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8-14 07:29:50

耳鸣嗡嗡作响,多半是耳道堵了,3味药一通一补一消,耳根瞬间清净了!

很多人都有过耳鸣的经历,发作起来嗡嗡作响,就好像有千万只知了在耳边同时鸣叫,吵得人心烦意乱,寝食难安。
如果偶尔出现一次,并且持续几分钟就消失,这种耳鸣可以不必在意;如果经常性的耳鸣,不但影响心情,容易让人烦躁、焦虑,甚至还会影响工作和学习,这时候就需要治疗了。
西医认为耳鸣是因为内耳周围的神经或血管出现了异常,治疗上多是扩张血管或营养神经,这样的治疗多半是无效的,为什么呢?耳鸣跟鼻炎的道理类似,病根不在耳朵上。
在中医看来,耳鸣算不上病,顶多算是一个症状,耳鸣的原因有很多,大致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肝肾不足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什么意思呢?肾在身体的内部,我们用肉眼是看不到的,但是可以通过耳的功能来获得肾的一些信息,耳需要肾精的滋养,如果肾精充足,精气上达耳窍则听觉灵敏、耳听八方,如果肾精亏虚、肾阴不足,就会出现耳鸣、耳聋的情况。
第二、肝火上冲
人一生气,肝火就往上冲,因为火曰炎上嘛,肝火冲到上面就会出现头晕、眼花、耳鸣等等,就好像我们烧水的时候,水沸腾起来,热气往上冒,水壶就会鸣响一样。当然肝郁化火也是导致耳鸣的一个方面。
第三、痰浊蒙蔽
脾胃就像一个轮子,脾气上升,胃气下降,这个轮子就能运转起来,脾胃才能正常工作,如果脾胃运的气机出现了异常,该升的不升,该降的不降,脾胃这个轮子就会混乱。
脾胃的工作是什么呢?运化水谷。把吃的食物转化成气血输送到全身,如果脾胃这个轮子没有办法运转,生成的就不是气血了,而是水湿,水湿在身体里时间久了,越来越浓稠,就会变成痰湿或痰浊。
痰湿停留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就会出现不同的症状:在肺里就会胸闷、憋气,在皮肤就会出油,毛孔粗大,在四肢就会手脚沉重活动不利,在喉咙就成了咽炎,在皮下就成了一个一个的脂肪瘤,在头面部就可能蒙蔽头面七窍出现耳鸣。
人的头面七窍需要清阳之气的濡养,如果清阳升上不来,浊阴就降不下去,停聚在上焦,蒙蔽头面七窍,进而出现耳鸣的情况。关于痰浊引起耳鸣,有一个方子值得给小伙们推荐,这个方子最早见于《山西中医》杂志,后来在一些健康报里也出现过,方子也很简单,只有三味药。
**** Hidden Message *****
我们知道导致耳鸣的罪魁祸首是痰浊,所以要化痰,中医早就讲过“脾为生痰之源”,所以要想清除痰湿,强壮脾胃才是根本之道,如何强壮脾胃呢?当然要补脾胃之气。
在众多中药里面,补气的中药有很多,比如黄芪、党参、山药,都是补气的佼佼者,要说对脾胃最友好的,还得是白术,白术固守中土,最善于补脾胃,很多补气名方,比如归脾丸、参苓白术丸、苓桂术甘汤、补中益气丸、升阳益胃汤、枳术丸里面都有白术。
而且白术的药性是往上走的,可以助脾气上升,把脾胃的清阳之气带到头面上去。
白术药性偏温,这股温热的力量可以把湿气蒸发掉;而且白术仔细闻起来有一股淡淡的香味,香味的药材都可以祛湿,中医叫芳香化湿,由此可见,白术不但能补脾气,还是祛湿的一把好手。

白术

很多人认为泽泻也是祛湿的,严格的说泽泻应该叫利水才对,泽泻入膀胱经,可以通利小便,它的药性是往下走的,它能把身上的水湿赶着往下跑,最后汇聚到膀胱,再排出体外。

如果白术和泽泻治本,那石菖蒲则是标本兼治,因为石菖蒲可以醒脑开窍,就好比把关闭的门户打开,让屋里污浊的空气跑出去,让外面新鲜的清气流通进来;

同时菖蒲也属于芳香类药材,前面小郎中就说过,芳香的药材可以健脾,可以化湿,为什么芳香的药材可以祛湿呢?因为芳香的药材性子急躁,善于走串,像一阵风一样窜来窜去,正好顺道把湿气带走了,道理很简单,就好像刚洗完的衣服晾在外面,被风一吹,很快也就干了。

这个小方子方小力专,用药精简得当,不拖泥带水,其中白术固守中土,既能益气补脾,又能除湿;泽泻在下焦,引水下行,使水气不上逆;菖蒲力在上焦,醒脑开窍,同时助白术、泽泻祛湿。

这个方子用于耳鸣兼有脾虚湿重,表现为容易疲劳,无精打采,食欲不佳,头发爱出油,皮肤油腻且毛孔粗大,头昏昏沉沉,大便粘腻容易粘马桶,而且舌头一伸出来,舌体胖大,舌苔白腻。

有的人可能要问了,那前面两种耳鸣用什么药呢?

肝肾阴虚用耳聋左慈丸、六味地黄丸、左归丸。

肝火旺可以用龙胆泻肝丸、左金丸。

肝气郁结的逍遥丸、越鞠丸、小柴胡冲剂都可以选择。


老陈 发表于 2024-8-19 14:29:12

不错的方子,学习一下,感谢楼主的分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耳鸣嗡嗡作响,多半是耳道堵了,3味药一通一补一消,耳根瞬间清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