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6-16 12:05:53

伤寒论·学习笔记(二四)

辨厥阴病脈证并治条文341-356
341.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根据厥和热的多少,辨阳复病愈与阳复太过的变证。
人体的机能活动赖于阳气的温煦和推动,但不能说阳气越多越好,太过可耗伤正气,消灼津液。发热﹥厥冷,为阳复阴退,其病当愈。若发热持续不退,则阳复太过,可由虚寒证转化为实热证,若邪热损伤阴络,则可能发生便脓血的变证。
342.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厥多热少,其病為进。

343.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陰盛陽绝的危候。
伤寒六七日,正气当复,邪气当罢,脈浮身热为欲解,若反脈微而厥,则阴胜阳也。烦躁者,阳虚而争也。温灸之,厥不还,则阳气已绝,不能复正而死。(可灸气海、关元等)
344.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阴极阳脱的危候。
下利厥逆,是阴盛阳衰的表现;发热,为阴盛格阳于外;躁不得卧,是阳气脱越的表現。阴阳即将离决,故主死。可通脈四逆加人参汤,灸气海、关元。

345.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阴竭阳绝的危候。

本条与上条症状相似,惟无“躁不得卧”,但疾病本质同样為阴阳离决,所以主死。此条之发热为虚阳浮越于外之热。
346.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病情突变,阳气外亡的危候。

此处发热而利,汗出不止,是孤阳为盛阴所逼,自内而出之于外。
347.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血虚致厥,禁用下法。
無结胸证,腹濡,脈虚肢厥,此因阴血亏虚,不能荣养四肢,故不可下,下之则阴血更伤。

348.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此为虚阳外浮,阴寒内盛所致厥利,厥逆与下利并见,阳气随时有欲脱之危,故难治。

349.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阴盛阳衰厥逆而脈促者,可用灸法。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無形邪热致厥的证治。
本条脈滑而厥,滑为阳脈,里热可知,乃热厥,然无里实,故不可下,可清之,白虎汤主之。
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血虚寒凝致厥的证治。脈细欲绝者,阴血内弱,此为血虚寒凝所致之厥,故宜以当归四逆汤。

352.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血虚寒滞挟有寒饮的治法。

内有宿寒,故加吴萸生姜辛温祛寒,再加清酒助药以行。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阳虚阴盛寒厥的证治。大汗出,热当去,今不去,亡阳故也。阳气外亡,阴寒内生,寒主收引,故腹内拘急不舒,四肢為诸阳之末,阳衰不能实气于四肢,阴脱不能濡养筋骨,故四肢作痛……此阴盛亡阳,故与四逆汤,急救回阳。
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误治伤阳而致厥冷的治法。


355.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痰食致厥的证治。

356.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茯苓甘草汤主之。


水停中焦致厥的证治。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伤寒论·学习笔记(二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