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详尽的介绍,能让你的学习事半功倍。本文将从五点来进行分享。
一、推荐书籍清单
二、如何省力地自学中医
三、伤寒论的学习方法
四、推荐书籍原因简介
五、伤寒论流派简介
一、推荐书籍清单
先把推荐的书单摆在前面,共16本,虽然不多,但都是阿清精挑细选,初学者必读之书。
(一)原文
《中医经典能力等级考试指南》
(二)伤寒论注解
《胡希恕:辨证施治概论全文》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刘渡舟
《伤寒来苏集》(柯韵伯)
《伤寒贯珠集》(尤在泾)
《伤寒论类方》(徐大椿)
《伤寒论今释》(陆渊雷)
(三)神农本草经注解
《本经疏证》(邹润安)
《本草思辨录》(周岩)
《神农本草经读》(陈修园)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徐大椿)
(四)金匮要略注解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金匮要略心典》《金匮翼》(尤在泾)
《金匮要略今释》(陆渊雷)
(五)医案医话
《伤寒九十论》(许叔微)
《中医人生》(娄绍昆)
二、如何省力地自学中医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获取资源容易化。所以自学是一种简、便、廉的学医途径。阴阳相随,有优点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弊端。
(一)信息碎片化
不少想自学中医的人,可能在各种公众号、短视频等各种开放性平台看过很多关于中医的知识。但当问及是否完整地读过一本中医著作时,大多数人的回答是没有。这种情况在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同样存在。
大学通用的教材,不偏不倚。但也应看到这不偏不倚的背后,是以砍掉参与编纂的老先生们的个性特点为代价。全国各地的名老前辈云集,观点很难达成一致。所以本人对教材地位评价不高,与其读教材,不如随便挑一个喜欢的、参与编纂的老前辈,将他的个人著作通读。另外,如果确实需要教材,推荐第五版,绿色封面,你会发现编者都是熟悉的名字(休学时跟诊老先生推荐)。现在的教材,编者总要体现出与上一版的不同,越编越烂。
多提一嘴,如果在知网上找病案,点“历史发表”,推荐看00年以前,现在造假的不少。
多提两嘴,刚入大学的学弟学妹们!!!教材尽量不统一订!!!向学委要到即将学习的教材清单,核对教材版本自己购买。因为很多捆绑销售的教材根本用不到,浪费钱。你用一麻袋书卖的钱,都买不了一个麻袋。除了中医四大基础、四大临床、四大经典的书推荐购买新书外,其他的都可买二手的。当然学校会让填不购买的原因,“因为寒/暑假提前预习,已经自行购买;已自行购买二手书不铺张浪费、节约纸张、保护大自然;家里没钱买不起……”随便你写。大三大四的学姐学长们都是老油条了,阿清上学时,后面班上也就三四个还在统一买学校的捆绑教材。当然价格你自己去比,学校价格低的书可在学校买,但有的学校不支持单买。为什么学校强制统一购买教材,这背后的PY交易自己去想。
注意一点,版本别搞错。不过对阿清这种课都不听的来说,版本无所谓。当然你买阿清推荐的第五版绿皮教材也可,当别人桌子上摆着清一色的十四五教材,你却掏出一本嘎嘎绿的,这场面。不过只要你不觉得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阿清在休学时买了几本第五版教材,在《金匮要略》课上用的就是就是那本。因为授课老师是师父的好友,且为人幽默睿智,所以还是有在听课,并且每次都抢第一排的位置。第一次看到我的小绿,老师还拿起来看了看,说了一句“有点意思”……
说跑偏了,大学课程学完伤寒金匮,不少人可能连原著条文都没看全过。另外,也少有研读过一本完整的注解书。我们要读书,要读历代名家的原著。因为你无法通过只言片语来了解一位医家的思想全貌。
(二)信息垃圾化
有外国学者指出“我们一天接收到的信息量=古人一生的信息量”。姑且不论严谨与否,但信息过剩让我们变得焦虑、内耗、易疲劳。
每天接受各种信息的轰炸,可大多与我们老百姓是无关的,你知道与否并不会对生活有多少实质性的改变。不要多管闲事,哪个明星怎么怎么样了跟你其实没多大关系;也不用杞人忧天,世界末日轮不到你,你也管不了。活在当下,去做自己想做的。
对于中医来说,很多故意污蔑的言论令人怒火中烧。不用理会那些中医黑。不要辩论,因为他们不讲道理;不要对喷,因为拉低自己素质。它们摇头晃脑,像一群恶心、丑陋的蛆虫。一些读者不要对号入座,如果是既看到中医优点,又看到中医缺点的人,那不是中医黑,我称您为“客观的智者”,我坚决支持、维护您的言论。
其实你会发现,生活中没有那么多中医黑,因为临床疗效就是信任中医的核心原因。就算不信大不了就是我不找你看病嘛,我不信你自然也不关注你。网络中则不然,一群人既不信中医,却时刻监视着中医,一但有人提问,就像一群饿昏了头的疯狗一样冲上来抢肉,毫无理智地攻击中医,毫无逻辑,毫无底线。已经被石锤这是有组织、有目的地行为。这并不是百姓看到的、表面的中西医之争,背后有着惊天的阴谋。
所以好好提升自己的医术,无论什么时代,疗效都是硬道理。
(三)书籍难选择
书籍如海+获取容易=多歧亡羊。对阿清这样选择困难的“胆虚”之人尤是。
如何读书,读什么书。我非常认同清代名医陆九芝的观点“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学《伤寒论》,柯韵伯是绕不过去的一座大山。他在《伤寒来苏集》中说道“仲景之道,至平至易,仲景之门,人人可入”。所以我们要从《伤寒论》入手。
三、伤寒论的学习方法
阿清概括为“三纵一横法”。
学习前先了解伤寒论成书的年代背景、作者、地域等。
一纵,通读整本伤寒论
二纵,读熟整本伤寒论
三纵,跟一家注解通学伤寒论
一横,博览他家注解
在学习之前,建议自行对伤寒论的成书年代、作者、地域等等做一个了解。因为这些背景会隐含着很多信息。《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战乱四起,气候要冷于今日,且仲景为南阳人,北方行医用药用量,又与南方不可同等。东汉造纸术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竹板书体积大,所以要求语言精简,就可以看出哪些文字不是仲景原文,是后人补入。
第一纵,为通读整本伤寒论原文。
阿清当初是用的一个小蓝本本,携带方便。
用意有二,一为纠正读音。列举条文若开口便错,恐怕要贻笑大方。二为整体感觉。不少人有兴致了就从开头太阳病篇读一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待到想起,又从太阳病篇读,读来读去,后面的内容一概不知。通读原文,要的是一个整体感觉。
第二纵,为通篇读熟(背诵)整本伤寒论原文。
这点大家根据自身情况,把398条原文要反复读,至少读的滚瓜烂熟。背诵的话,通背一遍即可,不要求记住,当天背诵内容当天记得就好。当时阿清是第二天把前一天背的复习一遍,背得下来就赚了,背不下来的地方就读一遍。每隔七天把前面背得复习一遍。这样通背一遍,相信我,你肯定记不住。没关系,因为有一半的条文你不背也问题不大,特别是那些一大段一大段的条文,读一读就好了,不用去背。以后你会理解我为什么这样说。
大家也不用担心读不懂条文,没关系,不需要你懂,在熟读的基础上尽量去背就好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点阿清深有体会。大家要明白一点,任何注家都不能完全真实准确的反映仲景的学术思想,除非仲师本人亲自告诉你(这点吴鞠通先生就做得很好,自己的书自己注,我为自己带盐)。所以你在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成见前,反复诵读条文所获得的个人的灵感,是至高无上的。要重视《伤寒论》原文,任何注家都不能代替对原文的学习。
第三纵,为选取一家较为中正的注解,通学伤寒论。
直接用《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就好了,有原文对应。另外用康平本校对,以注意哪些内容为后人加入。康平本是日本流传的一个伤寒论版本,1946年由大塚敬节先生赠予叶橘泉先生。叶先生亲自校勘,并请陆渊雷、范行准、李畴人等名家作序,请余岩、洪贯之名人作跋。客观地说,日本学者对待学问的研究还是很严谨的。
前两纵的过程,其实不建议大家看注解。除了张仲景本人,没人敢说自己所理解的伤寒论就是正确的,而注解是一定会掺杂作者的主观思想。所以在大家形成自己的感觉之前,要避免先入为主地受到他人的影响。大家一定明白这个意思。没有一本注解书是完全正确的。自然也包括我说的很多话,大家去思考,觉得对的可以去做,不对的听听就过去了。
但是考虑到存在西学中的基层前辈,临床应用是比较眼前的问题。所以大家可以三纵一起搞,边反复熟读,边跟着注家学,边思考,边临床,再翻过来从临床反思原文、注家。需要注意的是有两点。一是一切以临床实际为主,即便有些理论说的再天花乱坠,如果没有实际疗效,不能指导实践的理论没有任何意义。二是,三纵一起搞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我一直反对速成,因为学医没有捷径,如果是想要学个几天几周几个月就能很好的看病,那可能我的能力不够。伤寒论是块硬骨头,啃下来之后,学其他的东西就会很容易。
因为我是学了中基、中诊然后就学的伤寒金匮,所以后面我再学中药方剂各家学说等就会很容易。因为伤寒论是一部理法方药并存的书。历代大医伤寒研究了一辈子,所以我们指望短期见效,是不太可能。
最后一横,以自己理解加一家注解为根,再广泛横向阅读他家之注,集百家之言,补一家之偏。
所以三纵是基础,是重中之重,不要今天看这家好,明天看那家好,东一眼西一眼,学中医一定要有根,才不会在众多流派中随波逐流,面对一个有着不同答案的问题时,才不会不知所措。
四、推荐书籍原因简介
(一)原文
买一本《全国中医经典能力等级考试》,作为背诵用书足够,内容包括伤寒、金匮、温病、内经。尤其推荐学校的学弟学妹们买,当然学校可能会发。目前“全国中医经典能力等级考试”已举办了三次,一年两次。阿清考了三次,顺利通过了第三级。
(二)注解
1.胡希恕辨证施治概论全文
注家我首推胡希恕老先生。先生治学严谨、不落窠臼。伤寒论可能大家最为熟知的是郝万山教授,其继承了刘渡舟刘老的以脏腑经络释伤寒的思想。刘老与胡老的学术思想虽然有着不小的差别,但他这样评价胡老“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唯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胡希恕:辨证施治概论全文》是胡老学术思想的总结,内容不多,但字字珠玑。阿清有电子档,需要的朋友可以留言。
可以先看,有个大致了解,再去读胡老逐条解释的伤寒、金匮就会事半功倍。
2.胡希恕讲伤寒论,胡希恕讲金匮要略
两本为胡老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讲座的文字,喜马拉雅app有讲解音频。可以边听边看。选择刘渡舟老先生的讲稿同样可以。
3.伤寒来苏集(柯韵伯)、伤寒贯珠集(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尤在泾)
我认为柯韵伯与尤在泾,可以说是清代以前的所有注家里必读的两家。
4.伤寒论类方(徐大椿)
真正冲破六经的框架,不论六经,完全以方类证的先驱。
5.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陆渊雷)
民国时期的陆渊雷先生,对伤寒论的研究有着独特视角。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发现问题。书中发现了大量熟视无睹、前所未闻的矛盾、问题,引人深思。
6.本经疏证(邹润安)
《神农本草经》的注家中,我觉得邹润安首屈一指。他对本草的阐释入微入细,每味药都当做论文来写,且论必有据,与《伤寒》《金匮》联系紧密。
7.本草思辨录(周岩)
周岩对药物常有独特的见解,可与邹润安互为补充,二家合参,对本经药物便可有初步的理解。
其实学习伤寒论中方、药的作用,通过本草经,还是次要的方法。我认为最佳的方法,是通过书中方与方的比较(药物的加减)来得出药征、方证,即以《伤寒》释《伤寒》。
8.伤寒九十论(许叔微)
是最早的医案专著,值得一看。不过阿清对书中个别案例的真实性存疑。
9.中医人生(娄绍昆)
这是阿清非常敬重的一位前辈,书中给了我诸多启迪。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道明的,以后再着重介绍。这本书很厚,什么阶段的人都适合读。最一开始你可以当《名老中医之路》类的故事来读,随着知识的增多,你会读出不一样的内容,有不一样的收获。
五、伤寒论流派简介
宋金以前伤寒八大家里,许叔微的书可以一看。明清时期,以方有执,喻嘉言,张璐为代表的错简重订派。秉承“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大纲,个人不推荐。
以张志聪为代表的,用五运六气解释伤寒论,个人也不推荐。
我推荐的是所谓的辨证论治派。分两种,一种是以方类证,以柯韵伯,徐大椿为代表;一种是以法类证,以尤在泾为代表。其实回看我推荐的书单,有哪些人的书,对我的看法就一目了然。
作为“谨守病机派”代表的胡希恕先生,与“脏腑经络派”代表的刘渡舟先生、“方证药证派”代表的叶橘泉先生,被誉为中国现代伤寒学术史上的三座高峰。
目前的流派太多了,不做评价,一是自己没资格,二是有些话不好说。不过,有一点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提醒一下。对现代人的一些新的理论,要慎重,因为毕竟没有经过历史的检验。
我的一个发自内心的感受就是“伤寒金匮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内功”。它学完好像确实不能立即给你带来应用收益。从零开始学上一年,可能遇到极个别、很典型、方证相符的病人,会给你一下小惊喜,但更多的是不知如何应用看病的情况。我在准备“全国中医经典能力等级考试”第三级的过程中,复习《金匮》时读到“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一句。我脑海中自觉想到,这只是举一个例子,渴就与猪苓汤嘛,这不是,你咋不给白虎加人参汤呢,是吧。可能还得有小便异常,或涩痛或频急或烧灼感或短少,得有这么个不利。有了口渴、小便不利就给猪苓汤嘛,还不行,你得是阳证的,阴证的口渴、小便不利,可能是水液代谢功能异常,废水不去表现在小便不利,新水不生表现在口渴,你得给真武汤、栝楼瞿麦丸这类的方子。这样就行了嘛,还不行,与五苓散还要鉴别,口渴、小便不利,寒热不明显,有用五苓散机会,症状过寒真武汤,过热猪苓汤,方子不能定死,但要从那边考虑。口渴又有表证呢,是不是得考虑小青龙汤,表证是不是又得分寒热,银翘散一样口渴……我说的繁琐,但当时脑子里就是一瞬间的事,一连串就出来了。所以但求学习,不问收获,会用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
电子书阿清都有,需要可以留言。有情怀的还是推荐纸质书。买书读了是读书人,买书不读是慈善家,至少比教材值得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