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期股骨骨折1例
孕妇,36周+,外院超声发现胎儿左侧股骨疑似骨折,为求进一步诊断来我院就诊,无遗传性疾病家族史。胎儿右侧股骨长约64mm(位于第27百分位数),左侧股骨近心段三分之一处连续性中断,断端错位,似可见少量骨痂形成,长约64mm(图1、视频1)。图1右侧股骨未见明显异常,左侧股骨连续性中断,断端错位,似可见少量骨痂形成
视频1 左侧股骨连续性中断,断端错位,似可见少量骨痂形成
超声诊断
胎儿左侧股骨上段骨折声像图。
随访结果
产后患儿下肢肌张力高,左腿活动较右腿少,双下肢不等长。产后患儿X片:左侧股骨中上段骨质形态规整,骨痂形成,对位对线良好,右侧股骨骨质规整,皮质连续,片内关节对合关系可(图2)。
图2 左侧股骨中上段骨质形态规整,骨痂形成,对位对线良好,右侧股骨未见明显异常
SNV检测结果:该样本在成骨不全症II型、成骨不全症IV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常染色体隐性Ehlers-Danlos综合征心脏瓣膜型、成骨不全症III型、arthrochalasia型Ehlers-Danlos综合征2型、联合成骨不全和Ehlers-Danlos综合征2 型相关基因COL1A2存在一处杂合变异。家系验证结果显示来自于其母。根据ACMG指南,该变异可评级为疑似致病变异。
CNV检测结果:该样本在外显子水平未发现明确和疾病相关的拷贝数变异。
基因报告解读:COL1A2基因报道为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AR/AD),理论上纯合,复合杂合变异及单杂合变异都有可能致病,与变异位点类型相关.
成骨不全
成骨不全是一种遗传性全身性结缔组织疾病,病变除骨骼外,内耳、巩膜、韧带、皮肤也常被累及,又称脆骨病或脆骨-蓝巩膜-耳聋综合征,在临床上现在已非常少见,60%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5% ~20%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本病与性别无关,男女发病相当。有4个临床诊断标准:1、骨质疏松和骨的脆性增加;2、蓝巩膜;3、牙齿发育不全;4、早熟性耳硬化。有其中两项即可确诊。
Sillence分型及超声表现
I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非致死性成骨不全,可能仅表现为轻度的短肢,胎儿期较少骨折。
II型为常染色体显性(新突变)或隐性遗传,为致死性骨发育不全,表现为严重的短肢畸形,骨化差,长骨不规则弯曲变形及多发骨折,胸腔狭窄,较早发病,肋骨骨折,蓝巩膜 ,17周尚未发现异常可排除此型。
III型为常染色体显性(新突变)或隐性遗传,为非致死性成骨不全。中到重度短肢畸形,下肢受累多,长骨增粗、弯曲变形,可有多发性骨折。
IV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非致死性成骨不全,中度短肢畸形,晚孕加重,偶有骨折。
其中最严重的为II型,多发性骨折,长骨测值小于第3百分位数,大多数患儿出生后不久就死于肺功能衰竭。其次是III型,I型和IV型是较轻的类型,在胎儿期可无异常或仅有轻微异常表现。
鉴别诊断
先天性低磷酸酯酶症是另一种类型的骨骼发育异常(skeletal dysplasia SD),与成骨不全相似的是,二者均表现为骨骼矿化减少、长骨弯曲、骨骼矿化差导致骨折等。先天性低磷酸酯酶症是由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降低或消失所致,该病由基因突变引起,多为错义突变,基因的错义突变导致残余的酶活力差异较大,从而使低磷酸酯酶症的表型存在明显的异质性。
软骨发育不全是一种全身对称性软骨发育障碍,以严重短肢畸形、窄胸、头大为特征。重症软骨发育不全声像图特点:胎儿四肢长骨极度短小,因骨化差而回声强度减弱,骨后方声影不明显;肋骨细小,胸腔狭窄;腹部膨隆,可伴有腹水;椎骨骨化极差,呈低回声;头颅增大;可伴有羊水过多、全身水肿等其他畸形。软骨发育不全一般无骨折。
总结
胎儿期超声检查过程中一定要仔细扫查长骨,若发现异常,还需要进一步对基因进行检测,筛查致病原因。研究表明骨骼发育异常(SD)胎儿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肢体正常胎儿,胎儿染色体异常合并SD的发生率约为 2‰。不是所有的骨骼发育异常都有非常明显的超声表现,有的可能仅有一侧长骨的骨折或轻度弯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