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ontme 发表于 2024-2-21 21:01:08

这三条,可能是最早的仲景的“原文”

这三条,我猜测,可能是最早的仲景的“原文”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

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什么意思?荣气和了,卫气呢?其后条文再行补充说明“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提示“荣”其实就是脉管中的血液,而“卫”是脉管外的其他体液。
所以,后面解释“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即荣液并无损失,这是脉管外的卫液“不谐”,即卫液这块溢出而损,所以条文特别说明“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此时如感寒邪,需要“复发其汗”,可以“宜”桂枝汤。这是因为桂枝能温阳,用桂枝这个药热抵消肌表“卫”里的寒。白芍,枣子这些能补卫的这部分体液。卫寒得以解决,同时卫液补充上来后,则“荣卫和则愈”。

其后54和95条,是分别说明本条53条提及的二个症状。
第54条,“病人藏无他病”,有二个意思,一是里无旧病;二是寒邪未入里。但出现“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提示肌表开合不正常,原因是“卫气不和”,即卫表功能出现异常。
此时仅是肌表阴阳失衡,桂枝可以温阳,白芍等可以补体液,所以“宜”桂枝汤调和阴阳。如临床出汗多,当加大补体液的药。同时,当减少生姜发汗,以减少体液的继续损失。

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条文解释为“荣弱卫强”。“荣弱”,即脉管内的阴血不足;“卫强”是指卫在肌表抵抗寒邪。
这是桂枝汤条文证,所以“欲救邪风者”,这个风,即桂枝汤证有发热。因为有发热,所以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减少或不用桂枝这个热药,同时,也当减少生姜发汗造成体液的继续损失,同时应加大白芍扶持卫液,用以清热和补阴液。所以仍是“宜”桂枝汤。

阴阳失衡即为病。桂枝汤寒热药并用,可用于调整阴阳,但总的来说,桂枝汤全方仍偏热性。关于桂枝的理解。如初感表寒,其作用是以热药抵消外寒;如是病有阳虚,其作用是温阳。所以这是桂枝的一药二用的方面。
同时,后世理解“麻黄用来解表,桂枝用来解肌”,这个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伤寒论解表方剂中,凡是肌表已开,稍有汗出,需要再解表的,一般情况都以桂枝汤为主,作用为抵消侵入人体的表证阶段的寒邪。


这三条,不仅是讲了桂枝汤的道理,更是讲了阴阳转变的机理。


桂枝汤贯彻了中医治病的大道理,明白其中组方,就是打开了中药治病的大门。


同时,我猜测,可能是最早的仲景的“原文”,那时他是有荣卫流行的说法的。现在看到的伤寒论,其实是“原文”的古代注解版。我相信,熟读伤寒论的人,会有这个感觉。

南宫红嫣 发表于 2024-2-21 21:02:01

有些古代的概念,比如人迎脉,趺阳脉,今人不多用。荣卫之说,本来也是这样。到后世温病学再提及,并补充了气血二论,这不过是理论托古的作法,叫做“得诀归来好读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三条,可能是最早的仲景的“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