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314|回复: 25

杨麦青·《伤寒金匮教学文集》连载(已结束)

[复制链接]

12

主题

663

回帖

534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34
发表于 2024-1-4 22: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本贴连载了杨麦青先生《伤寒金匮教学文集》伤寒部分,金匮部分图表较多,请下载pdf文档阅读。
2.所有内容除图表外均为手工输入,若有错误请发站内消息,谢谢。
3.杨麦青先生《伤寒论现代临床研究》pdf电子版已由方行知先生提供,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0124707.html 可下载。
4.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尺度把握人生。思路(和方法),而不是研究,决定了任一研究领域的科学价值——这是杨麦青先生给予我的启迪所在。



目录
(1楼)华盖难灰壮士心(序)by孟庆云
(2楼)自序
作者传略(另开贴)

上篇·伤寒
(3楼)第一章 伤寒杂病相关论
(4楼)第二章 试论伤寒中见杂病及其病案举隅
(5楼)第三章《伤寒论》六病传经现代医学阐释
(6楼)第四章 伤寒传经图解
(7楼)第五章 伤寒传经实质现代医学图释
(8楼)第六章 《伤寒论》现代临床研究“三重证据法”
(9楼)第七章 《伤寒论》文献学与临床研究
(10楼)第八章 对中医基础理论中若干基本概念的浅识
(11楼)第九章 浅析医经、经方中脏腑概念的差异
(12楼)第十章 浅议“医源于易”或源于其他
(13楼)第十一章 《伤寒论》证候实质探析
(14楼)第十二章 试论《伤寒论》软件逻辑运算结构
(15楼)第十三章 《伤寒论》软件数学逻辑算法探讨
(16楼)第十四章《伤寒论》科学实证与哲学思辩的终结
(17楼)第十五章 应用《伤寒论》法治疗“非典”的刍议
(18楼)第十六章 寒温统一辩“非典”
(19楼)第十七章 应用仲景学说治疗艾滋病的刍议

至十七章,《杨麦青伤寒金匮教学文集》伤寒部分已连载完,由于打字进度较慢,且金匮部分图表较多,故已将全书扫描,制作为pdf格式,提供给大家下载。本连载停止。欢迎大家就杨麦青先生的学术观点进行交流、讨论、乃至争鸣。谢谢。

《伤寒论现代临床研究》、《杨麦青伤寒金匮教学文集》、《陈会心医案》三书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9IE20oxIJAJSBrJ5K67p9A
提取码:1mo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113

回帖

1099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099
发表于 2024-1-4 22:2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志于仲景之学的杨麦青教授,可堪比《水浒传》中的王进教头,是一个无表现人物。令人欣喜的是他在79岁时出版的这部《伤寒金匮教学文集》,这是“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宋应星语)的教学讲稿。早在上世纪80年代,先生曾著《伤寒论现代临床研究》一书,之后又发表一些论文,并几次被邀到大洋彼岸,为洛杉矶中国国际医科大学中医系教授讲授《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课程。今日此讲稿以文集形式正式刊出,是先生50年来学用仲景书的总结,也堪为他学术之“心史”,正是“山自寂寞花自开”

    中医人学常说,学伤寒(包括《金匮要略》)三难:认证难,明理难,用好难。仲景书传1800年以来,历程至繁至久,但还是解之不详,讲之不尽,当代医生对诸如结胸、奔豚、蓄血、热入血室、少腹急结、支饮、脏厥等病证体征,并非都有体验。清代章学诚说:“非识无以断其义”,没有见识过的病证,自然就不知条文的义蕴了,还谈什么“读无字处”。这一点,古代注家就有知难而默(张介宾语)和“以经解经”(陆士谔语)的情形。在当代,用古人的话注解古书者也大有人在,难以使人昭昭。诠注之多也为学习理论带来困难。有初步统计,自唐宋以来,有《伤寒论》注家753家,专著1601种,《金匮要略》150家,专著195种(四川省中医学会),注家们从理论到版本章句堆垛又各说齐陈。清末民初的经方家恽毓鼎指出“注家以后世浅冗文法读《伤寒》,不曰文义不贯,即曰中有遗脱,臆争臆改,可谓胆大心粗”(《恽毓鼎澄斋日记》)。对此,有学者所幸说,读《伤寒论》不要注家,应读白文本。《尚书》有云:“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其“行之惟艰”一语,真是提前道出了《伤寒论》中那些经方峻剂使用的要害。如陷胸、抵挡之辈,因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对剂量和服药间隔要求甚严,需医生监护服药。愈是治大病的经方愈难用,用得准确力挽沉疴,用方不当铸成事故。对此,麦青先生说:“学用这些方剂得手把手教”。历代经方用得好者皆成上工大家。自清末以降,使用经方有逐渐边缘化的倾向。当年慈禧太后患痢疾,御医辨得乌梅丸证,却不敢投用而致死。还有“经济效益”方面的原因,经方的小方不如开大方受要点的欢迎。例如号为大鹤山人的经方家邓文焯,晚年在苏州行医,门可罗雀。时至今日,咋城市医院,连古代常用的十枣汤也不轻易使用了。倒是在基层医院,乡村医院,经方峻剂用地较多,令人有礼失求诸野之企望。这也包括经方之学在国外的发展。值经方传承困难,呼唤通达著作之际,麦青先生托出了这部教学文集,可谓应时而出。
 
    对于解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从学养和经历来看,杨麦青先生可堪受天降之大任。先生读中学时代就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作诗填词风韵独有。1945年考入哈尔滨医科大学,1946年转入中国医科大学21期。毕业后一直在传染病一线工作。那个时代,在发病率和病死率的疾病谱上,传染病都是居于第一位的,这使他“博涉识病”。1956年他开始学习中医,继后拜沈阳著名中医陈会心为师,并共同合作取得许多重大成绩。这位陈会心先生曾为中医留下许多令人叫绝的验案和诊治轶闻。而陈会心的老师则是被称为“北霸天”的窦有亭。民国时代他领衔北方的伤寒学派,与南方张骧云相呼应。在60年代初,东北沈阳的医务界,在卫生部中医司长吕炳奎的倡导下,对如何治疗急性传染病进行过一场“华山论剑”。治传染病的专家们据用药分成伤寒方剂组、温病方剂组和西药抗生素组,其治疗结果三组疗效不相上下,单独比较伤寒方剂组与温病方剂组的治愈率并无显著差异,只是用伤寒方剂组的疗程少2-3天。陈会心和杨麦青参加的是伤寒方剂组。麦青先生用《伤寒论》方治疗麻疹、菌痢、婴幼儿腹泻、再障、白血病等,还以六经辨证抢救中毒性休克和心力衰竭。他以传染病的病期象对照六经辨证,提出了伤寒六经和传经的假说,由此开始了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系统理论研究,发表了很多论文。


    在这部教学文集中,初传授《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理论和用方等基本功外,也展现了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创辟胜解之处,我概括为“通、实用、现代意识”七个字。
学术贵“通”,知理则通,不知理则隔。梁启超1911年在《学与术》的一篇文章中称道:“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其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实用者也。”《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既是学也是术,得通其道理才能致用,仲景学术发展到今天,不仅要“通”古今之恒变,还要“通”中西医学之同异。本书通善之处是能够从传染病演进的全过程解析伤寒六经和传经。麦青先生抢救过很多厥阴病危证,故能有准确的解读。只有那些煮字者或者只坐堂于门诊没接诊过危重症的医生,才能说出“厥阴为杂凑”或“没有厥阴病”之类的话来。明代徐光启非常知道“通”的道理,他以此说:“欲求超胜,必须会通”。

 
    医术的传承重在实用。严复说“学主知,术主行。”“行”就是时间,好的、正确的实践才算实用。作为教学的书,作者有实用的东西,才能授人以实用的真知。麦青先生治仲景学术50年,不仅熟谙理法用经方,而且达到了圆通活法创用的境界。当年他用真武汤抢救小儿肺炎心衰,用大承气汤治重症乙脑,用桔梗白散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少尿,用大馅胸汤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呼吸窘皮综合征等,一起辨证准确而疗效卓著。对更复杂者也从善如流,有肺炎合并胸腹水、腹膜炎的患者,辨证为太阳、太阴并病兼有痞症者,用桂枝人参汤三剂后迅速好转治愈。也有因巧妙加减而收功者,如治疗一例流行性出血热属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又见有精神障碍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者,用桃核承气汤只加一味水蛭,4剂而愈。这是我们感到经方解决现代难治病的用场。麦青先生治疗杂病也多有其效,一位老人多年酗酒胃胀痛难受,在某医院以每次300元挂号费诊治3个月,病不见轻反加剧,经麦青先生诊为心下痞,用半夏泻心汤1剂就收功。作为临床家,麦青先生没有过多探讨《伤寒论》的版本、错简、注家之类的问题,而是着眼于临床,这也是注重实用的体现。


    现代意识是根据现代的科技环境和要求来探索、开拓、运用仲景理论。中、西两种医学,各具特点,但也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即器以明道”。中医学理论的“形而上者为之道”,是来自“形而下者为之器”的。藏象的原型是脏腑的解剖。对于《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论述的一些病证和症状体征,应该能够从“器”的层面得以诠释。麦青先生正是运用现代医学的病理生理、解剖、微生物、免疫和传染病学等知识,来解读六经病、症候、症状和传经的。这也是中西医结合的一种尝试。同时也表明,中西医二者,在很多具体问题上,并非完全排斥,还有一定的互补性,对于中医学来说,这些互补内容提高了中医理论的清晰性。麦青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还曾研制了专家系统软件而用于临床,这在文集中有论述。这些内容,都展示了中医学在当代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气象。清代吴仪洛在《成方切用·序》中说:“设仲景于今日,将必审机察变,增损无已者。”麦青先生以现代意识的创新丰富了仲景理论,这是顺应中医学发展规律的。

    麦青先生是我经常请教的老师之一,这次出版文集命我为序,我欣喜过望,正好以此表示多年来对我指教的感谢之意。本文的标题——“华盖难灰壮士心”,是先生1982年填《菩萨蛮》词中的首句,读者由此可知先生之“登高能赋”(《毛诗传》)以及其治学,是经历了一次次的煅淬与磨砺,先生以此书奉献给医学界,可谓“传先哲之精髓,启后学之困蒙”,其人生庶几无憾矣。
                                         2006年10月28日于中国中医科学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644

回帖

650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50
发表于 2024-1-4 22:28: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药学是世界传统医学中的东方宝库,而《伤寒论》则是东方宝库中的灿烂明珠。如何破译《伤寒论》经方千百年来其效若神的奥秘,使之与现代医学科学相结合,乃是弘扬仲景学说洒向病危人群的甘霖。

    半个世纪以来,笔者曾有幸在开创贯彻党的中医政策的历史条件下,见危授命,责权一身,于19591月在沈阳市第一医院得到著名伤寒家陈会心老师的临床教导,应用经方真武汤抢救麻疹肺炎重患成功。乃知西医学习中医极具科学创新的关键意义,遂终生追求这一美好的理念而力求彻悟。

    回首往事,诸多师友,英才凋落,惟有蒋见复女士一枝独秀。她含辛茹苦,历尽艰难,开创了美国唯一的由中国学者创办的中医大学,在海外培育了《伤寒论》与现代医学科学相结合的一片绿洲。

    乌云散去,明月重辉,佳音频传,乃应邀赴美。执教经年,觉有收获。今应中国中医古籍 之约,将教材与有关文章编写成书,不揣浅陋,愿公诸海内,尚祈伤寒学界诸多同道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662

回帖

613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13
发表于 2024-1-4 22:2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历代医家多谓《伤寒论》治伤寒,《金匮要略》治杂病。其说始见于宋·林亿《金匮要略方论》序中:“张仲景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王洙在馆阁中于蠹简中得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

    据马继兴氏考证:六朝,陈延之《小品方》中载《张仲景辨伤寒并方》九卷、《张仲景杂方》八卷……。上述二书应该系早期不完整传本,与其后形成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论》二书,可能有着渊源关系。

    若非战乱佚失,二书缘分和轮?且其间有若干相关处。如《伤寒论》中有若干杂病:“痞”、“结胸”、“蓄水”、“蓄血”、“热入血室”、“谵语如狂”等;《金匮要略》中有若干《伤寒论》方:痰饮中有十枣汤、大、小青龙汤;黄疸中有茵陈蒿汤等;呕、吐、哕、下利中有吴茱萸汤、半夏泻心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四逆汤、小柴胡汤、桂枝汤、大、小承气汤、桃花汤、白头翁汤、通脉四逆汤等,间或有与《伤寒论》相同条文,又二书卷首皆列辨痉、湿、暍,又作何解?

    故历代有沿清·柯琴之说,倡伤寒、杂病统一论者。柯氏谓:“岂知仲景《杂病论》,即在《伤寒论》中。”“伤寒之外皆杂病,病名多端,不可以数计,故立六经而分司之;伤寒之中最多杂病,内外夹杂,虚实互呈,故将伤寒杂病合而参之。正以合中间泾渭之清浊,此扼要法也。”

    虽然如此,伤寒、杂病终是泾渭清浊有别,别在何处?笔者今从中西医结合角度试作探测。

    伤寒乃指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并可能导致发生急性全身多器官系统改变的感染性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也包括机体急性自稳态失衡的“应急”状态在中。

    杂病则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局限于特定脏腑之感染性疾病和慢性非感染性特定脏腑损害的病理改变过程。

    伤寒传经,病势如流水。其病势来源于“细菌病毒及其产物,激活体内某些潜在系统(包括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补体系统、激肽系统、凝血与纤溶系统)产生各种超生理剂量的生物血管活性物质以及炎症介质、内源性有毒物质等。”在此等物质的不同浓度、量的作用下,结合机体的不同器官、系统的功能状态以及不同作用时间,临床就出现了不同时相的病理生理症候群,亦即进入《伤寒论》中六经病。

    1.太阳病:恶寒、发热,细菌内毒素激活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使体表微循环收缩,浅则“中风”,深则“伤寒”,视是否影响汗腺分泌而定,“中风”用桂枝汤,“伤寒”用麻黄汤。皆为扩血管调整体表微循环,以恢复机体免疫功能。

    细菌、病毒为外源性致热源,必待体内吞噬细胞合成、释放内源性致热源,作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以前列腺素、cAMP、单胺等为介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方能发热。若病原体毒力甚强,免疫力极度低下,可不发热,迅即发生少阴病。

    2.阳明病:高热、大汗、产热剧增,用白虎汤清里热,知母皂甙元能抑制细胞钠钾泵活性,石膏可降低脑室内Na+/Ca2+比值。高热持续时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能力减弱,食糜停止,肠内腐败,发酵过程剧增,肠道菌群比例失调并大量繁殖,毒素吸收,出现“熏衣摸床”、“谵语直视”等重笃症状,急用大承气汤荡涤污垢,急下存阴。

    3.少阳病:太阳病邪深入,阳气盛则传入阳明,阳气衰则直中少阴。毒力弱,阳气微,寒热往来,则属少阳。少阳病为细胞吞噬功能相对薄弱,小柴胡汤可改善感染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及腹腔巨噬细胞杀菌能力。

    4.太阴病:呕吐、下利、腹满,消化道功能紊乱,水电解质代谢及酸碱平衡紊乱。外合阳明病用桂枝汤;内并少阴者用四逆辈,以抑制肠道过度蠕动,调整肠道消化、吸收功能。

    5.少阴病:心血管衰竭综合征,包括心力衰竭、感染性休克。机体有代偿能力时属“少阴热化”,用四逆散;失代偿期属“少阴寒化”,用四逆辈。实验报道,四逆散能增强心脏功能,具抗内毒素休克作用,四逆汤能增强在位和离体心脏之收缩性。

    6.厥阴病:中枢神经系统对细菌、病毒、体内毒性产物之中毒性反应,为中毒-败血-脑症候群。凡中枢神经系统直接感染出现高热、惊厥、昏迷、意识障碍者属“厥阴气分”,用白虎汤、承气汤或安宫牛黄丸。有瘀点、瘀斑、DIC者属“厥阴血分”,用四逆散或解毒活血汤。厥阴病持续则为“脏厥”,机体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

    杂病连脏,病机终不移。杂病乃指伤寒之外,致病因素明显作用于特定脏腑(器官、系统)所引起之相对局限性的病理过程。其间情况如下:

    1.由微生物病原体直接引起者,如疟疾、肺痿、肺痈、黄疸(有免疫损伤)、呕吐哕、下利(条件致病菌)、蛔虫病等。

    2.由物理因子引起者,如痉、湿、暍等。

    3.来自于自身特定器官疾病,如中风、历节(由免疫介导炎症反应)、血痹、虚劳、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疝、宿食、消渴、水气、小便利淋(非感染性)、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等。

    4.情志病,如奔豚、惊悸等。

    5.伤寒未愈夹杂症和后遗症,如百合、狐惑、阴阳毒和痰饮咳嗽等。

    6.外科病:疮疡、肠痈、浸淫疮、趺厥、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等。

    7.妇人妊娠病、产后病、妇人杂病等。

   《金匮要略》中杂病与特定脏腑损伤相关。

    以肺而论,如“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其病机为“热过于荣”、“热伤血肺”、“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肺痿用麦门冬汤,肺痈用桔梗汤,不称“少阴热化”,是着眼于杂病连肺之局限性。又如痰饮,“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痛。”“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或“咳喘倚息不得卧,其形如肿。”用大、小青龙汤亦不称太阳病,称溢饮、支饮、亦在着眼连肺之局限性。

    以心而论,“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胸痹治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心中痞,诸逆心悬痛。”“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用桂枝枳实生姜汤,乌头赤石脂丸温经扶阳,不称“少阴寒化”,而称胸痹心痛短气亦在连心之局限性。

    以脾胃论,“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此不称太阴病、阳明病,而称腹满,示其局限脾胃。“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不称太阴病、少阴病,以其虚寒在脾胃之局限性。又宿食下之,用大承气汤,不称阳明病者,因不传经,限于脾胃也。

    以肝而论,“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下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用候氏黑散、风引汤、古今录验续命汤,不称厥阴病而称中风,乃在连肝之局限性。

    以肾而论,“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用越婢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虽列入太阳病、少阴脉证而称水气病,亦因连肾之局限性。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理解,脏腑之间内脏活动由神经系统(含植物神经系统、脊髓、低位脑干、下丘脑、大脑皮层等)进行整体调节,其间关系,复杂综错。即如下丘脑便不只是单纯的交感、副交感神经中枢、还是较高级的调节内脏活动中枢,包括对体温、营养摄取、水平衡、内分泌、情绪反应等调节。下丘脑还通过植物神经调节周围腺体、内分泌组织,在神经支配和物质代谢反馈调节基础上释放各种激素,调节人体代谢,籍以保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平时各种激素在血液中极低,其正常阈值仅数ng/dlpg/dl左右。唯在机体急剧失衡“应急”状态(畏惧、严重焦虑、剧痛、失水、脱水、暴冷暴热以及乏氧窒息等)情况下体内交感-肾上腺系统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可超出正常分泌量1000多倍。若合并感染,则迅速启动伤寒传经过程。

    杂病不似伤寒传经,机体多未急剧失衡,体液内环境血液中各种激素含量,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前列腺素、激肽等类血管活性物质多未明显变动,且疾病症状有明显的脏腑局限性。故从临床病理生理症状逆测脏腑生理涵义,则易于理解。如肾虚阳痿、遗尿与生殖、泌尿、内分泌(含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低下有关,故“肾”与生殖、泌尿、内分泌系统相对应。脾虚溏泄与消化道消化、吸收功能低下有关,故“脾”与消化系统相对应。但二者均直接影响蛋白质、糖、水盐代谢,从而皆与免疫系统、造血与血液系统、营养代谢系统相关,使其功能难予划分,在认识上遂有“滋阴”、“补土”偏重,后遂剖分为“先天之本”、“后天之本”,构成“五脏”涵义的基本框架,再从症状逆测“肺”“心”“肝”实质进行划分,加以扩充。如“肺”病咳喘与呼吸道功能障碍有关,故“肺”与呼吸系统对应,“肝”病中风与神经损害有关,故“肝”与神经系统相对应。应脏腑间复杂变化,再加以阴阳、气血、虚实,进行分类补充,演绎成脏腑辨证系统。

    综上所述,伤寒、杂病相关处,可作如下解释:

    1.伤寒、杂病相重,当急性全身病理生理变化集中于某一脏腑阶段,可与杂病某一脏腑相重,其证治大抵相同。如伤寒、少阴病、感染性休克与杂病、心阳虚衰、心源性休克,同用四逆辈回阳救逆。

    2.伤寒转入杂病,由急性全身性病理生理反应移行于某一特定脏腑,全身症状消失或尚未消失者,与慢性同名病证治相同。如“痞”证(急慢性胃炎)均用泻心汤类,“结胸”(急慢性胸膜炎、心包炎、胸腔积液等)均用陷胸汤类。

    3.横跨伤寒、杂病、如黄疸病:阳明病“谷疸”,茵陈蒿汤证和杂病、“女劳疸”症状虽然相似,而病机迥异,故治则不同。

    4.杂病复感伤寒,先有痼疾,加以卒病。当杂病病人外感时因免疫功能低下,可急剧“传经”、“合病”、“并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

    5.杂病进入脏厥,杂病中某以特定脏腑功能衰竭,势必波及全身器官、系统变化,进入伤寒、“脏厥”,机体呈现多器官功能衰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656

回帖

652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52
发表于 2024-1-4 22:28: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汉张仲景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其中十卷论伤寒,亡六卷。宋•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蠹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六朝•陈延之《小品方》载《张仲景辨伤寒并方》九卷、《张仲景杂方》八卷。所载卷数虽不相符,但从中可见伤寒、杂病,古已分类。清•柯琴谓:“自晋王叔和编次,伤寒、杂病分为两书。”又说:“世谓治伤寒,即能治杂病,岂知仲景《杂病论》即在《伤寒论》中。”“伤寒之中最多杂病,内外夹杂,虚实互呈”,“条文不冠伤寒者,即与杂病同义。”并举“结胸、藏结、阴结、阳结、瘀热发黄、热入血室、谵语如狂、或因伤寒、或非伤寒,绘云杂沓,兼见杂病。”

        笔者以为辨伤寒、杂病至关紧要,非特在目录学中,在临床应用中亦应探索究竟。从今现代医学角度,结合临床治验,录病案数例,一隅之举,或可寻一贯之理,不揣浅陋,尚祈同道指正。

        1.伤寒(含痉、湿、暍、风寒外感、温病、瘟疫、温毒、夹食伤寒、夹痰伤寒、夹气伤寒、夹血伤寒、霍乱、阴阳易等)指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后当病原体毒素量达到足以激活体内某些潜在系统(包括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补体系统、激肽系统、凝血与纤溶系统)产生各种超生理剂量的生物血管活性物质以及炎症介质、内源性有毒物质,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进程。其间显示为炎症、发热、微循环障碍、毒血症、水、电解质代谢障碍、缺氧、休克、脑水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以及急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肝性脑病、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不同病理时相,大体符合于伤寒传经(含两感、六经相传、直中、合病、并病、坏病等)。因此,伤寒概括急性热病发病过程(含传染病显性感染的传染过程)以及机体急性自稳态失衡的“应急”状态在中。《伤寒论》中六经既含纵向的系统病理生理学,又相当于横向的病理生理过程。故六经为百病提纲,分司诸病,非仅为伤寒一证立法,无论伤寒、杂病、凡伤寒传经、杂病中脏腑损害急剧改变着均进入六经病证治范围。

        2.杂病指无急性全身病理变化,可分为以下两种:

        (1)非感染性以特定脏腑损害为主的慢性病证,如中风(脑血管损害)、历节(风湿病、免疫损伤)、虚劳(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胸痹心痛短气(冠心病、心肌梗塞等)、水气病(肾损害)等。其证多用杂病方。

        (2)虽属感染性疾患但病理变化和症状、体征均局限于特定脏腑,如肺痿(结核病、慢性肺炎)、肺痈(肺脓肿、脓胸等)、痰饮咳嗽(慢性支气管炎等)均以肺症状为主;黄疸(肝胆疾患)以肝、胆为主;腹满、寒疝、宿食和呕、吐、哕、下利等以脾、胃为主,故其证治亦多用杂病方。呕、吐、哕、下利若出现严重脱水、休克者则投以四逆辈从六经病证治。

        3.伤寒中见杂病,指伤寒未罢,又见杂病。其情况大抵分两种:

        (1)疾病较轻,全身症状减弱,发生局限于特定脏腑部位病证如小结胸、痞证等。

        (2)病情严重,因特定脏腑器官损害,更导致全身症状加剧,机体重要器官功能衰竭者,如大结胸、蓄血等。其余杂病,亦不外向前两者归类,因伤寒兼见杂病,故证治均列入《伤寒论》中。下举笔者早年治验病例,略加辨析:

        【病例1】王某,男13岁,1960年12月13日入院。6日前发热、头痛、咳嗽,吐白色泡沫样痰,呼吸困难,右胸部剧痛。体温37℃,呼吸66次/分,脉搏116次/分,无慾状,面色白,轻度发绀。右肺后上中下均叩浊,肺听诊有管状呼吸音。心界左乳线外0.5cm,心音亢进,节律正。白细胞12700/立方毫米,中性多核84%,杆状6%,淋巴细胞10%。X光所见:右上大片状模糊影,密度均匀。西医诊断:右大叶性肺炎、右胸腔积液。治疗用青霉素,静滴10%葡萄糖等,症状仍加重。

        中医辨证:寒热往来,头痛、胸痛、默默不欲饮食,心下按之满痛,脉浮滑,舌苔白腻,诊为太阳少阳并症、小结胸证。用柴陷汤除烦涤痰。

        方剂:黄连、黄芩、清夏、生姜、甘草各12g,柴胡、糖瓜蒌各15g,生牡蛎20g。服3剂后胸痛减轻,7剂后胸透:肺炎吸收,仅有叶间胸膜影,后痊愈出院。

        【病例2】金某,女10岁,1961年2月10日入院。发病半个月,喘,胸痛痰臭,便秘,右肺上部叩浊,听诊有空洞呼吸音。右二肋间隙有直径2.5cm大包状隆起,随呼气向胸壁突出,吸气则不见,触之剧痛。X光:纵隔障及大气管左移,右肺为弥漫性阴影。西医诊断:肺脓肿、包裹性脓气胸。用大剂量抗菌素及抽脓引流等,症状仍加剧。

        中医辨证:身无大热,但头汗出,剂颈而还,心下满,痛及胸胁,短气烦躁,心中懊憹,口干燥,舌苔黄,脉沉紧,属大结胸证,用大陷胸丸。

        方剂:大黄、芒硝、葶苈各15g,杏仁10g,甘遂2.5g。服3剂后排稀便,除隆起部触痛外,其它自觉症状消失,后治愈出院。

        【病例3】孙某,男,11月,1969年12月14日入院,二个月来咳嗽,消化不良,以肺炎胃肠型,佝偻病,营养不良性贫血入院。查体:患儿外貌消瘦,面色苍白,因腹肌弛缓而呈蛙腹,双肺底有多数小水泡音,肝大肋下1.5cm,脾大0.5cm,血红蛋白7.6g%,红细胞261万/立方毫米,白细胞12750/立方毫米,中性杆状1%,分叶29%,淋巴细胞66%,嗜酸性4%。

        中医辨证:发热,咳嗽,喘满,腹满按之软,食不下,下利,为太阳病外证未除,协热而利,利下不止,中气不能上接胸中之阳,属太阳病陷入太阴,缘于虚痞所致。诊为太阳太阴并病,痞证。用桂枝人参汤温之,以散其痞气。

        方用:桂枝10g,人参7.5g,白术10g,干姜2.5g,甘草7.5g。3剂后迅速好转治愈。
        【病例4】王某,男,32岁,1983年11月26日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危重型)入院。11月23日,开始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入院后主诉:周身乏力,头痛,腰痛,口渴喜凉饮。小便少、色黄、大便秘结、色黑。查体:酒醉貌,眼结膜充血、水肿,口唇发绀,鼻衄,皮肤有瘀点,少腹急结,舌红绛,苔黄而干,脉滑数。化验:尿蛋白(++++),白细胞0-2/高倍镜,上皮细胞2-4/高倍镜。血红细胞484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15.2%,血小板9万/立方毫米,白细胞22000/立方毫米,其中分叶50%、淋巴48%,异淋2%。生化检查:尿素氮116毫克%。

        中医辨证:太阳传经,瘀热在里,热与血结于下腹,故“其人如狂,少腹急结”,诊为太阳“蓄血”证,投桃核承气汤加水蛭方用:桃仁20g,桂枝、甘草各15g,大黄30g,芒硝、水蛭各10g。连服4剂,诸证消失治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113

回帖

1099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099
发表于 2024-1-4 22:29:26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方代表作汉·张仲景《伤寒论》,含有丰富的科学内容。今从现代医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传染病学等有关学科,结合中医文献学在临床实验、实验研究基础上对《伤寒论》六病传经实质进行推导,提供了可实验操作和批判检验的假说,尚希同道指正。 

    《伤寒论》是一部临床病理生理学。伤寒可以钤百病,非为一病立法,既非限于临床辨证、类证分门;又非论诸病源候,单纯讨论病机。乃是基于临床经验积累演绎出的临床诊疗逻辑系统。它具有超出现代医学中病理生理学单因素因果实验的优势,对六病传经过程进行客观化、量化的科学检测,将有益于推进中西药学的融合进程。
 
    历代诸家解《伤寒论》皆始自太阳病,因亦从之,然为尊重仲景愿意,悉从原文作解。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此中风、伤寒皆是病名。太阳主表,主荣卫。欲识风、寒、荣、卫,应结合条文,须先解脉浮、头痛、体痛、恶风、恶寒、发热恶寒、无热恶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汗出、无汗等相关病机。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风、寒属物理性致病因素,在疾病的演进中并不继续起作用,真实病因是致病微生物。不同种属病原体因其毒力、侵袭力、侵入部位、侵入人体数量、作用时间和机体免疫机能的差异,而出现不同的病理反应过程。脉浮为传染性发热第一时相皮肤血管收缩转为舒张时动脉血压的轻度变化,故有脉缓、脉阴阳俱紧等诸般变化,头痛、体痛与致炎因素作用于体液因素中形成释放的炎症介质有关:如低浓度的5-羟色胺激肽均有致痛作用;高浓度的FGE可直接刺激痛觉感受器而单独致痛。
 
    致病微生物或从呼吸道或从消化道或经虫媒传播侵入,何以皆出现“发热”,“恶寒”等太阳表证?盖因表皮位于皮肤浅层,其下为真皮乳头层,再下为网状层,小汗腺分泌部位位于真皮网状层,汗腺导管蜿蜒上行,其壁与表皮细胞连续。汗腺以细胞方式分泌汗液,中含大量水分和钠、钾、氯、尿素等。表皮与真皮间有立毛肌受交感神经支配,收缩时毛竖立。真皮网状层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汗腺、毛囊、神经纤维、环状小体等。浅层仅含有毛细血管。

    一旦病原体侵入,如革兰阴性细菌内毒素(ET),首先出现激活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释放出去甲肾上腺素(NA)、肾上腺素等应激时的神经内分泌反应。汗腺、立毛肌、皮肤和肌肉血管均受交感神经支配,但支配汗腺、骨骼肌血管的交感神经递质却是乙酰胆碱(Ach)。毒素激活一定数量NA使真皮网状层血管收缩,影响汗腺分泌时,则“无汗”;若激活NA量少尚未使毛细血管收缩达到足以影响汗腺分泌,且Ach又促进汗腺分泌,故“汗出”。因皮肤感受器冷点较温点多4-10倍,且立毛肌收缩时竖起,故“淅淅恶风”、“啬啬恶寒”。“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此“”荣行脉中、“荣气和”指真皮网状血管血液运行尚未影响汗腺,“外不谐”指“卫行脉外”,包括浅层血管、立毛肌、小汗腺导管排汗以及NAAch等递质分泌均为恢复正常状态。故用桂枝汤“复发其汗”,扩张体表血管、排汗散热,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令“荣卫和则愈”。

    太阳病“或未发热”,乃因ET分子量大(1000-2000KD),不易透过血脑屏障,须待激活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产生的内源性致热源(EP)后方能引起发热。EP:白细胞介素IL-1IL-6、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MTP-1)等。(中性粒细胞产生释放的EP,不及单核-巨噬细胞产生释放EP1%)。因EP分子量小如IL-112-18KD,可通过血脑屏障达到下丘脑终板血管区,经中枢介质前列腺素(PGE2)参与,提高脑内Na+/Ca2+比值,引起脑脊液中环磷酸腺苷(cAMP)升高,使体温调定点上移,便引起“或已发热”的病理生理调节过程。若ET量较小即汗出自愈更不传经。若ET量较大,汗出不解,为ET不断激活产生的EP继续作用于体温中枢,此时骨骼肌血管与皮肤血管舒张,体内产热骤增,汗出水分蒸发,酷热感产生,体表血流量增多,从恶寒时几乎为0到高达循环血量为30%。此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以及“三阳合病”等证。若“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为已传入阳明。白虎汤方中石膏可降低Na/Ca2+比值,知母皂甙元能降低钠泵活性,钠泵消耗能量占整个细胞总能量40%-60%,两者相加起重要降热作用。若高热持续,消化道分泌液减少,胃肠蠕动减慢,“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食物在肠道发酵腐败,细菌大量繁殖且比例变动,肠源性细菌内毒素自肠粘膜入血,遂出现“大便五六日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的阳明腑实证。大承气汤中硝、黄泻下,可截断肠源性内毒素血证,缓解脑水肿,阻滞脑疝发生。

    阳明为三阴之藩篱,若病原体毒力不足以直中三阴,内传必经阳明,此为传经主要渠道。若细菌、病毒毒力弱,机体免疫力又未能使病原体被消除,则出现“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的少阳证,因毒素激活一定量的NA,作用自主神经使唾液腺分泌黏稠,瞳孔开大肌收缩,故“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且又出现“痞、痛、利、呕”等消化系统症状。凡外感病不入阳明、三阴者,皆属少阳。故“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因少阳病出现概率甚大,故太阳病条文中多载之。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太阴证是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腹痛等消化功能障碍。“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指感冒、流感胃肠型;若“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指肠道致病菌如霍乱弧菌、沙门氏菌、轮状病毒等,有较强肠毒素侵入肠道粘膜上皮细胞激活腺苷环化酶活性,使三磷酸腺苷(ATP)变成环磷酸腺苷并刺激隐窝细胞分泌氯化物,水和碳酸氢盐,造成肠腔水电解质浓度增高,超过肠道吸收功能,导致腹泻、呕吐、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因低渗性脱水,故“自利不渴”;有代谢性酸中毒时,血浆H+增高,抑制Ca2+和心肌细胞肌钙蛋白受体结合,使心肌收缩力减弱,故“宜服四逆辈”与少阴寒化同治。

    少阴病是心血管衰竭综合症及其前过程。严重感染可引起感染性休克,在革兰阴性细菌引起的休克中内毒素起重要作用。其发病机制为微循环障碍和细胞损伤。内毒素激活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使血中儿茶酚胺和细胞损伤。使血中儿茶酚胺浓度明显升高比正常高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出现微循环持续痉挛。此外休克时产生其他体液因子,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血管加压素、血栓素A2、内皮素、心肌抑制因子(MDF)及白三烯类(LTs)等也促使血管收缩,其中血管紧张素AT)升压效应比NA10倍,令组织持续缺氧、缺血。而另一些由感染灶释出的扩血管体液因子如组胺、激肽、前列腺素类(PGI2)、白细胞介素-1IL-1)、内皮源性舒张因子(EDRF)、内啡肽、肿瘤坏死因子(TNF)等增多则使血压下降。其中TNF是引起感染性休克的关键性介质,内毒素脂多糖(LPS)脂质A部分与血浆一种急性反应期蛋白-脂多糖结合蛋白的复合物,诱导巨噬细胞合成TNF可比单纯脂多糖(LPS)诱导高1000倍。TNF属内源性致热源,故持续作用体温中枢,传经为少阴热化证,使机体产生一系列功能代谢变化。如呼吸道感染有咳、喘症状;心血管系统有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等;消化系统出现腹痛、腹泻;中枢神经系统有心烦、心悸等;泌尿系统出现尿少等。即条文中“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的病理机制。

    休克时单核-巨噬细胞和白细胞激活后,引起呼吸爆发产生大量氧自由基造成细胞膜损伤。而氧自由基灭活NO,又使血管物质减少。由于缺氧无氧代谢,糖酵解供能远比有氧时经三羧酸循环供能少,1分子葡萄糖经酵解只产生2ATP,经三羧酸循环可产生36ATPATP生成不足,细胞膜上的钠泵运转失灵,出现细胞内水肿。心肌细胞肌浆网释放Ca2+减少,细胞外液Ca2+内流障碍,导致心肌收缩减弱,射血量少,脑缺氧,神情淡漠,传经为少阴寒化证:“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以心力衰竭为主者用真武汤;以末梢循环为主者,可选用四逆辈。
[sup]
    某些特定病原体如大量脑膜炎双球菌可损伤血脑屏障由血液或淋巴到达脑脊髓膜,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经血流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发生脑膜炎、脑炎、出现头痛、项强、发热、呕吐、烦躁不安、昏迷、痉挛等症状及体征,为温病逆传心包、太阳痉病、太阳或阳明厥阴并病。“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其轻型及小儿高热惊厥,“柔痉”有汗者用栝楼桂枝汤;无汗“刚痉”者用葛根汤;重型热淫阳明“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急下之。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麻疹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及免疫复合物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并使红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激活,相继激活凝血、纤溶、激肽、补体系统,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者是名下厥上竭。”此为厥阴血分,用后世方解毒活血汤。若持续的缺血、缺氧、酸中毒,容易引起DIC,此为少阴厥阴并病,用后世方急救回阳汤。

    若休克晚期、休克合并DIC,由微循环淤滞,进入淤血性缺氧期,全身组织器官细胞因子的释放,使机体相继出现多系统器官衰竭(MSOF):肺水肿、肺出血、肺不张、肺泡内透明膜形成最后导致呼吸衰竭。肝对毒物及代谢产物清除能力下降,导致肝功能不全。胃应激性溃疡、肠缺血引起细菌转移和肠源性内毒素入血,加重休克。泌尿功能障碍、肾衰竭;免疫系统衰竭,炎症反应无序化使感染难以控制。因休克延续,经少阴传至厥阴不可逆性休克。出现论中:“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

(本文刊载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7年第5期10-11页,2000年2月入选《中华医学研究精览文件库》综合卷上册653页。)

[/su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113

回帖

1099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099
发表于 2024-1-4 22:3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仲景《伤寒论》最大的意义与贡献,是他建立了一个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中医学诊疗系统,条文精炼,层次分明,颇蕴有科学内涵。《伤寒论》为临床诊断治疗经典,非是空理空论。今基于临床提出“三重证据法”,相互印证,以阐明其科学性,敬祈同道指正。 

        一、文献学考证与临床研究。

        《伤寒论》原书名《伤寒杂病论》,共16卷,今析本为《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撰写年代在公元206年(建安10年)左右,原本失传。在十一世纪前的古传本:晋•王叔和《脉经》、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外台秘要》中均见有伤寒病部分,但均不完整。《伤寒论》版本文字定型始于公元1065年(治平2年),由林亿等整理的《伤寒论》北宋原刻本共10卷,公元1144年金•成无己著《注解伤寒论》注本10卷,公元1599年明•赵开美影宋刻本后始大行于世。汉末至宋,代远年湮,或有错简脱漏,或有后人掺入,如王叔和“伤寒例”即与原论文意相违。自明•方有执倡削“伤寒例”重订错简说后,喻昌、柯琴、钱潢、尤怡等诸家皆驳王叔和之论,对原文各自更定。然陈念祖认为:“旧论逐条,字字是法”;王肯堂谓“如神龙出没,首尾相应,鳞甲森然,兹刻不敢增减一字,移换一节。”两说相峙,令人困惑,及至八十年代初笔者等参与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时,始得豁然开朗。盖其重型、危重型在发病伊始太阳病阶段,每见“蓄血”、“结胸”证,而轻型、中等型则可见“蓄水”、“痞”证。从而联想小儿肺炎、流脑、乙脑早期时可见“刚痉”、“柔痉”;菌痢重型可见厥阴病“霍乱”证;婴幼儿腹泻中度脱水见太阴、少阴、厥阴并病,故太阳病“痉”、“湿”、“暍”列入前,“蓄水”、“蓄血”、“结胸”、“痞症”俱列入太阳篇,厥阴病“霍乱”证列入后,其原论排序合理。若脱离临床,妄自揣摩更易,则有违疾病传经规律。

        二、临床实验与实验医学佐证。

        《伤寒论》六经病证具有客观性、可重复性,和有效性,是以千百年历代伤寒家传道、授业、解惑,始得相传至今,四十年来由于中西医药结合的进步,已可窥测其科学底蕴。六十年代以来,笔者等在临床实验基础上曾提出了“关于《伤寒论》中传经和六经的假说”,对六经病证实质进行推测,认为传经是症候群演变过程;太阳病是发病初期;少阳病为致病因子毒力较微,发热亦微,往来寒热;阳明经证为高热持续期;阳明腑实证为肠道菌群大量繁殖毒素入血引起之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太阴病为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和酸碱平衡紊乱;少阴病是心血管衰竭综合症;厥阴病是中枢神经中毒性反应、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八十年代以来结合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探索乃至动物模型实验研究,参照国内外学者有关《伤寒论》方证的实验研究报告,在认识上又得到了新的佐证和补充。
 
        富杭育氏用2.5-10g/Kg桂枝汤口饲大鼠,可令用15%鲜酵母悬液皮下注射引起的发热体温降低,安痛定引起的体温降低加速恢复正常;又能抑制新斯的明引起的肠蠕动功能亢进,兴奋肾上腺素引起的肠蠕动减慢,均呈双向调节作用。说明无毒或弱毒引起的发热反应或轻度消化道功能紊乱,均属桂枝汤证范围。从而逆测太阳病相当于发热初期;太阴病经证相当于轻度消化功能紊乱。刘志洁氏等对流行性出血热病头桃核承气汤显效诊为“蓄血”者,作出凝血试验检测DIC并作尿素氮及尿量测定,均见有DIC伴有急性肾功能衰竭。日本•有地滋氏报道:桃核承气汤对“少腹急结、淤血”者有降低血粘度之效果和改善微循环障碍之作用。对流行性出血热重型,危重型少尿期尿量减少,血压上升合并肺水肿、高血容量综合症者用大陷胸汤凑效。管喜文氏报导:大陷胸汤对大小白鼠有促进利尿和促进尿中Na、K的排泄作用,且有改善中毒性肾衰的作用,从而逆测上证为“结胸”。太阳病不解,转属阳明,大热,汗出,烦渴,脉洪大,为高热持续期。实验用0.9%NaCl溶液给动物做脑室灌流,可使体温上升2℃,若向灌流中添加CaCl2,则可一直上述发热反应。白虎汤中重用石膏,可能降低Na/Ca++比值,细胞内消耗能量最多的是钠泵(Na+K+-ATP酶),有报导知母皂甙元能抑制钠泵活性。田在善氏报导:大承气汤对阳明热结时能使内毒素引起的家兔发热反应减轻,白细胞升高幅度减少,具有减少肠内细菌内毒素产生和增加机体防卫内毒素的能力。周锡顺氏观察小柴胡汤可改善小白鼠的免疫功能及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杀菌能力。推测少阳病是毒轻热微阶段或类型。龚传美氏报导:四逆散对麻醉猫有显著的升压作用;它对心脏泵功能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增加心室舒张时心肌纤维收缩成分延长的最大速度及增加后负荷实现的。吴传康氏报导:四逆汤对实验小白鼠可显著降低缺血心肌氧自由基浓度,丙二醛含量和提高心悸SOD 活性,并增加心肌的血液灌流,在保护缺血心肌方面有积极作用。梅国强氏等在进行“六经”病证的实验研究中用水浸猫制作太阴阳虚证和少阴阳虚证动物模型,根据《伤寒论》太阴病“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少阴病治当回阳救逆宜“四逆汤”的论述,两证治疗组均予桂附理中汤后均治愈;非治疗组均死亡,且由太阴传向少阴。桂附理中汤具降低血液高粘滞的作用,但对正常和低粘滞则无降低作用。又多次放血、冷冻(-12℃~-17℃)方法制作厥阴病当归四逆汤证家兔模型成功。从而推测厥阴病发病机理与血虚、寒凝及微循环障碍有关,若复加感染因素当更可引起厥阴病之发生,以上仅就方证反馈实验,已可知其大略。

        三、数学模型与《伤寒论》软件。

        《伤寒论》之所以能够得到临床实验和实验医学方面的证实,根本原因在于其内容反映了外部世界的具体经验事实或客观规律,与数学理论有科学的同一性。有鉴于此,笔者在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研制隶属伤寒的各种急性热病数学模型。其特点:

        1、从临床研究出发建立关系模型数据库:经过对特定病种(如呼吸道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实验,归纳分析多病例资料。将《伤寒论》中病、证、症划分为不同层次的数据元素,精确为数量化,将数据元素各赋予不同的量值,如太阳病症状和少阴病症状量值不同,再将现代医学实验室检测作为数据赋值,参与其中。连接数据并按照一定的关系、作为静态数据的物理结构存贮于数据库中。

        2、在动态程序采用非数值逻辑算法:应用二进制代码逻辑运算,逻辑变量取1和0两个值构成正确的和错误的简单命题,再用逻辑“或”、“与”、“非”将简单命题连在一起,构成复杂命题,进行各种逻辑判断和推理。具体操作上使用“点菜单”方式,输入症状、实验室数据等元素,微机就将这些关系归结为特定的逻辑运算,输出所需要的关系数据。

        综上以《伤寒论》软件再现中医学临床诊疗系统,并获得明确无误的疗效,充分表达了《伤寒论》临床应用的普适性、客观性和科学性。

        (本文发表于1996年10月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召开的第五届亚细安(东合)中医药学术大会,获“宏才卓识,四海同钦”奖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086

回帖

1092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092
发表于 2024-1-4 22:3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仲景《伤寒论》为经方代表作,笔者于50年代末从师应用伤寒方医治多种急性热性病人,疗效显著。从而认识到六经分证具有可操作性、可重复性,且中西医药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巨大协同作用,故中西医理论有通约性。愿以此为根柢上溯历代伤寒家著作,求索《伤寒论》文献与临床研究间的科学同一性。 

        《伤寒论》原书名《伤寒杂病论》共16卷,据马继兴氏考证:撰写年代在公元206年(建安10年)左右,原本失传。在十一世纪前的古传本有:晋•王叔和《脉经》、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外台秘要》中均见有伤寒病部分,但均不完整。《伤寒论》版本文字定型始于公元1065年(治平2年),由林亿等整理的《伤寒论》北宋原刻本共10卷,公元1144年金•成无己著《注解伤寒论》注本10卷,公元1599年明•赵开美影印宋刻本后始大行于世。又谓:公元1063年(日本康平3年)丹波雅忠抄录的《伤寒论》卷子本,当在林亿等校正之前。

        叶橘泉氏谓:西晋永嘉之乱,书已散佚,王叔和撰次《伤寒论》,晋汉相距尚近,虽非仲景原本,尚得窥见其大概焉。并说:我国《伤寒论》之存世者,惟宋本、成本为善,而文字尤多疑义。传日唐本《伤寒论》即《康平本伤寒论》殆系叔和撰次之珍本。陈摇鲲氏谓:宋本的条文编次与文字内容,与唐本无二,所不同者,康平本原文与叔和批注,各别分明,可一目了解。而宋本原文与叔和批注,杂糅贯穿于正文之中,鱼目混珠。

        自明•方有执倡“削伤寒例”重订错简之后,喻昌、柯琴、钱潢、尤怡等诸家皆驳王叔和之论,对原文各为更定。然陈念祖认为:旧论诸条,字字是法。自《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至《劳复》止皆仲景原文,其章节起止照应,王肯堂谓如神龙出没,首尾相应,鳞甲森然,兹刻不敢增减一字,移换一节。两说相峙,笔者困惑多年。1983年秋,笔者参加辽宁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伤寒论》现代研究“网络”临床实验组时,与东北三省同道在沈阳市传染病院应用伤寒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其重型、危重型患者发热伊始,在太阳病阶段每出现“蓄血”、“结胸”证。追忆当年治疗小儿肺炎于发病早期太阳病阶段亦见“刚痉”、“柔痉”;抢救杆菌痢疾中毒型见厥阴病“霍乱”证。以此观之,太阳病“痉”、“湿”、“暍”排于前,“蓄水”、“蓄血”、“结胸”、“痞”证列于太阳篇,厥阴篇、“霍乱”列入后,原文排序是合理的,与临床研究相一致。仅举病案数例,以资说明。

        【例1】李某,男5个月,1960年11月21日入院。
        连日发热,咳嗽、喘、腹泻、吐乳、抽风、头后背,但抽后如常。体温37.8℃,呼吸40次/分,脉搏128次/分,心音亢进,律整,鼻扇、肺呼吸音粗。诊断:间质性肺炎。
中医辨证:面色赤,颈项强急,身热足寒,恶寒无汗,神志清楚,脉沉紧,舌苔白,乃太阳经气不舒,津液不能敷布所致。诊为太阳病、“刚痉”,葛根汤证。
        方剂:葛根15g,麻黄、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各7.5g,大枣4枚。200ml水煎至60ml分3次口服。并用青霉素15万单位一天二次肌注。入夜好转,3日后出院。


        【例2】关某,女,4个月,1961年2月6日入院。
        发病3日,咳喘、抽风、吐。一般状况好,抽后神志清,体温38.5℃,无鼻扇、发绀、心音纯、律整、双肺散在水泡音,克氏征(+),布氏征(+)。腰穿:压力不高,细胞数31个,淋巴细胞多。诊断:肺炎、淋巴细胞性脑膜炎、
        中医辨证:发热不恶寒,独头面摇,抽后如常,诊为太阳病“柔痉”,栝楼桂枝汤证。
        方剂:栝楼根10g,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各7.5g,大枣4枚,加水200ml煎成60ml,分3次口服,注青霉素4日后治愈出院。


        【例3】高某,女,32岁,1983年11月27日以流行性出血热三期重迭、危重型诊断入院。
        病人一般状态危重,经抗感染、液体疗法,抗休克治疗后稍缓解。但仍少尿,突然血压上升,胸闷气短不能平卧,呼吸窘迫,颈静脉怒张,颜面浮肿,两肺遍布干湿性罗音,心率增速,合并高血容量综合症、肺水肿、心功能不全。

 
        中医辨证:面色晦暗,短气烦躁,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为水邪留滞胸中,上焦不通,津液不下,中气不支,亡可立待,为“大结胸”证,用大陷胸汤峻利其水。
方剂:大黄30g,芒硝15g,甘遂末3g,依古法先煎大黄,内芒硝煮沸,内甘遂末,服后排大量稀水便,胸闷立解。但腹痛剧烈,惶恐拒按,诊为“痞证”,投枳实理中汤二剂而愈。


        【例4】曾某,女,45岁,1983年12月2日以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重型诊断入院。
        一般状况重,头痛,呕吐,不能进食,胃痛,体力衰弱。眼结膜、眼睑水肿,颜面、下肢浮肿。少尿,嗜睡,神智迟钝,心律不齐,肺干湿性罗音,呼吸窘迫,合并高血容量综合症。
        中医辨证:畏寒、呕不能食,口渴不欲饮,心下硬按之痛,喘不得卧,舌淡苔白腻,脉沉迟。又内有久寒,有多年胃痛史,诊为“寒实结胸”证,用桔梗白散。
方剂:桔梗、贝母各15g,巴豆霜1g,冲服,得快利后,诸症迅解,后治愈出院。

 
        【例5】刘某,女,15岁,1983年11月8日以流行性出血热重型诊断入院。
症见烦躁不安,胸中闷痛,腰痛,腹痛,球结膜充血,软腭粘膜见出血点,腋下皮肤见簇状出血点,上腹部明显压痛,少尿。尿膜状物+++,镜检红细胞10-15/HP,白细胞7-8/HP,颗粒管型1-2/HP。血清:特异抗体阳性,尿素氮208mg/dl。合并氮质血症。
        中医辨证:口渴不欲饮,目中不了了,少腹急结,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沉,诊为热结膀胱,其人如狂之“蓄血”证,用桃核承气汤。
        方剂:桃仁、桂枝各20g,大黄30g芒硝10g,甘草10g,水蛭10g,服药后下黑便2次,尿量1000ml/24h,面红润,腹痛消失,尿素氮8.25mg/dl,诸症消失治愈。


        【例6】王某,3岁,1959年8月21日入院。
        发热,粘血便1天,呕吐为胃内容物,体温38℃,眼球上串,手足抽动,脉微细,喉中痰鸣;心音低钝,呼吸浅慢。诊断:杆菌痢疾、中毒型。
        中医辨证: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呕吐而利,脉微欲绝,四肢厥冷,属厥阴病,“霍乱”,四逆加人参汤证。
        方剂:附子、甘草、人参各7.5g,干姜10g,煎服后手足转温,入夜好转,治愈出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662

回帖

613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13
发表于 2024-1-4 22:31: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基本理论始于《黄帝内经素问》和《伤寒论》,《汉书·艺文志》将医经、经方同列,其内容结构、风格各异。仲景前当有经方流传如《汤液论》,或为医经家所汲取,结合古代解剖知识给脏腑命名,并对其功能进行逆测,故脏腑寓有病机含义。今从现代医学角度,进行概略印证。 

    《素问》中“心神主明”,指脑;《伤寒论》:“少阴之为病,脉细微,但欲寐也。”脉微细是循环血流量减少,但欲寐是脑缺氧。据杨振平报告:心指心脏泵血功能;心气虚是左心室不同程度减弱和心血管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是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根本原因,其量化指标为心肌收缩性。 

    《素问》中 “肺藏气”指呼吸道外呼吸通气功能;论中太阳病“咳而微喘”、“咳而胸满”,皆指呼吸道感染症状;“少阴病,息高者,死。”指心衰合并呼吸衰竭。王会仍报导:“肺”指呼吸运动调节功能;肺气虚有肺功能损害及动脉血氧分压下降。 

    《素问》中“肝藏血”指造血系统功能;肝阳上亢指交感神经功能偏亢;肝郁脾虚指消化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肝阳化风属脑血管疾患。论中厥阴病指细菌、病毒及体内毒性产物引起之中枢神经性反应。赵会芳报导:肝不藏血与肝细胞损害合成凝血因子功能减退有关;黎杏群报导:肝阳上亢证高血压病患者呈交感神经功能增强,尿儿茶酚胺含量增高。 

    《素问》中脾、胃为“仓廪之本”,指消化、营养、代谢、免疫系统;论中“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指消化系统功能紊乱。金敬善报导:“脾”指消化系统功能;脾气虚可见消化腺分泌功能低下。《灵枢》:“大肠、小肠皆属于胃”;论中“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事也。”指阳明腑实证。陈海龙报导:用00鲎试验法测定阳明腑实证患者,血中细菌内毒素含量明显增高。通里攻下可使大量细菌、毒素排除体外,并有改善微循环作用。

《素问》中三焦、膀胱“气化”与水代谢,泌尿系统功能有关;论中“热结膀胱,其人如狂”的“蓄血”;“小便不利,微热消渴”的“蓄水”,均指肾泌尿功能有病理异常。石纪才报导:抵当汤主药水蛭有防止初发期急性肾衰作用。 

    《素问》中“肾藏精”指人体内分泌腺中性腺、肾上腺释放功能。沈自尹报导:肾阳虚证具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不同环节、不同程度功能紊乱,每伴有甲状腺轴或和性腺轴功能异常。 

    机体脏腑功能在生理情况下是通过复杂的神经、体液机制调节,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动态稳定性,其主要方式是脏腑自身调节。如心脏00泵功能调节主要靠心肌收缩能力调节;肺呼吸功能除各级呼吸中枢外最重要反射来自呼吸道和肺所接受刺激和血液化学成分的变化;“脾”中小肠运动、分泌液靠植物神经、肠壁内在神经丛和胃肠激素调节;肾”中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除受神经、神经激素调节外还受肾上腺皮质激素调节;“肝”中植物神经对组织器官进行双重支配并受中枢神经调节,小至神经元中也有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递质共存,自行调节。


    在病理状态下一脏可波及数脏,如肺心病可影响循环、消化、泌尿乃至中枢神经系统,是 心、脾、肾、肝皆可为肺金所克,与生克制化不相符合,故五行说终将为科学实验所剥离,脏腑相关含义,亦将渐趋理解。 
                                                       

    运气学说受古代研究气候变化与人体生理、病理相关理论,以天干纪气,运气同化,天人相应,阐发气候变化与发病关系。 

    《素问》:“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认定六淫是病因;而《伤寒论》中或作病名如伤寒、中风、中暍、火逆;或作症状,如阳明病“胃中干燥”“口燥渴”等,皆是病因、病机相结合及机体反应性。 

    太阳病伤寒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毒素激活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分泌大量去甲肾腺素引起体表微循环收缩,出现竖毛肌反应;又抑制乙酰胆碱分泌,并使汗腺分泌管闭塞,故“不出汗而恶寒”。 

    太阳病中风是毒素量小激活去甲肾上腺素少,乙酰胆碱分泌未受抑制,皮肤粘膜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强,故 “汗出,恶风”。 

    太阳病中暍即是中暑,在酷暑炎热环境中过量汗分泌,导致失水、失盐、血液浓缩、血容量不足,或未中暑痉挛即“太阳病,发汗太多,致痉。”或导致周围循环衰竭即“太阳中暍者,……其脉弦细,……手足逆冷。” 

    阳明病“其人汗多,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温病以秋燥名篇,上感、急性支气管炎、肺炎中少数病人有高热持续、口燥咽干,伤津液,有燥屎的阳明腑实证,故燥与内毒素血症相关。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火指火逆变证,非是六淫之火。刘河间“六气皆从火化”,指温病热在气分,郁而化火,甚或气血两藩,入营、入血。营是少阴热化,指病原体直接引起的毒血症;血是厥阴血分,指DIC过程。邓泽明报导:DIC过程中肝细胞线粒体、溶酶体有过氧化损伤,对自由基清除功能下降,导致”热深厥深“中毒性休克。上指外感,未及杂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663

回帖

534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34
 楼主| 发表于 2024-1-4 22:3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汉书•艺文志》所载书目中医经类有《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白氏旁篇》等七家,经方有《汤液经法》等十一家,年堙代远,多已佚失。今所存着,医经有《灵枢》、《素问》、《难经》;经方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今传本析为《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考其大旨,其主要差别为医经倡阴阳五行、运气学说,且以之附丽于脏腑;《伤寒论》则以六经辨证为某病、某脉证、某方,脏腑指解剖学上的同名器官。
 
        细释经文,《素问》中的脏腑,乃是脏象,据象以推理,据理而验证。实质上是来自对临床病象的逆测,划分为五脏生理功能系统,以虚证实,再验证之于临床,如“帝曰: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此心指同名器官,又“心之合,脉也。”指心血管循环系统。若心衰缺氧,可使神昏,故“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其概念已外延为中枢神经系统。“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指呼吸系统。肺主皮毛,来自对呼吸道感染时发生的恶风、恶寒、寒在皮肤、热在皮肤等症状的逆测。“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肾指生殖内分泌系统。可由生理性衰老发焦、齿落、骨痿以及虚劳病“阴寒精自出”等病象处测知。“肝者,罴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指运动系统,由脑疾患、抽搐、痉挛等症状测知。


        以脏象为基础,掺入五行生克说建构成医经理论的主体性框架,外应五时五气从病因、病机方面加以附会和补充。如“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天有五行,御五味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生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演进至现代脏腑辨证,常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1.中医辨证,西医辨病,如心虚证(冠心病、心肌梗塞、心肌炎、心肌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甲亢、甲亢性心脏病、贫血、贫血性心脏病、肺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性心脏病、贫血、贫血性心脏病、肺结核、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可分为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心阳虚证,临床测试均可见有不同程度的左心功能低下和心血管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2.中医辨病辨证,如肝病分:①肝气郁结(神经衰弱、肝胆病乳腺病),②肝郁脾虚(消化道疾病),③肝火上炎(眼病),④肝胆湿热(肝炎、胆囊炎),⑤肝血亏虚(贫血),⑥阳亢化风(颅脑疾患),⑦血虚生风(神经系统疾病),⑧肝肾阴虚(高血压、眼病、神经衰弱)等,显示出症候隐含的多态性和同态性。根据脏腑辨证分型,治疗划分成一些相对固定的方剂或药物组合,其中大部分源于经方。

        在脏腑症候实质的实验研究中陈小野氏发现特异性弱这一难以逾越的“障碍”,源于一证隐含的多态性和多证隐含的同态性。如脾虚证上百个指标中相对较高的仅有酸刺激后唾液淀粉酶活性下降和木糖吸收率下降两个,且其阳性结果之间有较大分离现象。它真实地反映了脏腑的实质,此“藏居于内,形见于外”的心肝脾肺肾已不同程度远离解剖学上的同名器官,每以非解剖学面貌,表达机体病理变化的被划分。因是来自对病象的逆测,逆测必失真,故脏腑生理功能和证侯,必表现有重叠和阙漏,使脏腑概念、内涵模糊,外延广泛,使脏腑辨证难以有明确的界定和统一的规范。
 
        《伤寒论》条文中脏腑概念确切,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皆指同名器官或病位。如心阳虚证:“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另条文中:“心中懊侬”、“心烦”、“心动悸”等均指心脏症状;“心下有水气”、“心下痞”、“心下痛”、“心下满”以及结胸证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均指病位。《伤寒论》六经辨证,不以脏腑命名,太阴脾、肺、少阴心、肾、厥阴心包络、肝为后世医家语,原文未载。太阴病转愈辨证中仅有:“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去故也。”一条,脾指消化道器官。又如伤寒咳喘症状,由浅入深,证之轻者隶属太阳,如“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重得归属少阴,如“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息高为心衰伴发呼吸衰竭,泛及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但辨证却不言心、肺两脏,又少阴病条文无“肾”字,厥阴病中亦未书“肝”脏。


        与伤寒伴有全身性症状不同,《金匮要略》杂病因局限性病理变化,部分病种以脏腑命名,亦指解剖学同名器官和病位,如肺痿(肺结核)、肺痈(肺脓肿)、肺胀(喘息、肺气肿)等。条文中“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上气喘而燥者,属肺胀。”肺痿分型:肺中冷用甘草干姜汤;肺阴虚用麦门冬汤;心动悸者用炙甘草汤。肺痈分型:久久吐脓用桔梗汤;喘促用葶苈大枣泻肺汤;胸中寒者用桔梗白散;胸中热用千金苇茎汤。肺胀分型:喘重,目欲脱状用越婢加半夏汤;有痰饮水邪用小青龙加石膏汤等。又如胸痹心痛短气(冠心病、心肌缺血等疾患)中“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指同名器官心脏,由轻及重,选用栝楼薤白白酒汤、乌头赤石脂丸等方。但亦有时不用脏腑命名而选用病名,如腹满寒疝宿食与“脾”相关而不言脾;中风、半身不遂与“肝”相关而不言肝;虚劳与“肾”(生殖、内分泌)相关不言肾;水气病与“肾”(泌尿系统)相关不言肾、膀胱等。又水气病中心、肝、肺、脾、肾水均指病因、病理部位。

        综上经方在临床辩证和治疗学上除“死”、“不治”等危症未出方外,采取“有是证便用是方”,用之得当,困苏废起。但因师承、传者、受着知识结构、辩证难度大、环境因素以及别派医家影响,若干年间未能占主导地位,甚至被湮没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的错误导向中。

        50年代以来在党的中医政策指引下,由于中医事业的振兴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进展,使《伤寒论》中传经和六经的实质,得以日益昌明。伤寒六病乃是急性热性病中可能出现的成套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如发热、炎症、微循环障碍、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休克、缺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以及心衰、呼吸衰竭、中枢神经衰竭等。经实验研究,太阳少阳病阶段体液内环境尚未大变化。阳明经证为机体抗损害反应高热持续期;阳明腑实证为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太阴病属脱水、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少阴热化为温休克、心衰代偿期;少阴寒化为冷休克、心血管衰竭综合征。厥阴气分属中枢神经中毒性反应;厥阴血分属DIC等。其证实质具有可重复性、可检验性,通过方证反馈动物实验,能作出可操作性解释。以少阴病为例,龚传美氏报导:“四逆散对麻醉猫有显著的升压作用,与去甲肾上腺素有类似作用。”陈玉生报导:“注射四逆汤可提高大肠杆菌内毒素休克家兔动脉血压,减轻机体代偿性呼吸增快,并使微血管血液流速增快,红细胞电泳速度增快,还能增强在位及离体心脏的收缩性。”

        综上可见,经方颇具客观真实性,而医经脏象理论掺入五行、运气学说更多主观随意性。清•王清任《医林改错》指出脏腑概念与解剖所见不符:“前人创医书脏腑错误,后人遵行理论,病本先失。”近代章太炎氏首倡五行无当说:“《素问》、《八十一难》等以五脏附五行,其始盖以物类比况,久治遂若果见其然者,要之借为掩饰,不以典要视之。金元以下弃六朝切实之术,而以五行玄说为本。”“五行之说亦与哲学何与?此为汉代纬候之谈,可以为愚,不可以为哲也。”“陆渊雷氏又谓“中医取戾之道,固在医经,不在经方。” 又说:“五行诸说,在所不取,《伤寒论》本少五行诸学,偶有存着,宜置勿论。”60年代许自诚氏著文:“对祖国学上所动用的阴阳五行,只是认识脏腑的生理机能活动的病理变化的一种说理工具,祖国医学理论的核心看来是脏腑学说。”笔者赞同诸家卓见,并认为剥离医经脏象中五行诸说,汲其精华,以经方《伤寒论》为主体,运用现代医学临床实验、实验研究手段,探索伤寒六经与脏腑证侯实质,将有助于推动中医基础理论的科学化进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夏中医论坛 ( 沪ICP备2020030433号 )

GMT+8, 2024-5-16 02:04 , Processed in 0.05688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