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3|回复: 0

疏肝扶脾降瘀浊应对高血压病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36

回帖

10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103397
发表于 2023-11-27 10:5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贵满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

王先生是某大学的退休教授,他患有高血压病多年,血压最高时可达210/130mmHg,平时,在降压药控制下也要在160/100mmHg上下波动。同时伴有头晕、头痛,心悸乏力、失眠多汗等症状。服用多种降压的西药,血压虽然控制到正常范围,但常伴有剧烈的血管搏动性头痛、颜面潮红、踝部水肿、干咳、血压大起大落等副作用。为了避免西药的这些毒副作用,他毅然放弃了全部西药,而求助于中医药治疗。根椐患者面垢虚浮、舌体胖大,舌色隐青,舌边齿痕,苔浊垢腻微黄、脉象沉弦的特点,辨证属肝郁脾虚,痰瘀化热伤络。施以疏肝降火、健脾化痰、祛瘀和络法,结合心理疏导,饮食调理等治之。7天后,上述症状明显改善,血压降至150/90mmHg。依上法,继续调治3个月,现血压一直稳定在130/90mmHg上下。

本病依其临床表现当属中医“眩晕”、“头痛”范畴。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肝郁化火上扰,脾虚酿痰阻窍,进而痰瘀互阻壅络,是本病发生的关键所在。治疗当抑肝扶脾,祛瘀化浊,通络开窍。

方选:疏肝郁、泻肝火、健脾胃、通窍络、化瘀浊的龙胆泻肝汤合张氏镇肝熄风汤加黄芪、茯苓、菊花,减木通、生地治之。方中,龙胆草,泻足厥阴肝经之热,与健脾化痰之要药黄芪相伍,二者共为君药。柴胡、黄芩、栀子疏肝解郁而清三焦之火,并导热从小便而出,与茯苓、泽泻为伍,可加大清肝扶脾之力,五药相合共为臣药。白芍、生龙骨、生牡蛎、牛膝有平肝潜阳、柔肝降逆、引血下行的作用,与行气化瘀、清头明目之川芎、菊花为伍共为佐药。当归、炙甘草有养血活血、通经活络的作用,且能制约上药苦寒伤阳滞脾之性,调和诸药,共为使药。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药物治疗外,心理调适必不可少。中医学认为,肝藏魂,脾藏意,而主思。然思主于脾而发于心。即肝脾在心神的主持下,调节着精神、情志的变化。而精神、情志的变化对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尤为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夏中医论坛

GMT+8, 2025-8-22 09:59 , Processed in 0.15889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