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大汗淋漓,一个食疗方,出汗少了,全身都舒服了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稍微一动就大汗淋漓,尤其是头部和上半身,豆大的汗珠频频落下,与身边其他人的清爽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在中医眼里,出汗本不是什么坏事,出汗可以帮助身体散热,还能排湿,排毒,可是,如果出汗太多,就要引起重视了。
为什么呢?
你看,我们平时喝进去的水,再转化成汗液,必然要消耗身体的能量,出汗越多消耗的能量也就越多,如果汗液是“阴”,能量就是“阳”,所以,大量出汗是一件伤阴又伤阳的事儿,也正是因为如此,那些经常大汗淋漓的人,会看上去比较虚。
说到止汗,最著名的方子要属玉屏风散,制作成中成药有玉屏风颗粒,也有胶囊、口服液制剂,玉屏风散通过补气来达到止汗的目的,中医认为,气有收敛固摄的作用,气虚了,收摄津液的能力不足,就会引起频频汗出,所以气虚导致的大汗,玉屏风散是不错的选择。
其实还有一种出汗在生活中也很普遍,这种出汗特征很明显,平时还好,吃饭的时候头上、身上就会呼呼往外冒汗,就像刚洗过澡一样,如果在自己家里倒还好,可是如果在外面有外人的情况下,吃饭吃的汗珠子滴答滴往下掉,人家还以为你在抢饭呢,是不是有些尴尬?
中医管这种吃饭时的异常出汗叫“饮食汗”,并且指出,所谓的“饮食汗”是由“胃热”导致的。
明代的《医学入门》里记载,当胃中积热,进食后会如同添柴加薪,使得内火更旺,从而引发大量出汗,并且书里给出了一个专门针对“饮食汗”的方子——二甘汤。
**** Hidden Message *****
在中药界,甘草素来有“黄金配角”的美誉,可以调和诸药,让一些峻猛的药材变得温和,相互之间不要闹意见;甘草又有生甘草和炙甘草之分,这里的“二甘”指的就是生甘草和炙甘草,炙甘草经过蜜炙之后变得更为甘甜和温润,补益的作用更为突出;而生甘草因为是生品,没有经过炮制,其清热生津的作用更为明显。
而且,甘草入脾胃经,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甘草的作用是直达脾胃的,如果单用生甘草可能因为过寒而伤脾胃,单用炙甘草可能过于滋腻,影响脾胃运化,而生、炙两种甘草同用,清热而不伤正气,补益又不滋腻,可谓是相得益彰。对于五味子相信小伙们都不陌生,小郎中已经介绍过很多次了,五味五味,顾名思义其包含了五种味道,在中医的五行理论里,五味则对应着五脏,说明五味子对五脏都有补益的作用;
但是不管怎样,五味子总归是以酸味为主,酸主收敛,能把你身体的精华牢牢守住,不让其流失。你看很多怀孕的女性是不是喜欢吃酸味,因为身体的气血都让孩子吸收了,身体气血不足,就会本能的寻找酸涩的味道,这样就能把摄入的营养牢牢抓住了。
如果说给五味子找一位得力的帮手,找谁合适呢?五味子已经很酸了,有没有比五味子还酸的药材呢?当然有。
“望梅止渴”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吧?为什么“望梅”就能“止渴”呢?因为乌梅酸啊,人一想到酸酸的乌梅就本能地流口水,说明什么?说明乌梅有生津的作用,出汗过多本就耗损津液,而生津的乌梅恰好能把津液补起来,而且乌梅又是酸的,越酸的药材,“收”的力量也就越强,你看这乌梅又能补,又能收,是不是一举两得?
我们再从整个方子的大局来看,生甘草和炙甘草味甜,五味子、乌梅味酸,又是中医“酸甘化阴”的思想的进一步诠释。
看到了吧?就是这样一个止汗的小方子,既能清胃热,又能补益身体的津液,虽然只有稀疏平常的四味药,却蕴含了中医的大道理在里面,最最主要的是这个小方子性子也非常平和,味道酸酸甜甜非常可口,无论小孩子,还是老年人都可以放心饮用。
制作起来也很简单,直接放进水里煎煮就可以了,不爱生火的,也可以直接沸水冲泡,就像饮茶、喝饮料一样,每天喝一两杯,不知不觉就把出汗的毛病赶跑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