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病例839—神经五官
临床资料男性,30岁
◆头痛6月,加重伴视力下降1月
影像学特点
◆CT
斜坡局部骨质破坏,内见软组织密度影MRI;
斜坡及脑干前方见团块状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影,DWI呈高信号,ADC减低,局部骨质受侵,后方脑桥及基底动脉受压;
影像学特点
斜坡局部骨质破坏,内见软组织密度影MRI;
斜坡及脑干前方见团块状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影,DWI呈高信号,ADC减低,局部骨质受侵,后方脑桥及基底动脉受压;
诊断:脊索瘤;
脊索瘤CHORDOMA;
1.脊索瘤概述
原始脊索在胚胎早期代表中轴骨,形成于胚胎期的第3周,后期被软骨基质所包绕。随着胚胎的发育成为部分颅底和脊柱,残存的脊索组织可发展成为脊索瘤
文献报道32.8%起源于脊柱,32%起源于颅底部,29.2%起源于骶尾部,6%起源于中轴线以外或不确切位置
2.脊索瘤病理
大体标本上肿块一般较大,质软,呈灰褐色,为胶冻样多结节状肿块,分界清楚并有假包膜,肿块中可有坏死区、新老出血区和钙化区,部分肿块中可有局灶性的软骨组织。
镜下按照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和形态学特点分为3个亚型(经典型、软骨样型及去分化型)
3.临床表现
颅神经损害:视力减退、外展麻痹、面部感觉异常、面瘫、声嘶、眼睑下垂
运动障碍:轻度偏瘫、四肢瘫
鼻咽部征象:鼻塞、鼻蜓、鼻咽肿物头痛、呕吐、呼吸困难、乳突区肿物
4.MRI表现
最常见起源于蝶枕联合区,多在中线区生长;
通常累及斜坡上、T o'小4犯蝶窦、鞍池生长,同时压迫脑干;向前生长侵犯蝶窦鞍区,少数可累及后组筛窦;向后下方生长可导致颈静脉窝和枕大孔受累,可伴寰椎和其它颈椎的骨侵蚀;向下生长为主的脊索瘤表现为鼻咽腔和鼻咽周围间隙的肿块;
T1WI主要表现为等或略低信号,其内可见斑点、片状高信号(陈旧性出血或含高蛋白的黏液)。T2WI多呈显著高信号,其内可见散在低信号(骨碎片、钙化、纤维间隔)
增强扫描一般呈中等到显著不均质“蜂房样”“颗粒样”强化。
5.CT表现
溶骨性或膨胀性骨质破坏;
骨破坏区被软组织肿块替代,与正常骨分界不清,病灶内见破坏残存的骨碎片及斑片状钙化灶,或见肿瘤向周围解剖间隙钻孔样生长;
少数见反应性骨硬化;
增强扫描不均匀轻-中度强化。
6.鉴别诊断
垂体瘤
软骨肉瘤
鼻咽癌
转移瘤
6.1垂体瘤
鞍区最常见的肿瘤,向鞍上生长为主,可见“束腰征”,肿瘤较大时易侵犯视交叉、蝶窦、海绵窦等周围组织结构;
CT显示蝶鞍扩大,鞍底下陷,骨质吸收破坏;
MRI多呈稍长T1等或稍长T2信号,或信号不均匀,可有囊变、出血,增强扫描实质部分显著强化;
6.2软骨肉瘤
颅底软骨肉瘤是一种起源于不成熟软骨细胞的恶性肿瘤;
好发于颅底骨缝连接处的软骨,如颅底蝶岩、岩枕和蝶枕软骨结合处,尤其是鞍旁-蝶岩软骨结;
合处,有累及斜坡侧但,1T临床常表现为复视、头痛、呕吐;
CT:邻近骨质吸收破坏,肿瘤为等或略低密度软组织肿块影,伴不同程度钙化(颗粒状、结节状、片絮状),增强扫描后非钙化区呈轻度至中度不均匀强化;
MRI :T1WI表现为低、等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呈花环状、蜂窝状强化改变;
6.3 鼻咽癌
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起源于鼻咽部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和鳞状上皮;
病因与遗传、环境、EB病毒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
好发于鼻咽隐窝、顶后壁、侧壁;
临床表现为血涕或痰中带血丝,鼻塞、耳鸣、听力减退等;
CT:咽隐窝变浅、消失,鼻咽侧壁增厚,咽腔见软组织肿块,颅底骨质破坏,颅内侵犯累及海绵窦、颞叶、桥小脑角区,增强扫描多为轻中度强化,密度不均匀,早期可有淋巴结转移;
MRI : T1WI表现为低、中信号, T2WI为中、高信号,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
6.4 转移瘤
多发溶骨性破坏,可伴有出血及钙化,增强检查多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
患者有原发肿瘤病史、可与脊索瘤相鉴别;
7.治疗和预后
脊索瘤的治疗首推手术和放疗的综合治疗,单纯手术效果差,复发率极高;
由于颅底脊索瘤具有局部侵袭特性和高复发率,加上颅底解剖结构的复杂性,临床手术很难彻底切除,5年和10年相对生存率分别为67.6%和39.9%;
8.小结
脊索瘤是一种生长缓慢、起源于胚胎期脊索的肿瘤,多见于男性;
病变早期膨胀性生长,形态规则,随着肿瘤向周围结构浸润,对周围结构如脑干、血管、神经等造成推挤、包绕、侵蚀等,临床出现相应症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