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5-18 21:21:14

伤寒论第4条

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一、学思1、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2、伤寒一日,太阳受之,颇欲吐,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3、本条虽论太阳伤寒的传与不传,其他亦可参照理解。4、伤寒第一天,病人是太阳病(也有伤寒第一天不是太阳病),脉(和症状)在一定时间没有变化,这个病仍为太阳病,谓之“不传”。5、伤寒第一天,病人是太阳病(也有伤寒第一天不是太阳病),症状和脉在一定时间变为“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这个病就不是太阳病了,谓之“传”,病的性质就变了,传变为阳明病或少阳病了,谓之“传”或传变(传变和传是一个意思)。6、伤寒论中共有5个“传”字,一个“变”字,没有“传变”一说,后世口语化为“传变”,与伤寒论中的“传”的本意是一样的。传变主要是六经病(或方证)的传变,单一症状的变化(消失或新增)如果没有改变疾病的性质不叫传变。7、“若躁烦,脉数急者”,“若”,或者。8、静,不动,静止,不变。9、“不传”没变化。传,变了。10、第4条、第5条都是一个理论解释,讲六经病的传与不传的。二、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已核)伤寒病,一开始的时候全发生太阳病,所以说“太阳受之”。不过这种话是有语病的,什么语病?还是说开始得病时太阳经受邪,有这个(经络的)味道,我们现在不要这么看了。(学思:仲师所说没有太阳经的意思,没看出来有这个意思,看出来的是太阳病,不要看到“传”字就认为是“传经”,即使是说“传经”,这个“经”也是指六经,六类病)不光是伤寒病,就是感冒也是如此,一开始都是太阳病,尤其第一天。如果脉平静,平静是怎么样儿呢?就是不特别大,不特别快,这都说明病轻,一般轻病是这个样子,这样子则病是不会传的。什么叫作“传”呢?仲景的书讲表里相传,开始病在外,它往里头传,传入半表半里,(再)传入里。当大夫应知道病轻病重,虽然开始在太阳病,一看脉象比较平静,那么这个病不要紧,吃点发汗药就会好了。吃点感冒冲剂、桑菊饮片,甚至喝点姜汤也能好的。假设说“颇欲吐,若躁烦”,“颇欲吐”就是内传少阳的情况,少阳病尤其是柴胡证,心烦喜呕。“颇欲吐”这个“颇”字很有意思,不是说这个人得了感冒,稍稍有点恶心,就要传了的意思,“颇”就是“很”的意思,心里闹得慌,要吐。“若躁烦”,这个“躁烦”,阳明病,热在里头,人就发烦躁,烦躁得厉害。搁个“躁”字,不安,躁者乱也,人一点儿也不安静,起来又躺下,而且发烦。“烦”是个热象,发烦热,这有内传阳明的证候。而脉又是“数急”,“数”就是快,“急”更快,就是快得厉害。这说明这个病与上面的病相差太多了,这个病必传,来势挺凶。所以,我们遇到这种病,大夫必须在一开始就应该知道它的轻重,传与不传(学思:大夫一开始就应该知道这个病是轻是重、是传还是不传)。这个要“传”,即便你就是治得对,治得正确,依法来治的,(病)也不(一定)马上就好的。当然,对这个病要重视了。这个病也正在急剧变化之中的,临床上千万要注意。假如有“脉数急”什么的,说明这个病是往前进展的,它没停止。这你得要注意了,尤其是留到病房里的(学思:临床的大夫),你要勤看一看,这肯定是要传的。(学思:脉数急肯定是要传的)三、李冠杰讲康平本伤寒论伤寒一日、大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4)从字面上我们先作个直译:得伤寒病第一天,为太阳经络发病,如果脉静者,即是疾病不再传其他经络;如果很想吐,又躁烦,而且脉数急者,为病欲传其他经络。(学思:有点问题)这是大致的意思。但,这里边的问题大家一听马上就能听出来。原文是“太阳受之”,我们把它翻译成“太阳经络发病”,人家没有说经络,这不是强加于人吗?但是把这个条文前后看一下,再加上其他的条文,就会发现它实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佐证,就是在《金匮要略》里边第一篇,就是第一卷,胡老就一直认为它是王叔和搞的。它跟经方不单单是语气、文风不一样,而且理论观点也不一样。那里边有这么几句话,它说人得病不外乎这么三种情况,叫什么“不越三条”。第一个得病的情况:“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这个地方就说得很明显了,经络受邪。实际上我们从《康平本》上明显地看出王叔和在拿到《伤寒论》这本书的时候,他发现这本书太好了,他持一种非常崇敬的心情去整理它。但是他看了以后发现,这么好的书,为什么在理论上不到位呢?这是我自己的体悟,感觉王叔和大概是这么一种心态。王叔和本身的医学体系就是以《内经》的理论为基础的,所以他在这儿就加了这么一条。凡是了解《内经》理论的,都会知道《内经》里面,有对疾病发展传变规律的内容,王叔和加的这一条是站在《内经》的理论的角度,来解释经方理论。实际上别看就这简单的一条,文字不多,但是从理论上来说,相差很远。《内经》代表当时医学主流的理论,按《内经》理论,得了伤寒以后,第一天得病是太阳症状,第二天要传到阳明,第三天要传到少阳,一直传下去,最后传到厥阴。七天以后再传回到太阳。先不管它对与否,现在要弄清楚的,就是经方理论不是这样子的。后边条文都有,像疾病什么时候会有可能由太阳病发展为少阳病,日期上也不一样,而且经方理论在这方面都不是个准日子,都是用一个大概的日期来说明病变的趋势。现在我们来看本条里边这些合理的方面和不合理的方面。“太阳受之”,本有所指。就是指的太阳经络得了病了。刚才我把《金匮要略》里边王叔和写的一部分内容拿到这来,他说是“经络受邪入脏腑”,《金匮要略》里边有这样的内容。实际上跟这个地方是一脉相承的。从这点上,和经方理论是不一致的。再来分析下面的内容。比如“脉若静者”,简单地把它等同于一个平脉,人得了病了,脉象里边没有明确的反映,说明这个病势不是很严重。它完全有可能像我们前面说过的,这一类的太阳病有可能喝上一碗热面,甚至洗个热水澡什么的,出了一点汗,也许就好了。或者待上几天以后,人体没有其他的变化,是可以自愈的。这种情况一般就认为不会引起其他的疾病,就是“为不传”。这个“传”呢,我们现在经常把它说成是疾病的传变。疾病的传变,因为当时的知识层面,它还认识不到,也没法认识到现在的这种疾病传变的真正意义。我们今天参照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就不要认为这是表证一路往里传,传到半表半里再传到里,不是。这实际上是人体初患病,得表证,如果人体的抵抗力不断地衰减,不单单没有实现抗病于外的目的,而且连自己以前的阵线也开始丢失,它一再地往里边萎缩,进一步地引起内脏器官的某些疾病。哪个内脏最薄弱,就首先在哪儿患病。比如可能是肺炎,也可能是肝炎、胆囊炎。现代医学证明,这样的疾病不是感冒的致病因子长驱直入直接引起的,它有自己特定的一个范围,有它自己特定的致病因素、致病因子。所以这个“传”,应该算是疾病进一步地发展了,没有向好的方向发展,而是进一步加重了,发展为其他的疾病了。这就是我们临床当中非常有意义的。如果碰到一个病人,摸脉比较平静的话,最起码他当时没有太大的问题。而且这个人当时,自己感觉也是比较好的时候。去年,有一个临近县的小孩,父母带他过来看病。前一天感冒了,发高烧,吃了点退烧药晚上出了点汗,今天早晨精神也好了,体温也不高了,觉得病还没有好,还有点咳嗽。给把完脉,我说这个药给你用水泡上带着,路上就让他喝,孩子很快就要发烧。结果他回去以后给我打电话说,上车后不一会孩子慢慢又烧起来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跟这一条说得非常相似,他的“脉急数”(学思:孩子的脉数急,说明病已经“传”了,不再是太阳病了)。“颇欲吐,若烦燥,脉数急者,为传也”。实际上这在临床当中,就非常有用处。尽管他得的不是什么重病,但是脉跳得很急。还有“颇欲吐”,就是很想吐的意思,这儿隐含着有可能发展为少阳病的一种趋势。王叔和在整理上已经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了,说透了,他还是要用《内经》的理论来解释《伤寒》。(学思:猜的东西,不建议总说)“颇欲吐”有可能发展为少阳病;“若躁烦”是有里热的倾向了。“颇欲吐、若躁烦”,在经方的其他条文里头这种说法不多。但是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有了少阳病和阳明病的那种苗头,再加上“脉数急”,脉跳得很快,就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其他的疾病。我们现在要这么认识的话,这个条文从“脉若静”往后这一部分,它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前边这个“太阳受之”,无论怎么解释,“受之”本身它得有主体者,它指的就是太阳经络,这与经方理论是不通的。四、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太阳主表,一日则太阳受邪,至二日当传阳明,若脉气微而不传阳明,胃经受邪,则喜吐;寒邪传里者,则变热,如颇欲吐,若烦燥,脉急数者,为太阳寒邪变热,传于阳明也。五、清·吴谦《医宗金鉴》伤寒一日,太阳受之,当脉浮紧,或汗或未汗,若脉静如常,此人病脉不病,为不传也。初病或呕未止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此外邪不解,内热已成,病势欲传也。宜以大青龙汤发表解热,以杀其势;或表里有热证者,则当以双解汤两解之也。沈明宗曰:此凭脉辨证,知邪传与不传也。脉浮而紧,为太阳正脉,乃静是不传他经矣。若颇欲吐,或躁烦而脉数急,则邪机向里已着,势必传经为病也。六、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太阳主表,故寒邪伤人,即太阳先受。太阳脉浮,若见太阳之浮,不兼伤寒之紧,即所谓静也。脉静证亦静,无呕逆烦躁可知。今又有发热恶寒,头项强痛,不须七日衰,一日自止者,正此不传之谓也。若受寒之日,颇有吐意,呕逆之机见矣。若见烦躁,阳气重可知矣。脉急数,阴阳俱紧之互文。传者,即《内经》“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之“传”,乃太阳之气,生热而传于表。即发于阳者传七日之谓,非太阳与阳明、少阳经络相传之谓也。欲字、若字,是审其将然,脉之数急,是诊其已然,此因脉定证之法也。七、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以下介绍传经和不传经的辨证。邪气客表以后不是静止的,它要变化。正邪斗争的结果,有的邪气就不传,有的邪气就传。如何知道是传经还是不传经?这是临床上很重要的一个诊断,可以帮助医生掌握主动权,更能积极主动地想办法来进行治疗。“伤寒一日”,伤寒是包括中风、伤寒表病而言的;“一日”就是开始阶段,外来的风寒之邪初犯体表。这时候哪一经首当其冲?“太阳受之”。太阳受邪以后,它是就在太阳一经,还是往阳明、少阳,或往其他经发展呢?这是必须要知道的问题。“脉若静者,为不传”,“脉数急者,为传也”,“脉若静”和“脉数急”是对照的词句。脉若静者就是脉不数急。这是判断传与不传的第一个方法——平脉辨证。“颇欲吐,若燥烦”,如果颇颇地欲吐,或者出现了烦躁(《注解伤寒论》作燥),就是传的征兆。欲和若字是审其将然,与“脉数急者,为传也”的口气是不一样的,就是它将来要有这些证候出现。燥烦是阳热的反映。在表的风寒之邪入里化热了,就会出现烦躁。根据六经分证来看,燥烦往往反映阳明经有热。“颇欲吐”,就是喜吐、多吐的意思,往往见于少阳证。总之,燥烦也好,“颇欲吐”也好,不论将来发现哪一个,邪气都已离开了太阳,不是到少阳就是到阳明,往里传了。“脉数急者,为传也”,“脉数急”是已然之脉,就是已经出现了“脉数急”。浮脉变成了数急之脉,说明风寒之邪化热,已经向里传变了,所以说“为传也”。从这一条来看,传经的表现主要是脉象的交化,以及随之而来的症状。“脉若静者,为不传”,这也是一种可能,往往是好事情。一种可能是太阳病虽然没往里传,但是依然存在;另一种可能是邪气已经衰微,往里传没有力量了,可以作解,有痊愈之机。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作者/刘渡舟;《胡希恕讲伤寒论》,讲述/胡希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伤寒论第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