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质学+情志病+安全用药……赵霖营养演说}样书叠编
一、《中医心质学》
作者简介
序
编写说明
第一章 心质与心质学概论
第一节 导言
一、对西方心理学的思考
二、对中医心理学的思考
三、对整体心理学的思考
四、对灵性心理学的思考
五、对提出中医心质学的思考
第二节 心质探论
一、“心质”探源
二、心质的概念
(一)心灵质
(二)心识质
(三)心意质
三、心质相关概念的辨析
(一)神相关概念
(二)七情相关概念
(三)梦
第三节 心质学概论
一、心质学概念
二、心质学与现代心理学的区别
(一)文化背景不同
(二)认知方式不同
(三)研究方法不同
(四)治疗及防治方法不同
(五)对灵性层面的关注
三、心质学分支
四、中医心质学的具体含义
第四节 中医心质学发展简史
一、心质学的萌芽——《易》与《书》
二、心质学的发展
(一)孔子与《管子》
(二)诸子百家与性善性恶论
(三)“五态人”与“性三品论”
(四)《人物志》——伟大的专著
三、心质学的繁荣
(一)承上启下的唐代
(二)“性二元”与“七情论”
(三)《天方性理》——低谷中的异端
第二章 心质学的传统文化根源
第一节 儒家心质学
一、先秦时期的儒家心质学
(一)心灵质
(二)心识质
(三)心意质
(四)小结
二、后世儒家学者对心质学的发挥
(一)董仲舒“性三品”说
(二)韩愈性三品与情三品论
(三)张载的气质学说与认知论
(四)朱熹的气质说与情欲观
(五)王阳明:知行合一与致良知
(六)小结 二、《中医心质学教程[创新教材]》
《中医心质学教程》编委会
前言
中医心质学概论
一、中医心质背景
二、中医心质释义
三、相关学科思考
(一)中医心理学
(二)西方心理学
(三)整合医学
(四)灵性心理学
四、中医心质定义
中医心质学的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的辨析
(一)神
(二)七情
1. 性
2. 情
3. 欲
4. 志
(三)梦
二、心质学相关学说
(一)气质学说
(二)心性理论
(三)七情学说
(四)元神理论
三、心质的三个维度
(一)心灵质
1. 灵性
2. 悟性
3. 气质
(二)心识质
1. 性格
2. 品质
3. 认知
(三)心意质
1. 情志
2. 志欲
3. 意识
(四)三者的关系
四、儒释道三家心质
(一)儒家
1. 儒家与三心质
2. 后世儒家学者对心质学的发挥
3. 小结
(二)释家
1. 佛教的心性
2. 佛教的智慧
3. 五阴八识
4. 七情烦恼
5. 修行即治疗
(三)道家
1. 性论
2. 心论
3. 情论
4. 命论
5. 梦论
6. 修养论 三、《情志病证古今验案集萃》
序言
前言
上篇 情志病证理论与临证思路
第一章 情志病证的内涵及特点
第一节 情志病证概念诠释
一、情志的定义
二、情志病证的定义及分类
第二节 情志病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情志病证理论的萌芽阶段
二、两汉时期——情志病证理论的初步形成阶段
三、隋唐时期——情志病证理论发展奠基阶段
四、宋金元时期——情志病证理论丰富阶段
五、明清时期——情志病证理论深入阶段
六、近现代——情志病证研究创新阶段
第三节 情志病证临床特点
一、起病隐匿渐进
二、病因多情交织
三、病位多发于心、肝、脾
四、病性正虚邪实
五、症状复杂多变
六、病势缠绵易于反复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情志病证的论治特点及用药规律
第一节 论治特点
一、以调畅气机为要
二、调理脏腑功能
三、注重情志疗法
第二节 用药规律
一、明清以前验案用药规律
二、明清时期验案用药规律
三、现代医家临床用药规律
第三节 治疗禁忌与防护
一、治疗禁忌
二、防护原则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执中允和”思想的内涵及在情志病证中的应用
第一节 “执中允和”思想及中医学内涵
一、“执中允和”思想及源流
二、中医学“执中允和”的生命观
第二节 调和脾胃论治情志病证的理论依据
一、脾胃与情志生理
二、脾胃与情志病理
三、调和脾胃治疗情志病证的机理
第三节 调理脾胃法在情志病证治疗中的应用
一、古代医籍的临证应用
二、现代医家的临证应用
三、主编及团队的临证应用及研究
【参考文献】
下篇 情志病临证验案 四、《中药安全与合理用药导论[十三五]》
专家指导委员会
编审专家组
前 言
编写说明
第一章
中药安全与合理应用概述
第一节 中药安全相关概念与原则
一、概念
(一)药品安全性与药品安全突发事件
(二)药物毒性与药害
(三)不良反应的相关概念
(四)药物警戒的概念
二、基本原则
第二节 中药合理应用的概念与基本原则
一、概念
(一)合理用药的概念
(二)合理用药的途径
二、基本原则
第三节 中药安全与合理应用的认知
一、中医学传统安全与合理用药思想
(一)毒性认识与分级
(二)用药禁忌
(三)剂量与疗程控制
(四)减毒与中毒解救
二、中药药物警戒的内涵与特色
三、中药药物警戒的工作内容
四、中药药物警戒与中药不良反应监测
第二章
中医药临床应用概述
第一节 中医治疗基本原则
一、标本先后
二、扶正祛邪
三、调整阴阳
四、正治反治
五、三因制宜
第二节 中药的常用治法
一、中药应用八法
二、八法与合理用药
第三节 中药安全与合理应用的理论依据
一、基础理论
(一)相关概念
(二)中药药性理论与合理用药
二、应用理论
(一)相关概念
(二)中药应用理论与合理用药
第四节 中药治疗的基本过程
一、四诊合参
二、辨证论治
(一)辨证论治的概念
(二)辨证论治与合理用药
三、选药组方
四、处方
第三章
中药安全性影响因素
第一节 药物因素
一、品种
二、品质
三、炮制
四、成分
五、制剂
六、包装
七、说明书
第二节 机体因素
一、年龄
二、性别
三、体质
四、病证状态
第三节 临床用药因素
一、医护因素
(一)医师
(二)护士
二、药师因素
三、患者因素
第四节 中药安全隐患实例分析
第四章
中药安全性评价
第一节 中药临床前安全性研究与评价
一、概述
二、评价内容
三、评价方法
第二节 中药上市前临床安全性评价
一、概述
二、评价内容
三、评价方法
第三节 中药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
一、概述
二、评价内容
三、评价方法
(一)Ⅳ期临床研究方法
(二)中药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的方法
第五章
中药不良反应与警戒
第一节 中药不良反应的基本类型
一、A 型中药不良反应
二、B 型中药不良反应
三、C 型中药不良反应
四、D 型中药不良反应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