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2
622
8341
管理员
您好,请问舌苔满布是不是积食?脾虚积食会不会引起高热?
达原饮,系湿阻膜原之证。开个玩笑,杏林老师,湿阻膜原,膜源是什么部位?邪在膜源,有什么临床特点?
吴又可的《温疫论》中说: “邪自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膂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谓半表半里, 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凡邪在经为表,在胃为里,今邪在膜原者,正当经胃交关之所,故为半表半里。” 上帖“系湿阻膜原之证”一句之前的就是“湿阻膜原”的舌脉之象和主要临床表现(反复发热不退),因为是“湿与热结”,所以还有“胸闷呕恶,头痛烦躁”等症状。 膜原又名募原,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在《素问·疟论篇》中讲,疟“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其间日乃作也”。 此外《素问·举痛论篇》和《灵枢·百病始生》中也有对“募原”的论述。 “膜原”王冰注:“谓膈募之原系”,《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注:“募原”指肠外之脂膜。 分析这些资料,个人认为“膜原”是指“肠胃的系膜及横膈膜”等组织,属于“三焦膜系、三焦水道”的一部分。 膜源即是三焦,唐容川论之甚详。其临床特点:憎寒壮热,一日二三度发。多谢杏林老师详细讲解。
吴又可的《温疫论》中说: “邪自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膂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谓半表半里, 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凡邪在经为表,在胃为里,今邪在膜原者,正当经胃交关之所,故为半表半里。” 上帖“系湿阻膜原之证”一句之前的就是“湿阻膜原”的舌脉之象和主要临床表现(反复发热不退),因为是“湿与热结”,所以还有“胸闷呕恶,头痛烦躁”等症状。 膜原又名募原,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在《素问·疟论篇》中讲,疟“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其间日乃作也”。 此外《素问·举痛论篇》和《灵枢·百病始生》中也有对“募原”的论述。 “膜原”王冰注:“谓膈募之原系”,《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注:“募原”指肠外之脂膜。 分析这些资料,个人认为“膜原”是指“肠胃的系膜及横膈膜”等组织,属于“三焦膜系、三焦水道”的一部分。
[藿香正气散]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证。 所用方即与藿香正气散相类。所以我叫霍香法,用于外寒内湿之证。此案还有舌疼出红点儿,乃热郁外透,不必清热,寒散湿化,热自消散无迹。所谓扶阳,即时时刻刻顾护阳气。
[藿香正气散]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证。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夏中医论坛 ( 沪ICP备2020030433号 )
GMT+8, 2024-11-24 06:41 , Processed in 0.28593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