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学习笔记(十)
辨太阳病脈证并治(下)条文128-138128.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结胸:证候名,是有形之邪凝结于胸膈,以胸脘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藏结:证候名,其证与结胸相似,但病变性质不同,是脏气虚衰,阴寒凝结的一种病证。
此条阐述结胸证的主要脈证:寸脈浮,关脈沉。
129.何为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
藏结的脈证及预后。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舌上白苔滑者,胸中亦寒,故难治。
130.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藏结无阳证,指出藏结没有阳热的症状;不往来寒热,虽有胁下硬满的少阳类证,但不属于少阳证;其人不烦躁反静,阴盛则静;若见舌上苔滑者,为阳气虚衰,寒湿凝聚,故治疗不可攻下。
13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上四味,捣筛二味,纳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此条为结胸和痞的成因,以及大陷胸丸的适应证。
发热恶寒,发于阳,而反下之,则表中阳邪入里,结于胸中为结胸;无热恶寒,发于阴,而反下之,表中之阴入里,结于心下为痞。
132.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本条提示:结胸证,脈浮大者,禁用下法。脈浮大有力,病尚在表,热结未实,故不可下。若脈浮大无力,邪盛正衰,临床見此脈,多为正气虚极,阳浮于外,亦不可下。
133.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此条提示:结胸证兼见烦躁者,预后多不良。
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本条提示:表邪未解而误下之,使邪热内陷,有三种不同的转归。一为结胸,一为热郁胸膈,一为发黄。并提出结胸病的正治之法。大陷胸汤主之。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纳芒硝,煮一两沸,纳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本条提示未经误下而自然形成的结胸证,亦大陷胸汤主之。
136.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本条为大柴胡汤证与大陷胸汤证的鉴别。
137.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一云,日晡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此条为大陷胸汤证治之一。大结胸证兼阳明内实必用大陷胸汤,不可用大承气。
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本条为小陷胸汤的证治。
从心下至少腹石硬而痛,不可近者,大结胸也。正在心下,未及腹胁,按之痛未至石硬,小结胸也。大结胸者,水结在胸腹,故其脈沉紧。小结胸者,痰结于心下,故其脈微滑。水结宜下,故用甘遂、葶、杏、硝、黄等。痰结宜消,故用瓜蒌、半夏。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瓜蒌,取三升,去滓,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