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5-23 15:15:43

伤寒论·学习笔记(十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条文 221-232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此为阳明经证及误治后的各种变证及治疗。

182条“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可見此为阳明经证。然脈見浮紧,症見咽燥口苦,似是太阳脉和少阳证。然脈虽浮紧而無恶寒发热之太阳表证,症见咽燥口苦而無往来寒热,故当辨为阳明经病初受邪之症。可用白虎,今医者不明,误汗下温针,致邪热乘虚内扰胸膈,胸中郁闷不舒,舌苔白中微黄,可用栀子豉汤。
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为阳明热盛津伤的证治。宜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阳明津伤水热互结的证治。
邪热灼伤津液,津液受伤,不能上承于口,故見渴欲饮水,水热结于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教見小便不利。本证因津伤水气不利时致,故以猪苓汤清热育阴利水。
224.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本条论述猪苓汤的使用禁忌。猪苓汤虽有阿胶滋阴,究以利水诸药为主。汗多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为宜。
225.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表热(当为虚热)里寒,宜四逆汤主之。脈迟,下利清谷,为辨证要点。

226.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此为胃中虚寒的辨证。胃中虚冷,饮水后,水寒相搏,胃气上逆致哕。当温之,理中加丁香吴萸,温而降之可也。

227.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本条辨阳明气分热盛迫血致衄。

热在经脈,故脈浮发热;热循经脈而上,故口鼻干燥;胃热則消谷善饥,能食,胃热盛。胃热盛于经而不得外发,波及血分,可致气血两燔,伤及阳络,则衄血。
228.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阳明病下之过早,热留胸膈的栀子豉汤证。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阳明里实未甚,少阳主证尚在,当从少阳施治。(大便溏)
23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阳明与少阳合病宜从少阳治,宜小柴胡汤。上焦得通则呕止,津液得下则胃气和,大便行也,身濈然汗出而解。

231.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三阳合病的证治。

阳明中风:阳明感受风邪。脈浮弦大,少阳多弦,太阳多浮,阳明多大。故知此证为阳明兼少阳太阳证。三阳病见,既不能外散表,又不能攻其里,以邪热壅滞经脈为重,故刺之。刺之后小瘥,外不解,内已解,宜小柴胡主之。
232.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麻黄汤。


下一篇伤寒论·学习笔记(十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伤寒论·学习笔记(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