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3-3-31 22:01:42

自发性新生儿肱动脉血栓栓塞一例

描述
新生儿自发性动脉血栓栓塞并不常见,因此关于危险因素、诊断策略、治疗干预和随访的数据很少。由于母体危险因素和新生儿止血系统相对不成熟,新生儿期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增加。最常见的孕产妇风险因素是高龄产妇、肥胖、感染、先兆子痫、高血压、剖腹产、胎动减少、羊水过少、引产延长分娩、狼疮或糖尿病。建议在三级参考中心进行治疗和随访,因为这似乎与高死亡率和发病率有关。一名男性新生儿出生时胎龄 38 周,其母亲 33 岁,体重指数为 24 kg/m 2 ,之前健康。怀孕因妊娠晚期糖尿病而复杂化,需要用二甲双胍治疗。

在分娩 12 小时后,在二级围产医院进行了顺产分娩。没有检测到母体感染的迹象。新生儿体重 3195 克,第一分钟 APGAR 指数为 9,第五分钟为 10。他出生时出现右上肢发绀、手苍白(图 1)、脉搏不可触及外周血氧饱和度无法测量。怀疑是动脉血栓形成事件,新生儿被转移到 III 级儿科中心,在那里最初使用普通肝素开始抗凝治疗,然后使用调整至抗因子 Xa 水平的低分子肝素 (LMWH)。

图1右上肢发绀,手苍白,脉搏未及,外周血氧饱和度不可测。
生后24小时血液检查正常,血红蛋白196 g/L,血细胞比容54.5%,血小板213×10 9 /L。多普勒超声显示右臂动脉血流正常,下至肘部,肱骨深动脉内有 22 mm×3 mm 的回声血栓,下游无动脉血流(图 2 )。产后第3天,患者出现发热,疑似早发性新生儿败血症,C蛋白反应50 mg/L(参考值<5 mg/L),血小板减少50×10 9 /L(参考值200-250 × 10 9/L)。维持 LMWH 并开始使用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和氟氯西林进行治疗,没有发生不良事件。血培养呈阴性。上肢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逐渐正常化。


图 2肱深动脉内 22 mm×3 mm 的回声血栓。
出院后,婴儿继续使用 LMWH 4 个月,随访评估完全解决,上肢协调生长。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和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抗凝血酶 3、蛋白 C 和 S 缺陷,或因子 V Leiden 或凝血酶原 G20210A 突变)的筛查被排除在外。心脏或脑部异常(心输出量低、脊髓异常、动脉导管未闭)筛查结果为阴性。其他母亲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和狼疮/抗磷脂综合征,被排除在外。
学习要点
[*]与血管导管插入术相关的血栓栓塞事件经常被报道,但很少有自发性新生儿血栓栓塞病例被发表。
[*]抗凝是新生儿闭塞性血栓的常用治疗方法。低分子肝素优于普通肝素,因为它具有较低的出血风险和根据抗因子 Xa 水平调整剂量。
[*]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诊断和治疗随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自发性新生儿肱动脉血栓栓塞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