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5-23 15:16:53

伤寒论·学习笔记(十六)

辨阳明病脈证并治条文   233-250
233.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蜜煎方
食蜜(七合)
上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著,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硬。以纳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疑非仲景意,已试甚良。又,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阳明病津亏便秘的治疗方法。津液内竭,肠胃干燥,大便因硬,此非结热,故不可攻,宜以润药外治而导引之。

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阳明病兼太阳表虚宜桂枝汤。(里不严重,可先表后里,里急則先治其里。)

235.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阳明病兼太阳表实宜麻黄汤。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茵陈蒿汤方
此为阳明湿热发黄证治。

237.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阳明蓄血的成因、证候和治法。

238.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以燥屎之有無,辨阳明病已下之能否再下。有燥屎可下,初头硬,后必溏,此无燥屎,不可下。

239.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此为阳明燥屎内结之证。(脐周痛)
240.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根据脈象的虚實来决断或汗或下的治疗原则。发热如疟而热在日晡,实为潮热之表现,属阳明。脈实,燥实已成,宜承气汤。脈浮虚,表邪未尽,里实未甚,宜先解未尽之外邪,桂枝汤主之。
241.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本条论述下后燥屎复结的证治。宜大承气汤。
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此为便秘间歇、時常低热的燥屎证治。大承气汤主之。

243.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此为阳明胃寒呕吐的辨证与治疗。
190条“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胃热则消谷,胃寒则不能受纳。食谷欲呕,属阳明,即属阳明中寒,浊阴上逆,治疗当温中和胃,降逆止呕,方用吴茱萸汤。若服汤不除而增剧,此当属上焦有热。
244.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本条论述太阳中风误下后的变证及其证治。

太阳病見寸缓关浮尺弱,即阳浮而阴弱之意,结合发热汗出恶寒的表現,属太阳中风证。又见心下痞,可知为误下致痞而表证未解,治当先表后里。若未经误下出现发热汗出不恶寒口渴,当为太阳已转属阳明。治疗当随证治之。“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此为脾约当以麻仁丸主之。口渴当辨“胃燥”与“蓄水”,胃燥少少与之水,蓄水宜五苓散化气行水。
245.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此为汗多津伤而致大便硬的机理。

246.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本条承上条而来,以脈来推测疾病的病理,脈浮而芤,为阴血不足,阳气浮盛之象。浮芤相搏则为阴亏而阳热亢盛。

247.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此条为脾约证的病理机转和治疗方剂。(胃强脾弱)

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此为表邪化热传里,转为阳明腑证的证治。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此为伤寒吐后,形成阳明燥实腹满的证治。调胃承气汤主之。

250.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太阳病误治津伤致热结成实的证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伤寒论·学习笔记(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