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治疗经行发热

2023-12-6 15:01| 发布者: 名医| 查看: 82| 评论: 0

摘要: 每逢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以发热为主证,经净后发热自然退净或稍退者,称为“经行发热”。以育龄期妇女多见。常伴发于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本病属中医经行前后诸证范围。

【概述】

每逢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以发热为主证,经净后发热自然退净或稍退者,称为“经行发热”。以育龄期妇女多见。常伴发于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本病属中医经行前后诸证范围。

【中成药】

1、补中益气丸: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用于气虚发热者。

2、生脉饮:每日2次,每次2克,口服。用于气阴两虚,阴虚发热者。

3、金刚藤糖浆:每日2次,每次20~30毫升,口服。用于血热或湿热发热者。

4、甘露消毒九: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用于湿热者,低热起伏不退者。

5、七味新消丸: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血热者。

6、血腑逐瘀汤:每日2次,每次20毫升,口服。用于血瘀者。

【简便方】

1、黄芪30克、金银花10克,水煎服。用于气虚者。

2、生大黄3克(后下)、黄柏9克、丹参12克、胡黄连9克,水煎服。用于血热便秘者。

3、红藤15克、桃仁9克、丹皮10克、丹参12克、香附10克、败酱草15克,水煎服。用于瘀热者。

4、生大黄3克(后下)、牡丹皮10克、桃仁9克、败酱草15克,水煎。

【注意事项】

1、经行发热中药治疗预后较好,如伴慢性盆腔炎或子宫内膜异位者,经后需继续治疗,方能彻底治愈。

2、经行发热由气虚或阴虚引起的,总由患者体质虚弱,经行脏腑气血或阴虚生内热所致,故经后应继续调养,并适当参加户外活动,增强体质,促进机体对经行期气血变化的适应性,可以防止经行发热。

3、经行发热一般经后自然逐渐消退,如果病程日久,反复发病,甚至经后热度反而升高者,应根据其临床表现,作必要的检查,明确发热原因进行治疗。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分类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夏中医论坛

GMT+8, 2025-8-21 10:26 , Processed in 0.06502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