客犯它藏它腑而致病,意味着《伤寒》发热之病理和治理当中,完全包含了温病之病理和治理。仲圣于《伤寒》之中,明确提出了“温病”和“風温”之总纲,便是证明。后世因为仲圣未有关于温病的具体条文分解,便肤浅愚蠢地以为《伤寒》只言“伤寒”,而遗漏“温病”,或者说《伤寒》是狭义伤寒,而非《内》《难》之广义伤寒。医圣既已提出温病,而“温病”并非较之“伤寒”为难,岂有将其遗漏之理?

二、《伤寒》六经解 对于《伤寒》六经之意义,后世注家与医家之理解亦有不同,有的认为,《伤寒》之六经意义与《内经》相同,有的认为与《内经》有所不同。治方医学认为,《伤寒》之六经与《内经》之六经是否有完全相同的意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六经本身不可定义。正因为六经不可定义,所以才会产生不同之理解。 (一)《内经》之六经 《内经》之六经,似乎以六气为根据。六气之说,将地球一年之阴阳变化分合为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和终之气。《内经》将其引入人体生理,在二阴二阳之基础上,构建了一套三阴三阳学说,试图与五行学说统一起来,把人体经络、藏腑纳入其中,成为中医理论的基本构造,但是,没有起得圆满成功。 如表0-1所示,六经之说,将人体藏腑经络与五行学说进行了非常努力的协调,但从内在逻辑而言,已经做到了最佳状态,可是,依然存在许多漏洞。而且,为了构造内部逻辑,却破坏了外部逻辑。 第一,《内经》起初并未以六经立说,而是以少阴少阳,太阴太阳立说,这或许正能说明《内经》并非一人之作,且非一次完成。引入六经之说,本为建立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因为二阴二阳不能满足五藏五腑的配对需要,也不能满足经络分配的需要。二阴二阳说,本自《周易》对八卦河图的错误解释。 第二,由于《周易》丢了太极本体,将宇宙误解为阴阳二元对立的存在,于是才有后来六气六经的出现。既然阴阳互根,那说阴不就说了阳吗?何须阴阳同说?比如,河图的阳数,何尝不是阴数呢?天一之阳热,不就同时表达了天一之阴寒吗?怎么可能地六为阴与之对立呢?可见,将奇数解为阳数,偶数解为阴数,根本错误。 第三,阴阳对立之说虽然很容易识破,但同时也很容易使人信从,比如男女、雌雄、动静、左右、黑白等等这些,不都是对立的存在吗?然而,这些对立存在,有一个根本前提,即太极中和本体的存在。比如男女,本是人体用阳与用阴的区别,而不是两种本体的对立;又比如左右,本是有中才有其左与其右,而不是左右可以相对独立存在;直接说阴阳吧,如果没有地球这个本体,哪来日夜交替,如果没有山这个本体,哪有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没有本体,哪有阴影?可见,论阴阳若是丢了本体,那就冤大了。 表0-1  《内经》之六经明细
  
   
六气 经络 藏腑 五行 批注
1 初之气 厥阴風木 足厥阴 乙木 肝不应与木配    一心不应二分
手厥阴 心包 相火
2 二之气 少阳相火 足少阳 甲木 胆不应与木配
手少阳 三焦 相火
3 三之气 少阴君火 足少阴 癸水 形上之心与形下    之小肠不可表里
手少阴 丁火
4 四之气 太阴湿土 足太阴 己土 脾不应在中央    肺不应与金配
手太阴 辛金
5 五之气 阳明燥金 足阳明 戊土 胃不应与土配    胃肠不应分家
手阳明 大肠 庚金
6 终之气 太阳寒水 足太阳 膀胱 壬水 小肠应该回归胃家
手太阳 小肠 丙火


(二)《伤寒》之六经 从《伤寒》之六经病脉证并治来看,《伤寒》之六经与《内经》之六经确实有所不同。以太阳病为例,首先,《内经》之太阳为寒水,对应的藏腑是膀胱(壬水)和小肠(丙火),与《伤寒》之太阳病实际没有直接关系。《伤寒》之太阳病,要说具体,主要是肺焦病。其次,《伤寒》以太阳(病)统六经(病),这与《内经》完全不同。其次,《伤寒》太阳本病的两个典型证治,即中風之桂枝汤证和伤寒之麻黄汤证,均与膀胱和小肠无关,却与肺焦(主皮毛)、脾胃(主肌腠)和心脉(主四肢和识神)直接相关。其次,《伤寒》太阳病的传变迁延,与膀胱和小肠的关系亦不大,尤其是小肠,在《伤寒》属于阳明胃家,不在太阳。这就从临床经验之意义上,证明了《内经》之藏腑与五行配,对以及藏腑表里配对存在严重缺陷。 (三)《内经》之六经藏腑系统 治方医学追溯中医原本,直至八卦河图,回归八卦河图之太极阴阳五行真说,由此重建了人体生命五行藏腑系统。为了辨解《伤寒》的需要,在此将其与六经藏腑系统做一对比,如表0-2所示。 治方医学的五行藏腑系统与六经系统的主要区别是: 第一,治方医学的五行藏腑系统将寒热风燥湿与五腑配对,这是六经系统所没有的。寒热风燥湿与水火木金土一样,都是人体生命不可少的能量,是在天之气,在人体是五腑之气,和平为正用,过淫为邪用,侵入它藏它腑即为客邪,是病因。 第二,治方医学的藏腑关系不是二元对立的阴阳关系,而是太极本体与阴阳功用的关系,五藏为太极中和本体,五腑分别是五藏的功用,五藏五腑构成五个太极阴阳小系统,合起来构成一个五行生命大系统。 第三,治方医学的五行藏腑系统与河图象数对应,使藏腑系统模型有了数量体系,极大地提高和加深了对藏腑功能认识,方便了对藏腑功能的描述。 第四,治方医学的藏腑与五行配对不同于六经中医,具体见表0-2。 第五,治方医学的藏腑表里配对亦不同于六经中医,具体见表0-2。 第六,治方医学之三焦不再有名无实,而是实实在在的天七热腑。 第七,治方医学之心物合一,不同于六经中医之一心为二。 第八,治方医学之胃肠一家,不同于六经中医之一分为三。 表0-2  治方医学五行藏腑系统与六经系统对比
   治方医学    六经中医
藏腑 经络 五行 五数 五味 经络藏腑 六气 五行
膀胱 手太阴 薄咸/厚酸 足太阳膀胱 寒水 壬水
足太阴 厚咸/薄酸 足少阴肾 君火 癸水
三焦 手太阳 厚苦/薄甘 手少阳三焦 相火 相火
足太阳 薄苦/厚甘 手太阴肺 湿土 辛金
胃肠 手少阳 薄辛/薄咸 足阳明胃    手太阳小肠    手阳明大肠 燥金    寒水    燥金 戊土    丙火    庚金
足少阳 厚辛/厚咸 足太阴脾 湿土 己土
手少阴 厚酸/厚苦 足少阳胆 相火 甲木
足少阴 薄酸/薄苦 足厥阴肝 風木 乙木
中央    太极 湿 薄厚/薄辛 —— —— ——
厚甘/厚辛 手少阴心 君火 丁火

手厥阴心包 風木 相火


三、《伤寒》藏腑辨解 《伤寒》言六经以统藏腑,治方医学认为,仲圣根据临床经验已经识察《内经》之藏腑表里配对存在问题,最直接的证明,是阳明病“胃家实”之说。显然,《伤寒》之胃家包括胃、小肠和大肠,与《内经》大不相同。在《内经》的藏腑系统中,胃腑对应足阳明,五行属戊土,六气属阳明燥金;大肠对应手阳明,五行属庚金,六气属阳明燥金。胃与脾相表里,大肠与肺相表里。肺对应手太阴,五行属辛金,六气属太阴湿土;脾对应足太阴,五行属己土,六气属太阴湿土。小肠与心相表里,对应手太阳,五行属丙火,六气属太阳寒水;心对应手少阴,五行属丁火,六气属手少阴君火。 如上所述,《内经》之藏腑系统,复杂得令人难于理解,更无法把握,以致于《伤寒》以降,治病不得不直接讲功能“证治”而不能讲气味“治方”。 然而,《伤寒》之藏腑虽与《内经》不同,但很遗憾,仲圣未能从《内经》溯源,完整恢复中医原本之藏腑系统真相,还原中医气味“治方”之本来面目。

四、《伤寒》脉解 《伤寒》以脉论开篇,六经病题目,皆言“脉证并治”,可见,脉对于《伤寒》具有非同寻常之意义。透过《伤寒》中脉的非常意义,可以确定“脉”对于中医非常重要,但其重要性不仅仅在诊断上。 (一)脉与人体生理息息相关 脉虽然未被纳入《内经》的六经与五行藏腑系统,但是,《内经》讲脉是人体奇恒之府,说明脉是实存的腑,必然与人体生理、病理、治理息息相关。首先,脉是人体的生理存在,它直接参与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没有脉就没有生命活动。其次,脉亦是人体的病理存在,它直接反映人体的病变,这是脉诊的根据。其次,脉象是人体治理的重要依据,它直接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去,对脉的生理存在,认识不够,所以《内经》未将脉腑纳入六经与五行藏腑系统,后世医家亦一直未将脉腑纳入藏腑系统,多从诊断意义上言脉,此六经中医之一大缺憾。 治方医学将脉重新纳入人体五行藏腑系统,恢复了心脉构成人体生命太极中央枢机的真相,与《伤寒》之脉所透露之信息完全一致。 (二)《伤寒》之脉所透露的脉理真相 《伤寒》之六经病标题,均谓辨XX病脉证并治,即辨XX病脉,辨XX病证,依据辨脉和辨证治XX病。其中有两经的提纲条文有脉,一是太阳病提纲讲脉浮,二是少阴病提纲讲脉微细。其中有两个问题要辨明,一是为什么只在太阳病和少阴病提纲讲脉,而不是所有六经病提纲都讲脉;二是为什么太阳病脉浮,而少阴病脉细微。两个问题要结合起来认识。 《伤寒》在太阳病提纲讲脉浮,在少阴病提纲言脉微细,说明脉与少阴密切相关,既与足少阴肾机命门密切相关,亦与手少阴心密切相关。心与脉,皆直接取决于肾机命门之开合。脉搏是心动的直接反映,也就是说心动与脉搏是一致的,如果没有心的跳动,就不会有脉搏。那么,心动之动力能源,乃是肾机命门输出之精髓。因此,太阳病肾机命门输出精髓增加,以支持三焦热腑发热抗寒,所以,太阳病与脉浮相应的提纲病证是发热。精髓输出增加,心跳比平常有力而且加快,心跳有力,表现在脉象上就是能够跳出浮部,故有脉浮,即浮取可得。当然,脉浮还有另一方面的意义,那就是表示湿淫。脉为湿腑,人体伤寒(包括中風),三焦发热相抗,故寒热两淫相搏而生湿淫。脉腑湿淫,加上搏动有力而出浮部,故有脉浮。浮,本就有湿(水)淫之意义。正因为脉腑湿淫,所以才会有中風自汗与解病汗出。《内经》讲汗为心液,实乃脉腑为湿腑之另说,血与湿相融于脉腑。 与太阳病脉浮相反,少阴病是脉微细,说明肾机伤寒,命门不开或略开,精髓不出或少出,故心枢不力,以致脉搏微细。当然,脉微细还有气血虚亏之意义。血虚,则犹如河道干枯或涓涓细流,故脉细;气虚,则犹如泄气的皮球,再用力也拍不起来。但是,气血虚亏的根本也在精髓输出减少,后天髓血生产没有动力能源。与脉微细相应之少阴病提纲病证是但欲寐,即精力萎靡欲睡,却因心神虚烦而不能睡。少阴病之脉微细,但欲寐,与太阳病之脉浮,发热是对待的。 透过太阳病和少阴病之脉象,可以悟出脉之真相,就是脉直接反映心枢是否有力,间接反映肾机命门是否开启正常,也就是说乾阳精髓是否输出正常。所谓脉诊,诊的就是肾机命门开合是否正常。传统脉学,乃是隐藏了原理之脉诊操作说明书,时间一长,原理遗失了,再无人知,能传者,只剩下操作说明书了。

五、《伤寒》邪气化热辨解 后世注家和医家在阐述伤寒传经时,往往笼统地说邪气传里,而且将疾病传变的病理,解释为邪气入里化热,或伏气化热,由此表现出种种病证。但是,邪气入里化热之说,显然不能说服有现代科学常识者。比如,寒邪若是传入阳明经腑,怎么就化热了呢?由于病证有热,就说热由寒邪所化,这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真实的病理是外感寒邪侵犯体表(肺机所主)和肺藏,肺之表腑三焦必然发热相抗。热从何来?从肾机命门输出乾阳精髓而化热,若肺寒得解,则三焦热腑复归正常,即不会有发热的病证。如麻黄汤证,不用一味寒药,却能解热。若肺寒不解,三焦热淫持续不退,就会成为热邪,客入胃腑与脉腑,因此,有所谓太阳传阳明。其实,很多阳明病证,如烦躁谵语等原本都是心脉病证,却脉腑不属五腑,而误归为阳明。若肺寒不解,传入肝藏,以致胆腑燥热相抗,而有少阳病证,此所谓太阳传少阳者。其实,所谓阳明病证,亦包括少阳胆腑燥邪客犯胃腑与脉腑所致,如胃中有燥屎、大便燥结、烦躁谵语等。 除上述“邪气化热”的说法,还有一个被广泛应用的“伏气化热”说,此说源于《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与“邪气化热”一样,“伏气化热”也是错误病理,不同之处在于此乃内生寒邪引起的发热,其热非由肾机命门输出的精髓所化,而是由胆腑以精髓生燥,客入三焦化热。总之,发热并非寒邪所化,而是由精髓所化。

六、《伤寒》方解 据统计,《伤寒》有110多个“方子”,每个方子均用药精到,其意义很多,后世注疏家和医家对这些方子给予了很多很高的评价,是应当的。但是,这些方子,一经流传,被奉为“经方”,将这些方子本身当作《伤寒》的精华,以为有是证必用此方,或者此方只能用于是证,这样一来,医家临床看病都以《伤寒》及其“方子”为本,只讲“脉证并治”或“辨证论治”,而不再追究《伤寒》所包含的生理、病理、药理和治理,犹如把《伤寒》亦当作了处方操作说明书,这定是仲圣所不愿看到的。后世更将创造“成方”作为衡量医家成就的一个标准,医家自己也热衷创作“成方”,此乃中医之歧途。治方医学认为,在《伤寒》之脉证并治及其110多个方子背后,隐藏着中医原本的医理,研究《伤寒》的最高境界是要要还原中医原本之医理。

七、《伤寒》营卫辨解 营卫是《内经》和《伤寒》都使用的两个概念,但是,对于什么是营卫却未给出准确的定义,似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综合各种论述,治方医学认为,可以将“营”理解为脉血,将“卫”理解为脉气。脉血与肝有密切的关系,因为肝是变血生髓的机关,血是从肝入脉的。脉气与肺胃有密切的关系,因为肺主呼吸,肺气也包含胃气,脉气是从肺进入心脉的。这样理解,营卫就统一于脉了,统一于气血了,实际上也就不再需要营卫这两个概念了。《中医原本——治方医学通论》和《中医原本——名医医案治方医学辨解》都始终未使用营卫概念,在《伤寒》之治方医学辨解中,亦未使用营卫概念,但均未觉得有何欠缺与不妥。因此,将营卫之说与气血统一是必要和可行的。

八、《伤寒》欲解时与欲剧时辨解 《伤寒》提出欲解时与欲剧时,是很有道理也很有意义的,但是需要完善。人体生命小宇宙的活动与地球大宇宙的活动相应,即人体五行生机各有其当令的时空,其中,在天五气即腑气亦有其当令的时空,因此,藏气当令时病欲解,腑气当令时病可欲剧,因为腑气过淫则为邪。比如,太阳病伤寒,病机主要在肺,巳午未这个时空肺藏当令,故欲解;太阳病伤寒的病因是寒邪,其当令的时空在亥子丑,此时病则欲剧。 欲解和欲剧时的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可以根据欲解时判断主要病机,根据欲剧时判断主要病因。二是可以根据欲解欲剧时指导服药的时间,在欲解和欲剧时服药均有利药物发挥作用。若要分细点,就是扶正五藏为主的药宜欲解时服,消除病因为主的药宜在欲剧时服。

九、《伤寒》之汗法、下法、吐法辨解 要正确理解汗法、下法、尿法、吐法,其前提是要先理解汗出的是什么,下出的是什么,尿出的是什么,吐出的又是什么,如果不能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就不可能正确理解《伤寒》汗吐尿下的真相,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伤寒》的治理。 那么,汗吐尿下的是什么呢?其标为湿,其本为寒热两淫。根据治方医学的病理,人体五行生机病变,皆因寒热风燥湿过淫为邪引起,终究是寒热两淫引起,所以,治病根本就是治寒热两淫,终究是治寒。所谓汗出而解,实乃寒热两淫随汗湿由皮毛而出;所谓下利而解,实乃寒热两淫随下利之湿淫由肠道而出;所谓尿出而解,实乃寒热两淫随小便由尿道而出;所谓吐出而解,实乃寒热两淫随痰湿由咽口吐出。 所谓汗吐尿下等法,实际是清除病因的四个渠道,其意义不在汗吐尿下,而在湿淫所牵连的寒热两淫由里向外排除。认识达到这一个层次,《伤寒》之治理可谓了然于胸。至于何时用汗出而解,何时用吐出而解,何时用下出而解,何时用尿出而解,以及如何实现汗出、吐出、尿出、泻下,《伤寒》有具体阐述,总的原则是就近可行而出。所谓就近而出,是指湿淫近于皮腠者宜汗出,近于三焦水道者宜尿出,近于上焦咽道者宜吐出,近于下焦肠道者宜下出。所谓可行而出,是指湿淫有不同形态,应分别选择可行的排出渠道。如上焦(主要在肺)之痰湿,已成有形之物,汗出显然不可行,故宜吐出;又如燥邪客入胃肠,以致燥湿生结,即所谓胃中有燥屎者,则必须以寒药搏燥(热)生湿而下出。详见具体条文辨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夏中医论坛 ( 沪ICP备2020030433号 )

GMT+8, 2024-5-19 21:25 , Processed in 0.05358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