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达 发表于 2024-4-5 08:07:20

彭子益遗书《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学习心得(四)《温病篇 壹》

本帖最后由 达达 于 2024-4-23 10:23 编辑

    好几周没写帖子了,昨天一个朋友问我三豆饮有什么奥秘,我脑子里理了理,打算写一写。虽说问题是三豆饮,但是打算把温病和风以及疏泄都谈一谈。
    要学药方,先要搞清楚疾病的机理,然后再知道药性,自然药方的意义就明白了,如果仅仅是学一个方子,然后按照病去对照,这个仅仅是浮于表面,适合没有太多时间学习的同志,进行浅尝辄止的学习,这样确实能够快速治病。但是对于疾病的变化,药的加减配伍,人体质的不同,疾病的混合,或者药治之无效的原因,等等这些因素确存在深度学习的空间。所以这里从疾病的角度讲一讲这四豆饮得用处。
    三豆饮这个药在书中的第一次介绍,是在温病里面讲的三豆饮(黄豆、黑豆和绿豆)。这里就不得不说一说书中的对温病和风木与疏泄的理解了,反正我学了好几遍,但是仍然在这个地方有很多困惑。此书中说说的温病和温病条辨中的温病有所不同。伤寒中的温病并未详细说明,更有王叔和添加的一些说法,彭子益并不是很认同。
    温病条辨或者温病经纬中的温病,皆以银翘散和桑菊饮为宗以治温病,但是在本书认为其病状按照圆运动的体系是因为燥气所伤,燥则金气敛结,故用银翘散和桑菊饮疏泄之药来开燥结,所以本书中将这种病称为燥病。而本书中温病专指由于受外界温气所引动,其人中气虚弱或者其他原因导致木气疏泄过度,然后金气被冲,水气被泄,水气不得收藏则相火被泄而生的温病,此病上焦津液被气所伤,中气衰败无力,下焦相火被泄而元气空虚。实质就是木气疏泄过度而导致的一系列,最后相火不降而生热。
    这里的木气疏泄过度很难理解,我的理解中木气病有三种,一种①是肝木阳弱,应当补肝肾之阳,一种②是木枯,这个枯主要在于风木耗肾水,应该用阿胶地黄之类润木息风,最后一种③就是木气不弱但是那种通道不顺畅,比如胆火不降,然后肝木疏泄的趋势就受阻,就会肝转到胆的这个地方也就是上焦生热,再比如脾虚难以提升肝木,那么肝木下郁而生下热,这种受阻就会导致阳气外散而生热。同时小便清长则为肝木疏泄之力过大,而小便短小为肝木疏泄之力弱。在上述的三种情况其实很可能会同时出现,举一个例子,首先可能是胆火那边难降,就导致肝木上郁,相火从肝到胆那边就下不去,然后生上热,相火下不起就生下寒,则肾水之中阳气虚衰而导致的肝肾阳虚,这个就是典型的上热下寒。再过一段时间,相火不足,肝木上升之力虚衰,书中常叫肝木失根而生风,耗伤肾水。再进一步,若相火刑金,导致肺金收敛之力被伤,肾水无源,肺金更无力收敛相火,最终成为虚劳而难治也。这里的温病感觉上就是指的相火外泄导致的温热,也就是第三种风木为病。
    所以称温病为疏泄之病,这里如果相火外散而生热,就可用山药补肺金而助收敛,用丹皮去淤热,若相火已虚则用附子回肾阳,山萸肉敛阳气,若木气已弱而生风,则用地黄滋养风木,桂枝扶肝阳。然无论何治之法,必然不可用寒凉清热之法,因肝木之气得以上升,胆火得以下降,必因脾胃之气得以相助,若土虚不得运化,则药无用也。故肾气丸之风木为病,最后有苓泽扶土气也。
    风木为病的主药有两个一个是肾气丸(今叫桂附地黄丸),另一个就是薯蓣丸。薯蓣丸的原理就是加强肺金的收敛能力(山药补肺金,桔梗、杏仁降肺金之滞,麦冬滋肺家津液)和中土的运化(白术、茯苓补土祛湿),用干姜、神曲行中土之滞,用人参、大枣、炙甘草以补中气供运化,再用芍药降胆火,这样间接的补相火,不用附子可能的原因是肾水耗伤严重。同时用川穹、桂枝温升肝木,当归、地黄、阿胶养血润木,最后的柴胡、防风、白蔹、豆黄卷疏木气,则薯蓣丸成也。
    话说回三豆饮,如果明白了风木是怎么一回事了,那么就可以很清楚的理解治疗温病的核心了。纯温病的治疗有个药方,乌梅白糖汤和三豆饮。起初头痛身痛,先恶寒后发热,发热之后但热不寒,神志昏迷,精神倦怠,舌无苔者病在营卫。若脉洪虚燥急则相火外泄之热,用乌梅降胆火、大补木气以平疏泄,收敛而不涩,白糖补中而不横滞,与乌梅酸甘生阴。若此是小便长则木气足,故不应再用乌梅白糖汤,而可用扁鹊三豆饮。
    扁鹊三豆饮:黄豆、黑豆和绿豆,加白饭豆(即眉豆或白眉豆)则成四豆饮。所有豆类都有养中养木之功,其中黄豆书中用的次数很多,可能是因为其养木养土之力强于其他豆,黄豆更可补津液。何为养木,养木的意思就是当木气疏泄过度的时候可以平疏泄,将木气收住,当木气弱的时候可以增补木气,使木气强壮。而养中的意思就是增补中气,虽无炙甘草之力大,但却无壅滞之弊。黑豆养中养木降胆经,可代芍药而无寒中之弊,可润木代阿胶。绿豆可清肺热。薄荷合豆豉可代麻黄。白饭豆养中养木补土而利小便。扁豆可养中养木补土而利湿,山药可补金气,扶土气而利湿,山药扁豆合用可代炙草、大枣而无壅滞之弊。豆豉通滞。
    扁鹊三豆饮与常规的三豆饮并不相同,是将红豆换成了黄豆。这里三豆皆有养中养木之功,黄豆补津液可润温病之燥,黑豆降胆经则相火可降,绿豆清肺则热去。温病里气虚而不受芍药之苦寒,温病表里俱热而不受桂枝、生姜之热,不用炙草、红枣补中。若卫气闭束则用薄荷通卫闭即可。
    若病在营卫而不愈,且肺金收敛之力大,即将热敛住而成实热,需用金银花、天花粉、玉竹各3钱以去实热,枳实、薄荷各1钱以泻肺闭。热即被敛,则面不浮红,脉不洪不虚,重按稍有力,仍昏睡不醒。此脉不虚故不用黄豆、乌梅之补,可用黑豆绿豆养木清热、淡豆豉通胃滞,由此可见黄豆补中之力远大于其他豆类。若舌有干黄胎则用生大黄、生甘草各1钱以消胃热。热若未被敛住之时,热气浮游则舌不现胎,若被敛住则现胎。热浮游之时则宜收敛相火以补下元,只可降火而不可清火,若用清火之药,则下焦火虚,相火虚则中土衰而败证频出矣。
    若现发热、咳嗽、恶寒、身痛、大渴,舌苔粉白,燥而不润,脉象不洪,重按有力为气实,此上症之加重,而成病在气分,此气分指的是热被肺敛住的肺热敛闭,用枳实银菊散即可。肝主营血,肺主卫气,此虽说温在气分,实则为温气被肺气敛闭,木火疏泄而相火外散则发热,热气被敛在肺则肺逆而咳嗽,热伤肺津则大渴,气热津凝则舌胎粉白。肺为水之源,肺气郁热,风木疏泄,则可能小便长而数,亦可能小便无而大便泄稀水,皆为肺气敛闭所成。故用菊花、金银花、天花粉、玉竹、麦冬、知母、贝母清肺热以顾津液,薄荷、竹叶、桔梗、枳实轻破肺气之实滞。温病条辨之用牛蒡子破肺之力过大而破肺伤津,连翘疏泄之力大,温病尤忌。黄连之苦寒之药,伤津败火土,而温病本来就火虚土弱,火土一败,津液再伤则后患无穷。
    整个温病的过程就是先是木火疏泄过度,相火不降,则荣卫现温热,温气在表浮游不定,用乌梅三豆之方。若未治,则人体肺金之收敛浮热而成气实,聚病于气,肺感其热,需用枳实银菊散,清肺去滞。若未治,则金气收敛燥结、蒸散津液,至肠胃津液干涸而成黄龙汤证。
    黄龙汤证为日晡潮热谵语,腹满拒按,舌苔由黄转白,燥而且厚,脉右大而实,左弱小。从症状上看像承气汤证,汗出谵语,脉大而实。但是此证右实左虚,虽症状上是实热,但是实际上是温气在肠胃。圆运动中讲承气汤证,如果实热用下法,则需先用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试之,若有屁则为有燥屎,小承气汤力小而不得下,才可用大承气汤。黄龙汤,同样是有燥屎,但不仅肠胃实热,此实热是有前面一系列中虚,气实等一些列原因造成的,其他问题仍在,如果用大下之法则必中虚热不得退而病重。故在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的基础上,加党参、当归补益气血,炙草补中,柴胡疏解木气,芍药降胆经。方中元明粉即为芒硝,配合小承气汤之方合成大承气汤方,但是剂量极轻又有炙甘草补中气故不甚伤中。若服后得屁,腹已不满,右脉已平,则无论得下与否,不可再服。
      后续见五,写不下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彭子益遗书《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学习心得(四)《温病篇 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