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乳房发现肿物
简要病史:女,29岁,无意中发现右乳肿物半月余
无明显压痛,无乳头溢血溢液
B超:右乳实性肿物,4b级
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
乳腺钼勒
T1WI
Sag T2W1 fs
STIR
DWI AND ADC
T1 fs C+1
T1 fs C+4
T1 fs C+6
Sag T1 fs C+delay
TIC curve
影像征象小结
>右乳外象限后带近赤道平面分叶状肿块,矢状位增强肿块周围见长毛刺征
>DWI明显扩散受限,ADC值约0.814-0.883×10-3mm2/s
>动态增强明显不均匀持续强化,TIC曲线呈流入型
>乳腺数字化X线摄影呈稍高密度肿块,形态不规则,但未见微钙化,亦未见明显透明线样晕影
手术中所见
病例结果
右侧乳腺腺病,伴导管上皮普通型增生,可见小叶增生及大汗腺化生免疫标记:CK5/5(部分+);CK8/18(部分+);ER(3+,约40%);Ki-67(散在+)
乳腺腺病分期及影像
>早期:小叶增生型:小叶内导管或腺泡增生、数目增多,间质增生轻
MRI:弥漫性、区域性或局灶性的非肿块样强化>中期:纤维腺病型
>晚期:硬化性腺病型
MRI:中晚期多表现为肿块样,强化方式多变,可无强化、显著强化、延迟强化、快速强化等,与乳腺癌较难鉴别,易误诊。
与乳腺癌鉴别诊断
>强化方式:
>乳腺癌多表现为“快进快出”强化方式、部分呈
“向心性
强化”,或者肿块内部出现强化的分隔
>乳腺腺病强化方式以均匀强化为主,病灶常表现“渐进性持续强化”
>本例表现为明显渐均匀持续强化。
>TIC曲线:
>乳腺癌:曲线类型以流出型为王,王要田乳脲的o2d生血管在肿瘤血管网中形成动静脉褛,迫队刈比TH1大4廓清
>乳腺腺病:呈持续强化,以平台型或晚期流出型为主
>本例TIC曲线呈轻度流入型
>DWI:
>单纯型腺病的ADC多高于最佳诊断界值1.20×10-3mm2/s,混合型腺病的ADC与诊断界值接近,乳腺癌ADC值明显低于诊断界值
>本例ADC值明显减低,与术后病理所示的镜下大量纤维组织增生有关。ADC值低是术前将MR BI-RADS定为5类的主要原因之一。
>伴随征象:
>乳腺癌发生浸润时,肿瘤细胞阻塞淋巴管、侵犯乳腺皮肤或深层胸肌筋膜内韧带、或沿淋巴管、腺管或纤维组织浸润到皮肤内并生长或者侵犯乳腺内大导管,皮肤可出现“橘皮征”“酒窝征”、乳头继发性回缩凹陷等征象
>本例向邻近结构浸润性生长,邻近血管增粗,存在良恶性征象交叉
鉴别诊断:Case 1导管原位癌
乳腺导管原位癌
>概述:DCIS又称导管内癌,是指乳腺导管上皮细胞的恶性增生,局限于导管的基底膜内,未侵犯间质。
>临床:常无临床症状及体征,85%由乳腺X线摄影检出>病理:分3级:①低级别②中级别③高级别
>X线:检出DCIS的主要方法,特征性表现为细线状、分支状、细小多形性钙化沿导管走行呈线样、段样、簇状分布
>MRI:为段样和导管样分布的簇环状、筛孔样强化。
鉴别诊断:Case 2浸润性导管癌
浸润性导管癌
>概述:最常见的乳腺癌病理类型
>临床:触及肿块为最常见特征,欠光整,可与胸壁或皮肤粘连,可伴乳头溢血
>病理:分I、II、IⅢI级
>X线:肿块(最常见)、肿块伴钙化(其次)、单纯钙化、结构扭曲均可出现。
>MRI:肿块样强化,边缘多不规则,TIC曲线呈廓清型或平台型。
鉴别诊断:Case 3浸润性小叶癌
浸润性小叶癌
>定义:通常与小叶原位癌伴发的浸润性肿瘤,由纤维间质中散在分布的独立细胞和呈单线状分布的细胞组成
>临床:少见;20-59%双侧、42-70%多中心发生;王要表现为口触及的肿块,可出现乳头凹陷或皮肤回缩,但无乳头溢液或皮肤水肿
、破溃等
>病理:经典型(最常见)、腺泡型、实性型、小管状型、多形性及混合型
>X线:不对称致密、结构扭曲、肿块及钙化;约20%(-)
> MRI:目前评估ILC最佳手段;边缘毛刺状的不规则肿块,多灶、多中心性、双侧性分布。
小结
乳腺腺病(adenosis of breast)为乳腺常见良性病变,中晚期的腺病患者的乳腺癌风险增高
>典型的乳腺腺病MRI表现为富血供强化结节或肿块,一般没有包膜,也无扩散受限;其与纤维腺瘤不同的是后者具有包膜。当纤维型和硬化型腺病MRI呈肿块样表现或在腺病的基础上伴发原位癌时影像学鉴别诊断困难,建议将MRBI-RADS评为4类,提供临床干预。
>需精准把握细节征象,做到影像、临床、病理三结合,提高诊断准确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