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7|回复: 0

应用丨血栓弹力图在血栓与出血类疾病方向的应用

[复制链接]

26

主题

0

回帖

139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39
发表于 2023-3-3 15:5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张图看懂“血栓形成”

血液的基本状态是人体内凝血的平衡
正常情况下,血液内存在着凝血系统与抗凝血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或简称纤溶系统),并且两者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这样才能保证血液以液体状态在心血管中循环往复不断流动。
一旦平衡被打破,临床要从两方面考虑:第一,患者是否有出血的倾向;第二,患者是否有血栓的风险。有出血倾向,临床考虑补充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等;有血栓风险,就考虑使用肝素、抗凝剂等。

而病理性血栓生成的基本生理过程是怎样的呢?
由于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不断被激活,产生少量凝血酶,形成微量纤维蛋白,沉着在血管内膜上,随即被激活了的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所溶解。同时被激活的凝血因子也不断地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所吞噬清理。但在病理情况下,凝血与抗凝血两者之间动态平衡破坏,凝血系统活性占优势,血液便在心血管内发生凝固而形成血栓。

其中凝血系统最为关注的就是血栓性疾病,具有致死率高、发病率高、误诊率高特点。

血栓弹力图在血栓和出血性疾病方向的应用

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 TEG)是一种从凝血开始,至血凝块形成及纤维蛋白溶解全过程的全血检测方法,其在临床的应用日益广泛。与传统凝血检测相比较,血栓弹力图能够综合分析血浆成分和血细胞组分对凝血的影响,更能真实地反映患者体内凝血全貌,以充分考虑数量和功能对血凝块生成的最终效应,以利于临床医生及时获取有效信息,对血栓和出血性疾病患者治疗采取合理治疗措施。

一、TEG的发展历史沿革
1948年德国人Hartert发明了血栓弹力图(TEG),直至1980年,才在临床指导术中输血中取得良好效果,并被广泛应用。现在已成为当今围手术期监测凝血功能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1995年,血栓弹力图(TEG)开始在心脏外科手术中使用。现已成为体外循环术中主要凝血监测方案,并被40多个国家采用。2000年,其被用于指导凝血相关药物和术中成分输血。4年后,抗血小板药物疗效监测的血小板图(platelet mapping)为临床带来快速、准确监测血小板聚集功能技术。2006年,临床实验室将血栓弹力图(TEG)作为凝血监测的筛选和辅助诊断方法,用于为临床选择血制品提供客观依据。

二、血栓弹力图(TEG)的原理与评价和检测参数的临床意义
血栓弹力图(TEG)检测原理为当载有血标本的测试杯以4°45´角度和每9秒1周的速度均速转动时,凝血强度随着扭线运动逐渐形成,直到几乎固定在最大凝块稳定性的时刻。一旦血栓形成,置于血标本检测杯中的金属探针受标本凝血-血栓形成过程的切应力作用,随之左右旋动,金属针在旋动过程中由切割磁力线产生电流。经处理,便可得到反映从凝血块形成开始,至血栓最大稳定性的一段时间内的运动轨迹特征图,通过描记图的形态及各项参数结果与正常情况相比较,得到该份标本的凝血状态。


血栓弹力图(TEG)的检测参数包括凝血反应时间、血凝块形成时间、最大纤维蛋白凝块强度等。

血栓弹力图(TEG)作为一种床旁检测被广泛用于临床各领域,例如心脏外科,肝脏移植等。与传统凝血方法比较,有以下优势:
①对标本要求较低,无须处理血样,全血,血浆,富血小板血浆等均可;
②操作更为简便易行,无须考虑标本离心等过程,且对操作者专业技术水准要求也较低;
③结果可定性伴定量,电脑自动生成多种结果,重复性好;
④监测凝血和纤溶连续的全过程,更为全面;
⑤全过程仅需20-30分钟,更快速;
⑥每个检测参数都有明确临床意义和初步诊断功能,可为医师提示治疗方案。

血栓弹力图在血栓和出血性疾病诊治中的应用医学文献或指南

1 国家妇幼健康研究会生殖免疫学专业委员会专家共识编写组. 复发性流产合并血栓前状态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J] . 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 2021, 41(10) : 861-875.


2 郭维, 石茂静. 口服抗血栓药物患者急性创伤大出血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J]. 中国急救医学, 41(4): 285-293.

3 刘凤林, 张太平. 中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理指南[J]. 消化肿瘤杂志 (电子版), 2016, 2(2).



整理:老朱 / 阿胜/ 墨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夏中医论坛 ( 沪ICP备2020030433号 )

GMT+8, 2024-11-24 02:56 , Processed in 0.04120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