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168
发表于 2024-1-11 13:37:45
虚心学习。。。
榆树湾故事
发表于 2024-1-11 13:38:07
体质也属于证的范畴,证包括了体质和病。调理时看体质,急则治标以病(主要症状)为证。这也是黄师的观点。
Cjxin
发表于 2024-1-11 13:38:54
以黄师体质类方和胡希恕老六经理论入门《伤寒杂病论》,实为经方应用的捷径。当然,入门后再回头,可获得更好的理解、更快的提高。本版的开题实为必要。
6523641286
发表于 2024-1-11 13:39:40
务实求真,简明快捷,立足临床,面向基层。
用实例,把经典读厚。
Cjxin
发表于 2024-1-11 13:40:36
对,说理永远都记不住,举例子比较好
琅夜子
发表于 2024-1-11 13:40:55
看起来赞同走实用医学路线的人还是占多数。
lp168
发表于 2024-1-11 13:41:11
与其在套方不套方上谁有理的话题上纠缠不清,倒不如多花点时间想想:为什么套方竟也能出神奇?
小林丶蛋蛋
发表于 2024-1-11 13:41:22
套方套久了,就有了能套上不能套上的所谓的经验,而当我们回头思考为什么有些病例能套上而且套的很好,又为什么有些病例套不上没套好的时候,就遇上了理则的深思。千言万语,没有一个病人(想想我们自己的感受即可)愿意拿自己的生命去让人不知所以的套套的。既然都是临床一线的医生多,那么临床有个常见的情况大家一定都有感受,那就是病人和病人家属都会问这个为什么那个为什么的,总不该都是一句话打发了吧---不要问为什么,药带回去服用有效即可?
南宫红嫣
发表于 2024-1-11 13:41:42
我对经方的理解,对药证的解读,都是以原文为据的。-----既然是以原文为据,黄师能否谈谈从原文中怎么得到:六经名称为什么要这样起?能不能用1到6来代替? 桂枝汤为什么是那些药物组成?为什么是那样的配比?为什么是那样的煮法?是经验还是有严格的理则在其中?这些理则又该从哪去思考学习?都在原文中吗?
琅夜子
发表于 2024-1-11 13:42:03
套方好啊。前期套是捷径,有是证用是方,有经验多读书就会融汇贯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