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烦躁是一种自觉症状,亦可是他觉症状,是多种疾病所共有的。有人研究统计“烦躁”是《伤寒论》中频次排位第二的症状,书中所涉及治烦的方剂亦很多,现整理涉及烦躁的具体条文,并对方药进行归类,概括地整理烦躁证的治法15类,以期对广大中医临床者有所裨益。
01
烦躁是一种自觉症状,亦可是他觉症状,是多种疾病所共有的。张仲景虽没有专篇论述烦躁,但在其《伤寒论》中有100余条原文中有“烦躁”、“心烦”、“心中烦”、“烦躁欲死”、“烦乱”、“烦惊”、“烦疼”等进行描述。有人研究统计“烦躁”是《伤寒论》中频次排位第二的症状,书中所涉及治烦的方剂亦很多,现整理涉及烦躁的具体条文,并对方药进行归类,概括地整理烦躁证的治法15类,以期对广大中医临床者有所裨益。 《伤寒论》中的烦躁之症总体可分为实证和虚证,其中实证多因邪热郁结于里,虚证则多见于失治、误治而使正气受损或病更入里的情况,尤其太阳病篇中,邪在表时治不得法,误用汗、吐、下之法,而变证频出,其中烦躁即常见症状之一。 01温中逐饮——甘草干姜汤 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本条所论述为形似桂枝汤证,但无热而恶寒,则病已有从阳入阴之象,“小便数”提示胃虚不能以制水,脚挛急为津少不足以养筋,若反与桂枝汤攻表以发汗,则津液益虚,激动里饮更必烦躁而吐逆,故予甘草干姜汤温中逐饮,以治烦逆,以复其阳。 02温补虚寒——干姜附子汤 第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下之虚其里,发汗虚其外,下之后复发汗,更属汗下倒置,如此非法治疗,易生坏病,昼日烦躁,夜而安静,无关于血瘀证,不渴则非阳明证,不呕亦非少阳证,同时又无太阳表证,脉沉且微,虚寒在里可知,故此烦躁为里阴证精气欲脱之虚烦也。 03解表清里——大青龙汤
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本证中出现的“不汗出而烦躁”,属于表有寒邪,里有郁热的烦躁。此证为寒邪闭表,阳气郁遏较甚,故烦躁为甚,其病机关键是“郁”,即在表之寒邪郁闭不解,在内之阳气不得发散,故治亦当解表散寒,宣通郁阳,清宣里热。大青龙汤能外散表寒,内清里热。 张胜兵作品《攻癌救命录》淘宝京东各大新华书店有售!挂号可获得签名书以及与张医生合影留念
02
04解表行水——五苓散 《伤寒论》中集中论述五苓散证是第71-74,141、156、284、386条。其中涉及烦躁的有: 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日水逆,五苓散主之”。 第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本类证候病机为表邪郁闭太阳经,入脏与水相结,阳气郁滞而烦。表证不解,邪气循经入腑,三焦不能化气布津,故烦渴,小便不利,少腹胀满,故当解表利水。五苓散功善化气布津、分消水气。 05清宣郁热——栀子豉汤 第76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第77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第228条:“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本类证候为阳明里热,热郁胸隔,热扰心神而烦。烦甚则“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本证热郁胸隔,故当清宣郁热。桅子豉汤可疗阳明里热,热扰胸隔证。 06泻热逐饮——大陷胸汤 第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大陷胸汤主治太阳伤寒病误下而致表邪内陷化热,与胸中痰饮相结,热结心胸而躁烦。方中甘遂苦寒峻下,为君药,善攻逐水饮,泻热破结;大黄、芒硝荡涤肠胃,泻结泄热,润燥软坚。三药合用,泻热与逐水并施,使水热之邪从大便而去,力专效宏,为泻热逐水之峻剂。 07辛寒清热——白虎加人参汤 第169条:“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汤治疗阳明里热,肺胃热盛。白虎加人参汤治疗邪热内蕴或阳明热盛而烦躁。本证为阳明胃热炽盛,耗气伤津,故当辛寒清热,益气生津。方中石膏、知母清阳明里热;甘草、粳米益气和中;人参益气生津。 08泻热通腑——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和调胃承气汤 第12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 第207条:“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第213条:“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第212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哺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第214条:“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三者均治疗病机为热盛阳明或腑热成实而心烦或烦躁谵语。阳明经里热炽盛,与肠中燥屎相结,兼浊气上扰,则有心烦甚或谵语,故当泻热通腑、攻下燥实。 因邪热结聚的程度或个体差异的不同,《伤寒论》按燥热之孰轻孰重分为3种情况进行处理:调胃承气汤证热邪炽盛而腑实不甚为主;小承气汤证热结程度较轻,而气滞腑实程度较重为主;大承气汤证热结燥实和气机郁滞并重。
03
09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 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 第23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本证为邪犯少阳经腑,枢机不利之烦,少阳为半表半里之处,既不能发汗,也不能清泻,故当和解少阳。小柴胡汤为治伤寒少阳病的主方,大柴胡汤主治少阳阳明合病,仍以少阳为主。两方均治疗因邪入少阳,枢机不利而烦。大柴胡汤为仲景经方中开郁泄火之第一方。可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使少阳与阳明合病得以双解。 10开郁泄热——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邪传少阳、枢机不利、“胆热脾寒,饮停津亏”之病,为少阳兼里虚寒之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肝气郁结、风火扰动而烦。伤寒误下,邪热内陷,表里俱病,则烦惊谵语,故当开郁泄热、重镇安神。本方可调和阴阳,祛痰调气,定志安神。 11补益气血——小建中汤 第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主治阴阳两虚,阴阳失调,阴虚生内热而烦。由于虚劳证日久,阴虚及阳,阳虚及阴,从而导致阴阳两虚,故当培补中气,扶助气血,双补阴阳。 12滋阴泻火——黄连阿胶汤 第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素体阴虚阳亢之人,心肾阴虚,虚热内扰而见心烦。故当以滋阴清热,交通心肾。黄连阿胶汤治疗少阴热化证,心肾阴虚,虚热内扰而烦。 13温复心阳、重镇安神——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第118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治心阳虚损,心神浮越所致的烦躁。病机为太阳伤寒误用火疗下法,重伤阳气,使心阳受损所,心阳虚,则心神不敛,故当温复心阳、重镇安神。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心阳虚烦躁。 14温中降逆——吴茱萸汤 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本证病机为肝胃虚寒,胃失和降,浊阴上逆,故当温中补虚,降逆止呕。诸药配伍,温中与降逆并施,寓补益于温降之中,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吴茱萸汤治疗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 15调和阴阳,驱蛔除烦——乌梅丸 第338条:“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嗅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乌梅丸主治上热下寒之寒热错杂证,蛔虫内扰而烦,祛邪而不伤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