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高热案例
小儿高热案5/24日,同事刚满一周小孩高热,先是灌肠退热两天,热好转,然,第三天下午又起,高热39度。来诊。
刻下身烫高热微有恶寒,舌厚苔满布,红点儿遍现,疼的小孩闭嘴不出声,一会儿就流出口水,如红疹一般,不过是出在舌头上。
处方:霍香10 苍术10 白芷10 炙甘草3 陈皮10 厚朴6 半夏6 茯苓10 一付。
第二天,热退舌苔去其大半,已能吃东西。原方不动,再一剂,今晨痊愈。
按:前两天网友让我开方,也是小孩发热,舌苔厚,但舌头不疼,我为其开了上方去半夏、厚朴、茯苓,一付网友回馈说热稳定了,后来也没再问。结果又遇到了这例患儿。效果良好。
今年戊戌年,火运太过,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三之气从小满至大暑主气少阳相火,客气太阳寒水,火蒸寒水为湿,故这两个月外感多湿,处以霍香法加减正对其治,故效果良好。
到大暑还有一个多月,这期间外感,提醒同道注意湿邪。本案并无奇异之处,旨在提醒同道尔。
同仁建议:
霍香正气法
一个法字就已经不平凡了
脉数,舌质红、苔白厚腻如积粉,高热不退,系湿阻膜原之证。
可用“开达膜原法”,方如[达原饮](槟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药、黄芩、甘草)。
您好,请问舌苔满布是不是积食?脾虚积食会不会引起高热?
脾虚食积也能引起高热。舌苔满布是不是食积这是一个医者的综合能力的体现,辩证论治的核心就在:辨某某病脉证并治的里面,仔细体悟一下。
达原饮,系湿阻膜原之证。开个玩笑,杏林老师,湿阻膜原,膜源是什么部位?邪在膜源,有什么临床特点?
吴又可的《温疫论》中说: “邪自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膂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谓半表半里, 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凡邪在经为表,在胃为里,今邪在膜原者,正当经胃交关之所,故为半表半里。”
上帖“系湿阻膜原之证”一句之前的就是“湿阻膜原”的舌脉之象和主要临床表现(反复发热不退),因为是“湿与热结”,所以还有“胸闷呕恶,头痛烦躁”等症状。
膜原又名募原,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在《素问·疟论篇》中讲,疟“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其间日乃作也”。
此外《素问·举痛论篇》和《灵枢·百病始生》中也有对“募原”的论述。
“膜原”王冰注:“谓膈募之原系”,《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注:“募原”指肠外之脂膜。
分析这些资料,个人认为“膜原”是指“肠胃的系膜及横膈膜”等组织,属于“三焦膜系、三焦水道”的一部分。
[藿香正气散]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证。
吴又可的《温疫论》中说: “邪自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膂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谓半表半里, 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凡邪在经为表,在胃为里,今邪在膜原者,正当经胃交关之所,故为半表半里。”
上帖“系湿阻膜原之证”一句之前的就是“湿阻膜原”的舌脉之象和主要临床表现(反复发热不退),因为是“湿与热结”,所以还有“胸闷呕恶,头痛烦躁”等症状。
膜原又名募原,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在《素问·疟论篇》中讲,疟“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其间日乃作也”。
此外《素问·举痛论篇》和《灵枢·百病始生》中也有对“募原”的论述。
“膜原”王冰注:“谓膈募之原系”,《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注:“募原”指肠外之脂膜。
分析这些资料,个人认为“膜原”是指“肠胃的系膜及横膈膜”等组织,属于“三焦膜系、三焦水道”的一部分。
膜源即是三焦,唐容川论之甚详。其临床特点:憎寒壮热,一日二三度发。多谢杏林老师详细讲解。
[藿香正气散]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证。
所用方即与藿香正气散相类。所以我叫霍香法,用于外寒内湿之证。此案还有舌疼出红点儿,乃热郁外透,不必清热,寒散湿化,热自消散无迹。所谓扶阳,即时时刻刻顾护阳气。
膜源即是三焦,唐容川论之甚详。其临床特点:憎寒壮热,一日二三度发。多谢杏林老师详细讲解。
谢谢老师对唐容川先生的介绍,以前不了解,学习了。 所用方即与藿香正气散相类。所以我叫霍香法,用于外寒内湿之证。此案还有舌疼出红点儿,乃热郁外透,不必清热,寒散湿化,热自消散无迹。所谓扶阳,即时时刻刻顾护阳气。
有李东垣“升阳散火”之意,妙! 谢谢老师对唐容川先生的介绍,以前不了解,学习了。
既如此,我再说两句:达原饮病位在三焦,其憎寒壮热当为寒热往来,否则,就离开少阳了。所以辨别一种病、一个方,一定要抓住其特点,基本一看便知。 不愧高手,本坛藏龙卧虎呀。你们这本事,我这医术平庸之辈,学不来,也学不会,关键是没胆量。
老土老师,没什么可怕的,大病也不离感冒,很少和感冒没有关系的病。平常病这样治,大病也是这样治。提醒一句:郑钦安有言,万病不离伤寒。就看你信不信这句话了。 不愧高手,本坛藏龙卧虎呀。你们这本事,我这医术平庸之辈,学不来,也学不会,关键是没胆量。
老土老师,没什么可怕的,大病也不离感冒,很少和感冒没有关系的病。平常病这样治,大病也是这样治。提醒一句:郑钦安有言,万病不离伤寒。就看你信不信这句话了。 此案无甚奇特处,乃在提醒同道今年三之气内对外感发热的治疗注意化湿
运气如此
但还是以人为本吧?
无相关见证,也要化湿吗? 好案,前不久也遇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是出汗被外邪打断了,不管是着凉还是吹风,体表的收缩致使有一部分汗不能透发,而羁留下来的水湿之气,阻挡了正常的散热,致使热郁在表,通过我自己的以身试药,桂枝汤解决不了,白虎汤也可以退热,呼吸不那么烫,当做温病处理用乌梅白糖汤可以退热,但是头部依然发闷,流涕。
还来不及试用别的药就好了,不久之后家人也出现这个问题,用藿香正气水一瓶就解决了。
既是病在膜原,也属少阳,半表半里,何不小柴胡汤加减?
并非是说达原饮不好,也不是说藿香法有误。这类发热,我个人喜欢小柴胡合藿朴夏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