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条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一、学思 1、病有恶寒发热者,发于阳也;恶寒无热者,发于阴也。 2、本条的“病”就是指太阳表病或少阴表病,一个是表阳证,一个是表阴证。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恶寒”这个症状,只有表证(太阳病、少阴病)有,所以说,本条是对表证的其中一个特点的概括。 只要有“恶寒”,就是表证,太阳表证或少阴表证。 “恶寒”是表证的特征症状。 3、本条说的是“病”,是指六经病,六类病,不是指证(桂枝汤证、小柴胡汤证等)或症状。 “病”是分阴阳的,三阳病、三阴病,六种病。症状也是可以分阴阳的,但有的症状不好定阴阳。 4、“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说明“发热、恶寒”就是“发于阳”,“无热、恶寒”就是“发于阴”,反之亦然(发于阴,无热恶寒;发于阳,发热恶寒即谓之“反之亦然”)。 5、本条可结合第131条学习。 6、“发热、恶寒”,阳性表证,“无热、恶寒”,亦表证,阴性表证。 7、太阳病也不是都发热,但是,发热的多,特征症状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8、少阴病并不是绝对的不发热,而是少见,少阴病的特征症状是“脉微细、但欲寐”。 9、发热恶寒,症状名。即发热怕冷。出《素问·至真要大论》。 系感冒、伤寒、温病等多种外感热病的常见症状。 一般先见恶寒,继而发热,发热后恶寒即减轻。亦有已发热而仍恶寒者。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为太阳表证的主要征象,治以解表为主。 亦为劳倦内伤的常见症状之一。 《张氏医通·诸伤门》:“劳倦所伤,寒温不适,身热头痛,自汗恶寒,脉微而弱,黄芪建中汤。”参见发热条。 (摘自《中医大词典》第553页,此解释仅供参考) 10、恶寒发热,症状名。指恶寒与发热同时并作的表现。 (摘自《中医大词典》第1381页,此解释仅供参考) 11、发热,症状名。出《素问·气交变大论》。 指体温高出正常标准,或自有身热不适的感觉。 发热原因,一般可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类。 外感发热,常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疠之气所致; 内伤发热,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 外感发热多属于实,可见于感冒、伤寒、温病、温疫等病症; 内伤多虚,可见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 由于发热的类型不同,又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 因发热时间不同,有平旦热、昼热、日晡发热、夜热等; 因发热部位不同,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 又有痰积发热、食积发热、饮酒发热、瘀血发热、病后遗热等。 详有关各条。 (摘自《中医大词典》第552页,此解释仅供参考) 12、恶寒,症状名。即怕冷。 诸邪郁遏表阳,或阳虚卫弱所致。 《素问·骨空论》:“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 《丹溪心法·恶寒》:“阳虚则恶寒。” 《张氏医通·寒热门》:“有卫气虚衰,不能实表分肉而恶寒者;有上焦之邪,隔绝营卫,不能升发出表而恶寒者;有酒热内郁不得泄而恶寒者。背恶寒是痰饮(学思:高)。……外感、内伤、伤食、温痰、火郁、皆有恶寒,非独阳虚也。” 《证治汇补·恶寒》:“此第言阴阳正虚之病,他如风、寒、暑、湿、痰、火、郁、瘀、痈、疮,一切邪气拂郁于表,表中之阳气不能发越者,皆令恶寒。”又:“恶寒者,虽居密室帷幕之中,猛火近热之处,仍觉憎寒拘急,甚则毫毛笔直,鼓颔战栗,非若恶风之候,见风则凛凛畏惧,恶风则坦然自适也。” 本证有外感恶寒、内伤恶寒两类。 外感者,可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疟疾等病症。 内伤者,有阳虚恶寒、痰饮恶寒、郁火恶寒等。 参见有关各条。 (摘自《中医大词典》第1381页,此解释仅供参考) 13、最后谈点个人不成熟的小看法。 绝大部分外感疾病(甚或全部)也就是六经病都同时存在发热、恶寒两个症状,只是症状显与不显(隐性)的问题,才造成病人表现的症状1只是发热不恶寒、2只是恶寒不发热、3又发热又恶寒,如阳明病外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不是“不恶寒”,而是被“蒸蒸发热”压抑住了,造成“只是发热不恶寒”。三阴病不是“不发热”,只是病人感觉不到,或被恶寒压抑住,或人的发热机能太弱以至于只能升高一点点体温,造成“只是恶寒不发热”。 二、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已核)这一段也很重要,它讲太阳病啊。 太阳病是表证,表证里头还有个少阴病呢。 那么差别在哪儿呢? 少阴病偏虚偏寒。(学思:少阴病是属虚、属寒) 所以,一开始就病有发热恶寒者,那就指太阳病,太阳病是发热恶寒呀。 没有热,一味是恶寒,那不是太阳病,是少阴病了。(学思:少阴病一般不发热) 就是说疾病的伊始有这么两类表证,有发热恶寒的,是发于太阳病; 无热恶寒的,是发于少阴病。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这是个约略之词。 真正的伤寒病, 我也得过,六七天的时候是个要紧的关头,病好不好在这个时候很关键。 老太太们都知道,这几天是憋汗的时候,好,大约在这个时候;不好,在这个时候也减轻。 那么在六七天的时候减轻,这个病就没问题了。 那么这个数呢,也是约略之词。 至于下面说的“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这是一种附会之言。 古人有(些人)拿这十个数, 一、二、三、四、五,(学思:这几个)这谓之“生数”;六、七、八、九、十,叫“成数”,这是五行的生成,这是五行学说。 你们把这个数字排一排,一、二、三、四、五在上头,六、七、八、九、十在底下, 一对六,二对七,不就这样子嘛。 这个“一”是奇数,属于乾,乾坤的乾,就是天。 偶数属于阴,属于地。 他说天一生水,“一”,属于天了,阳嘛,天一生水。 你看看对应的是六,所以地六成之,这六是地呀,总得天地交媾万物生成啊,他是这么看的。 他说天生则地成之,地生则天成之。 数一摆就看出来了,“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那个“二”,又是地了。“地二生火”,你看二底下是七,就是天了,天七成之。 你看三又该轮到天了,“天三生木”,底下呢又该是地了,地八成之。 “三”过去不就是“四”了嘛,“四”又是地了。“地四生金”,底下是九,九是天,“天九成之”。 到五又是天了,“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这个五行啊,是瞎造的,这么搞出来的。 那么,阳数七、阴数六啊,就是根据这个(五行),这是瞎说,所以,我向来不讲这个东西。 这就是五行的生成,十个数字。 这没什么意思,但是,前面的那几句话,“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有道理)。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这是一种约略之词,不关乎五行生成的关系。 三、李冠杰讲康平本伤寒论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这条在《康平本》里是降两字格排版的条文。 从知道的史料,我们一般认为它就是出自王叔和的手笔。 我们是《宋本》和《康平本》同时讲,把所有现在能见到的《伤寒论》版本放到一块,单纯从学习《伤寒论》讲,经方理论价值最大的一个是《宋本》、一个是《康平本》,当然《康平本》和《宋本》之间有质的区别了。 我们学习的过程中,参照《宋本》和《康平本》之间的差别,把每一条都跟大家交待清楚,等于同时在学习《康平本》和《宋本》。 春节前后我一直在整理这个东西,实际上这就是《伤寒论》的终结版,基本上《伤寒论》的核心内容全都有了,而且是目前所掌握得最全面、最有权威性的。 这个条文,《康平本》和《宋本》有两个字的差别。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这是《康平本》上的文字; 《宋本》是“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这两个字的差别还是挺有意思的。 单纯从这两文字上看,差别不是偶然的,绝对不是抄写的过程中抄错的,这有可能是王叔和二次整理时,感觉(因为这个文字是王叔和自己写的,他改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到没有这个“者”字更能代表他的意思,所以把“者”字去了。 就是《康平本》在第二次整理时,他把“者”字去了,《宋本》里没有这两个“者”字了。 我们看看条文是什么意思? 用今天的话这条应该这么理解: 人体患病以后,表现为发热、恶寒的,属于阳性病;表现为无热、恶寒的,属于阴性病。凡阳性病一般七天可痊愈,阴性病一般六天可痊愈。因为“七”在易学中是阳性数,“六”在易学中是阴性数。 我们对古人的东西都应该客观地认识,先看看条文里合理的因素: 首先,阳性表证以发热、恶寒最多见,这是一种常见现象; 阴性表证相对地发热的机会就没有阳性表证多。因为这是太阳篇嘛,很自然的侧重于阳性病,虽然条文里说的是病,没有指的是太阳病,但主要指的就是太阳病了。 因为这里涉及到阴性病,我们把它作为阴性的表证。 阴性表证发热的机会,相对就没有阳性表证发热的机会多,也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学思:少阴病并不是绝对的不发热,而是不明显,少阴病的特征症状是“脉微细、但欲寐”) 还有“六”、“七”天病痊愈的说法,我们现在讨论条文合理的部分,现代医学也证明了人体得病在六七天时,往往是疾病发展变化一个很重要的关口,或是发展成为新的疾病,或是病情减轻甚至自愈了,现代医学把它称之为人体疾病的一个自然周期。 我们可以想象,古人在临床中发现人患了病以后,常常六七天有一个周期。如果把它看作合理的一面的话,就应该这么去看这一类的东西。 我们应该站在多理解古人的角度,它这个地方说了一个六、七天,不管阴性病还是阳性病,反正是六七天这个时候痊愈。 我们能够想象,不管王叔和是什么样的水平,既然能收集整理《伤寒论》,从知识面上也好,从智商上也好,应该是有他的长处。 所以,也不会是所有的病,凡是阳性病都能七天愈,凡是阴性病到六天自然就好了。 如果那样所有的病都不要治了,只要是熬到六天、七天自然就会好了。这就很容易看出来王叔和本身不是这个意思,他就是想引出下边的内容。 另外,一个阳性数、一个阴性数的问题,“阳数七,阴数六”,这个说法胡老已经解释了。 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你可以在网上搜一下河图、洛书,看一看对它的说明。 你会发现那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东西,在当时算是一项发明。 但是说透了,它跟八卦、周易那类东西都是相通的,它的实质还是研究的数字之间的一些逻辑关系的规律。 其实,中国古人也看到了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数字有这样的规律,事物之间也常常跟这个规律有相似的地方。 那么就一相情愿的把这些规律反复推演,推演得非常周密,然后再把它套到自然事物中一些典型的东西,像八卦不就是这样吗? 可是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并不是特别得合适,如果特别合适那就了不起了,所以后来又出现了先天八卦、后天八卦。 如果我们倒退几千年,实际上这些东西是很先进的东西,它确实是对研究事物规律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探索,今天实践也证明了事物有普遍的规律。 但是,更重要的是事物都有它内在的、特有的规律,我们现在传统中医里每天还都能接触到的,像解释的阴阳、五行、周易八卦这些东西,包括许多人经常说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说的是什么?它比数字更进了一步,不是用数的规律,而用的是自然界事物和人体之间的某些联系、共性,它就说“天人合一”。 客观地想想,“天人合一”的说法很有道理,因为事物之间都有一个普遍的联系,像人身上有节律变化,天也有一些节律变化,这都是。 我们不去过多地讨论这个,用一句话彻底的说: 人和其它动物的关系,比人和天的关系要近得多。 比如人和牛相比,最起码都有五脏六腑;人和猴子相比,相近的地方就更多了,遗传基因百分之九十九都是一样的。 站在经方医学的角度说,“天人合一”时得了桂枝汤证,桂枝汤可以治这个病;天人不合一时得了桂枝汤证,桂枝汤也能治这个病。 跟天有什么关系嘛? 人生活在自然的环境里,为了适应环境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它毕竟离人体本身还要远一些。 真正要研究“天人合一”,天下雨你有办法控制吗?天打雷你有办法干预吗? 还不如传统医学,最起码人得了病还有办法治。 这是我的一家之言。 咱们这儿藏龙卧虎,有很多经方理论基础很深厚的同道,常言说丑媳妇不怕见公婆,大家可以品头论足,觉得对的可以吸取,不对的咱们一块讨论,也可以批评指正。我甘愿做一个靶子,甚至做反面教材也没有关系,只要是对大家有帮助就可以。我们客观地说,就算给王叔和争点理吧,他自然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我们不能看到是王叔和写的条文就一棍子打死,也没必要。 但是这类条文糟粕多于精华,应该客观地去认识这些条文,怎么客观地认识呢? 咱们再看看它不足的一面。 这条说“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在实际临床中和经方理论里,阳性证也未必全都发热,表实证的麻黄汤证,第二条就有“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嘛!就是说还有不发热的情况。 实际临床当中真正表证不发热的,也不是特别罕见,有的是。 (学思:太阳病也不是都发热,但是,发热的多,特征症状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再一个,阴性证在经方理论里发热的也很多。在条文里边就有,比如麻黄附子细辛汤证、麻黄附子甘草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都有可能存在发热的情况。 所以说王叔和的说法就失于片面,片面就可能出问题的。 前边讲了那么多,就是为了更好地去理解这些东西。 还有“六日愈”、“七日愈”的问题。 虽然人体有病理的周期性,但没有必然会痊愈的规律,而且真正得病得了六、七天,能够自愈的,不是很多。 像这种因素对临床治疗的参考意义不是很大,如果自愈了就没必要治疗了,而如果自愈不了,到六七天时对治疗会有什么影响吗? 经方理论里没有这种条文,临床中是不是吃药吃到六天七天,别吃了,就好了!有这么情况吗?没有!好不了还得继续吃。 所以说在临床中也得不到验证。 另外,这个“阳数七、阴数六”的问题。 这一类的东西把它叫作玄学也好,叫作别的什么也好,它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但是,不要用它来指导医学,实践证明用它来指导医学的最终结局就是误导,反而毁了医学。 现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情况,有人写论文都是基于这种玄学的理论,从周易这个基础上来研究医学和经方,有的主要还研究经方。 这种情况,与其说是研究经方,不如说是在毁灭经方。 为什么非要强调阳性病是发热、恶寒,阴性病是无热、恶寒,还得是阳性病七日愈,阴性病六日愈? 它的最终的意思就是想说经方理论再好,还得有个理论依据。 那个时候,条文里说的这些东西可能是一套最先进的理论,套不上也要硬套。 包括后世用脏腑辨证来解释经方,大部份也都有类似的问题,大家可以慢慢慢去想。 四、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阳为热也,阴为寒也。 发热而恶寒,寒伤阳也;无热而恶寒,寒伤阴也。 阳法火,阴法水。 火成数七,水成数六。 阳病七日愈者,火数足也; 阴病六日愈者,水数足也。 五、清·吴谦《医宗金鉴》 病谓中风、伤寒也。(学思:即太阳病) 有初病即发热而恶寒者,是谓中风之病,发于卫阳者也。 有初病不发热而恶寒者,是谓伤寒之病,发于荣阴者也。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合七数,阴合六数也。 方有执曰:此推原中原、伤寒之所以始,以要其所以终之意。凡在太阳皆恶寒也,发起也,愈瘳也。 程知曰:此辨太阳病,有发热,有不发热之故也。风,阳也,卫,亦阳也;寒,阴也,荣,亦阴也。中风、伤寒均为表证。而风入卫,则邪发于阳而为热,寒入荣,则邪发于阴而不即热。 阳行速,故常过经而迟愈一日;阴行迟,故常循经而早愈一日。观此,则风寒之辨了然矣。 魏荔彤曰:风伤卫,寒伤荣,既在太阳,则未有不发热者,但迟速有间耳。至于恶寒则同也。发于阳、发于阴之义,不过就风为阳、卫亦阳、寒为阴、荣亦阴而言,殊未及于三阴也。 六、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无热,指初得病时,不是到底无热。 发阴,指阳证之阴,非指直中于阴。 阴阳指寒热,勿凿(“凿”是指穿凿附会)分营卫经络。 按本论云∶“太阳病,或未发热,或已发热。”已发热,即是发热恶寒;未发热,即是无热恶寒。 斯时头项强痛已见,第阳气闭郁,尚未宣发,其恶寒、体痛、呕逆、脉紧,纯是阴寒为病,故称发于阴,此太阳病发于阴也。 又《阳明篇》云∶“病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斯时寒邪凝敛,身热、恶热,全然未露,但不头项强痛,是知阳明之病发于阴也。 推此,则少阳往来寒热,但恶寒而脉弦细者,亦病发于阴;而三阴之反发热者,便是发于阳矣。 (吴注:此段论述太阳病、阳明病及少阳病发于阴的表现和机理,太阳病发于阴为无热而恶寒,无热是因为阳气闭郁,尚未宣发之故,恶寒说明是阴寒为病,故称为太阳病发于阴也。阳明病发于阴为病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也有“无热恶寒”的特点,这与太阳病相似,但是,它没有头项强痛这一特点,据此可与太阳病相鉴别。太阳病有三大临床特点“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少阳病发于阴为往来寒热,但恶寒而脉弦细。) 寒热者,水火之本体;水火者,阴阳之征兆。 七日合火之成数,六日合水之成数(吴注: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河图为天,一六合水,二七合火,三八合木,四九合金。)。至此则阴阳自和,故愈。 盖阴阳互为其根,阳中无阴,谓之孤阳,阴中无阳,便是死阴。若是直中之阴,无一阳之生气,安得合六成之数而愈耶? 《内经》曰∶“其死多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出自《内经·热论》)使死期亦合阴阳之数,而愈期不合者,皆治者不如法耳。 七、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是辨阴阳寒热的。 《金匮玉函经》把这一条放在太阳病前面,作为《伤寒论》六经辨证的一个总纲。 《伤寒溯源集》也这样排列。 去年我们在湖北参加几个兄弟院校编的全国教材《伤寒论讲义》,也是把这一条列在前面了。 为什么要这样排列? 因为这一条是讲大纲的。 六经辨证实际上就是阴阳辨证,由三阴三阳构成,以阴阳两纲统摄六经。阴阳不是抽象的东西,反映在六经为病上就是寒热。这一条简明扼要地抓住了六经的阴阳寒热纲领。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病人既有发热,又有恶寒,就是阳证,也就是阳经的证候。 也可以说发于阳就是发于太阳。 太阳病的表证就是发热恶寒,恶寒是阳气被邪气所伤,发热反映阳气抗邪有力。 在这两个证候中,一个代表邪气,一个代表正气,但正气处在一个积极的地位,阳气能抗邪才会发热。 这就知道病发于阳而不是发于阴。 依此类推,阳明病有蒸蒸发热,少阳病有往来寒热,三阳经病皆以发热为主证,所以才叫阳经病。 “无热恶寒,发于阴也”,阳虚而有寒邪,阳气不能积极地和邪气做斗争,所以就没有发热,只有恶寒,这个病发于阴经。 少阴病有没有恶寒呢?恶寒身蜷,不但是恶寒,而且到了屈蜷的程度;手足厥逆,手足都凉了。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意义不大,其原理是阳数七、阴数六。 作为三阴三阳的提纲,如果加上这两句话,反倒把它的意义变狭小了。 原文中没有提出相应的治法,《外台秘要》给予了补充: 夫病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阳,发于阳者宜攻其外,要攻它的表邪; 无热而恶寒者发于阴,发于阴者宜温其内,当用温热药温其内。 发外宜桂枝汤,温里宜四逆汤。 把这个材料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