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伤寒论·学习笔记(二三)—华夏中医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admin 发表于 2024-5-31 08:00:36

伤寒论·学习笔记(二三)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条文326-340

厥阴病是伤寒六经病证的发展过程中,阴阳混淆,寒热错杂的阶段。两阴交尽,谓之厥。在六经中厥阴为三阴的最后一经,为阴之尽头,寓有阴尽阳生之义。
厥阴病的形成:一为厥阴本经自病;二为少阳病里虚,传入厥阴;三为太阴少阴病,寒极生热。病入厥阴,肝失条达,易致阴阳失调。故病多见寒热错杂证,但亦可见热证,也可见寒证。治疗可“寒者温之,热者清之”。或寒温并用。上热下寒,治宜清上温下,以乌梅丸为代表方。厥阴寒证,以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为代表。厥阴热证,可用凉肝清热解毒之法,白头翁汤为代表。临床治疗宜“观其脈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上热下寒证的主要临床表现及治疗禁忌。

此条为阴阳错杂之证。消渴者,膈有热也,厥阴邪气上逆,故上撞心。疼热者,热甚也,心中疼热,阳热在上也。饥而不欲食,阴寒在胃也。强与食之,亦不能纳,必与蚘俱出,故食即吐。此证上热下寒,若误下之,上热未必即去,而下寒必甚,故利不止。
327.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以脉象判断厥阴中风的预后。

328.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少阳旺于寅卯,从丑至卯,阴尽阳生也,厥阴解于此时,中见少阳之化也。厥阴中见少阳之化,病可望愈。

329.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厥阴病阳复将愈口渴的调护之法。少少与之。

330.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虚寒诸厥,禁用下法。

331.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辨厥热下利的关系。

332.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辨厥热胜复和疑似除中证及厥阴阳复太过的变证。
本条论述厥热胜复,若能食,应排除疑似除中证。厥多热少则利,厥热相等则利止。厥利者,当不能食,若反能食,可见于阳气来复之时,也可见于除中证。以是否发热来判断。不发热,胃气尚在,必愈。若出现发热又热退,可能是除中之候,暴热出者,胃气暴脱于外,须臾即散,是残阳欲脱之危候。
阳复太过,热大于厥,邪热内盛,损及血络,气血壅滞,血败肉腐则可能发为痈脓。

333.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论述除中证的成因特征及预后。
334.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为痹。

辨阳复病愈及陽复太过的变证。
先厥后热,是阴退阳进。阴阳相平,则愈。阳复太过,转归有二:热邪上攻向外,症见汗出咽痛。热邪向内下攻,可致便脓血。

335.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论述热厥的证候特点和治法与禁忌。忌汗。
336.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厥热相等,其病为愈。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厥证的病理机制与证候特点。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脏厥与蛔厥的鉴别及蛔厥证的治疗。

脏厥为躁,蛔厥为烦。脏厥躁无暂安时,蛔厥静而复时烦。脏厥不吐蛔,蛔厥吐蛔。脏厥为真阳衰弱,阳虚不能温煦四肢而厥,蛔厥因蛔虫扰动,气机逆乱,阴阳不相顺接而厥。339.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热厥轻证的两种转归和特点。

340.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寒厥之冷结关元致厥。关元:任脈之上,脐下三寸。本证为下焦元阳不足,阴寒结于脐下所致。可灸,或四逆白通之类温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伤寒论·学习笔记(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