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研究表明,经常对疗养院工作人员进行 COVID 检测可保护住户并挽救生命

2023-3-23 13:0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1| 评论: 0

摘要: 今天发表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在 COVID-19 大流行期间更频繁地进行员工监测测试的疗养院居民中 COVID 感染率和死亡率显着降低。“检测是任何传染病应对措施的关键部分,尤其是监测检测,”罗彻斯特大学医学中心医学与 ...

今天发表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在 COVID-19 大流行期间更频繁地进行员工监测测试的疗养院居民中 COVID 感染率和死亡率显着降低。

“检测是任何传染病应对措施的关键部分,尤其是监测检测,”罗彻斯特大学医学中心医学与公共卫生科学助理教授、该研究的主要作者 Brian McGarry 博士说。 . “这项研究发现,对疗养院工作人员进行更多的监测测试与具有临床意义的居民 COVID 病例和死亡减少有关,尤其是在疫苗可用之前。”

美国养老院行业包括 170 万员工和超过 400 万短期和长期居民。在 COVID 大流行期间,这一人群特别脆弱。虽然仅占美国人口的 2%,但到 2021 年底,疗养院居民占 COVID 死亡人数的 20%。

在州和联邦为保护疗养院居民而实施的几项措施中,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建议——并且有几个州强制要求——COVID 高传播地区的设施每周最多对无症状工作人员进行两次常规筛查测试。虽然测试和人员短缺以及测试结果的周转时间较长,这使得在大流行早期难以实现这一目标,但由于联邦政府决定优先分发这些设施,到 2020 年 8 月,快速 COVID 测试在疗养院广泛使用。

McGarry 和他的合著者——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 Ashvin D. Gandhi 博士;和 Michael L. Barnett,医学博士,理学硕士,哈佛大学 — 编制了一个数据库,该数据库跟踪了 2020 年至 2022 年 13,433 家专业护理机构的员工超过 9000 万次 COVID 测试结果。数据的主要来源是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中心服务 (CMS) COVID-19 疗养院数据库。这个强制性的联邦存储库包含专业护理机构每周提交的有关 COVID 检测程序、病例和死亡的信息。

该团队将他们的分析分为三个时间范围:1) COVID 疫苗可用之前的时期;2) 在疫苗问世之后,但在 omicron 浪潮袭来之前;和 3) 在 omicron 波期间。他们测量了每个样本疗养院相对于同一县邻近设施的监测测试频率,以及该措施与设施中潜在 COVID 爆发期间发生的感染和死亡人数之间的关联,其中包括高测试频率(1.7 COVID每周测试,每名员工)和低测试频率(每周 0.6 次)设施。通过比较这两组之间的结果,该团队可以检查工作人员监测测试频率与设施中 COVID 爆发期间发生的感染和死亡人数之间的关联。

研究人员发现:

  • 在疫情爆发期间,与低检测频率(每周 0.6 次)相比,高检测频率(每名员工每周 1.7 次 COVID 检测)与较少的居民病例和死亡相关。这种差异在疫苗前时期尤为明显,当时高检测设施的死亡人数减少了近 25%。

  • 根据测试频率与 COVID 病例和死亡之间的估计关系,研究作者预测,在大流行的疫苗接种前阶段,所有设施每周对每位工作人员进行一次额外测试,30% 的居民病例和 26% 的居民COVID 死亡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 对于主要使用实验室处理的 COVID 检测(而不是快速的即时检测)的疗养院来说,更快的检测周转时间与更少的居民死亡相关。在两天或更短时间内收到结果与在疫苗接种前三天或更长时间收到结果之间的差异分别与减少 13% 和 28% 的病例和死亡有关。

  • 监测检测与疫苗接种后/Omicron 前阶段的病例或死亡没有很强的相关性。omicron 之前的 COVID 疫苗在预防感染和严重疾病方面非常有效。当第一批 COVID 疫苗问世时,疗养院工作人员和居民被优先接种疫苗。

  • 频繁的监测检测与较少的居民病例有关,但在 omicron 浪潮期间死亡人数没有差异,这一发现与预防 COVID 感染的疫苗效力降低一致,但与预防住院和死亡无关。

“这项研究表明,频繁的 COVID 监测测试可以保护疗养院居民,并且通过检测更多受感染的工作人员(可能在疾病过程的早期)并破坏潜在的病毒传播链,无疑可以挽救生命,”McGarry 说。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分类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夏中医论坛

GMT+8, 2025-8-22 03:20 , Processed in 0.12543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