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23641286 发表于 2024-1-4 22:32:07

    《易》为群经之首,倡“《易》是医学之源”者古亦有之。近年来在中医学术界兴起之探源热,是旨在把中医学放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下来观察其理论体系的起源,来寻求其科学理论基础的一种尝试,所以,更具有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

    中医学之科学性根源究竟来自何处?有学者认为医经代表作《素问》书名,来自《周易·乾凿度》:“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一语,其义或由此。《易》始于太极,而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 ,而后雷风水火山泽之象定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素问·阴阳离合论》:“天为阳,地为阴”。《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其义理与《易》相似。

    《易·辞传》云:“河出图、“洛出书”,河图位置:一六北,三八东,二七南,四九西,五十中。奇为阳,偶为阴,一二三四五为生数,六七八九十为成数,生数为阳,成数为阴,阳生阴成,阴阳互根。其五行数一六水,三八木,二七火,四九金,中间五十为土,流行相生,对待相克。《洛书》与《河图》互为表里,逆克而顺生,《河图》、《洛书》互为经纬。《素问·金匮真言论》“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东方春色入通于肝 ……其类草木,……其数八,……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类火……其数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类土……其数五……西方白色入通肺……其类金……其数九……一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类水……其数说六。”乃知《素问》中象、数,出自《河图》。

    张志远氏认为太极图乃根据《易·系辞》所绘,始见于北宋为陈抟遗留,由周濂溪公之于众,是研究《周易》开放系统阴阳统一的直观简表,可称原始生命起源图,在此圆圈之内,蕴藏着自然界生生化化为《素问·六微旨大论·八正神明论·上古天真论·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述诊疗规律,奠定了基石。

    有学者认为《易》为儒家之经典,故应称“医源于儒”或源于阴阳家。盖五行说始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卤碱,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曰甘。”《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脏生成论·宣明五气论》中五行说,均由此义引伸。《五常政大论》有“金曰从革”之《洪范》原文。

    《史记》载阴阳家战国时齐人邹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倡“五德终始说”劝诫诸候行仁义节俭,当时颇受诸候尊礼。桓宽、王充并以邹衍所言迂怪虚妄,所谓“匹夫而营惑诸候者也。”说他玩弄骗术迷惑诸候。

    吴童氏认为司马迁把邹衍列入孟子荀卿列传,故也是儒者。其“五德终始说”是人类首次企图用一种理论解释历史变革,由于其本身的不科学性和局限性,结果是失败了。汉儒董仲舒建立起来的阴阳五行学说,用相克解释变革,相生解释禅让,并把儒家的五常与五行相配属,用五行生克解释社会现象,混淆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界限。《内经》、《难经》等医书承袭了汉儒阴阳五行之理,导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的确立。以后凡具科学性质的医理,不是排除在外,就是改造得面目全非,而被它融合。

    王育学氏认为医缘起于巫。古代的巫与先秦、道家、秦汉方士、东汉之后的道教历史上有一脉相承的密切关系,所以,中华民族医药学理论与道家理论“道与气”同出一辙,是‘主干’线;儒家的阴阳五行学说是“次支”。陶宏景整理加工《本草经集注》,启玄子王冰整理次注《素问》,这中医药最古老的书籍,原出自两位道士、“准道士”之手,是历史的玩笑 但却是事实的历史。

    如上所述, “医源于易”或源于其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儒家、阴阳家、道家等之自然哲学、伦理学、宗教、巫术与属 自然科学之现代医学难以接轨,故中医现代化步履维艰。

    姜春华氏在《道家与医家》一文中说道家指老子之道。黄帝之名,《尚书》、《周易》均未提及。黄老之学,盛行于西汉、秦汉之际,黄帝之道家与术士相合,《黄帝内经》中有些篇章是那时的产物,多道家方士之言。方士借黄帝之名,西汉时与儒合而成纬说,东汉时与宗教相凑合,方术与迷信大为发展。并说张仲景不属道家,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但以某药名之。并说晋·葛洪 、梁·陶宏景、唐·王冰和孙思邈皆道家。金·刘河间创心为君火,肾为相火系道家。张洁古立命门说亦道家。明·张景岳引黄庭命门说,赵养葵以两肾间各有一窍主真火 、真水,其命门来源仍属道家。

    田树仁氏从两汉今文、古文经学五脏配五行的变化考证,谓今、古文尚书皆是“心属土”说。汉成帝平和三年诏令刘向校定国家藏书作《叙录》,向卒,子刘欲集成《别录》并删其要为《七略》,刘向、刘歆皆“心属土”说。杨雄在新莽时校书也主张“心属土”说。《灵枢》、《素问》除个别篇章有一条“心属火”主线贯穿始终,这种现象只能出现在东汉建武二年后。东汉光武帝中元元年“宣布图谶于天下’,“心属火”是首先由谶纬提出的。医学中,“心属火”,只能是汉为火德,小道服从圣道的产物。

    李伯聪氏考证,扁鹊学派先于黄帝学派,隋、唐之后“岐黄”取代扁鹊成了医宗,扁鹊反成了“岐黄”传人。并提出当代的中医史研究是到了推翻千余年来的“伪造史”,恢复历史本来面目的时候了。并说第一,中医学派争鸣始于战国时期,而不是“医之门户分手金元”第二,中医史的发展历程不是“一元一脉正统传承”的过程,而是“多元争鸣并进”的过程;第三,深入研究各学派相互关系是一个头等重要的课题,中医史上既有由多元而趋统一的进程,又有由一系而分化的进程。学派演替中常可“后来居上”。

    故并非是《黄帝内经》、《伤寒论》一个学派一脉正统传承的关系,而是先有科学内核的经方,后建立了阴阳五行说等各种理论。

    对此 ,陈小野氏认为中医理论有实证类型与非实证类型,阴阳 、五行、脏腑、气血津液、病因与发病、病机、药物性味归经、药理等在现代已被认为是非实证的。有如下具体特征:

        1.理论形成的非客观性。理论可以不考虑客观实际及逻辑要求而产生,如为理论形式的完美而削足适履,使一年四季变为五季,使脏腑中添了三焦,使肾为两脏变成左肾和右命门 因官方政治原因使“心属土”改“心属火”脏腑五行学说的异类比附等;……

        2.理论阐述的非操作性。没有客观可验性特征及逻辑上无意义的理论可存在。如气的概念从无实体特征描述;……

        3.理论证明的不受检验性。如脏象学说已被明显证明与解剖不符却不被修改或废除;…… 

    等等。并谓实证化是中医现代化的本质性要求。

    笔者认为在中医理论中经方代表作张仲景《伤寒论》为实证类型,其具体特征:

        1.《伤寒论》病、证在临床实验、实验研究中可由动物实验与药证反馈中作出操作性解释,如少阴病、少阴寒化证为心血管衰竭综合征,用真武汤显效等。

       2.《伤寒论》条文简练,层次分明,信息传递精确,理论抽象有首尾一贯性,不存在具体概念上的岐义性,可用逻辑算法结构,编制微机系统,实寓有科学内涵。

    综上所述,医经中科学部分只能来自经方故“医源于医”亦即源于自身,其玄学部分,自当别论。

Cjxin 发表于 2024-1-4 22:32:54

    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今析本《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伤寒论》治伤寒、温病、瘟疫;《金匮》治杂病。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后世医家,莫其伦拟,故欲辨证侯实质,应从伤寒始。

文献学辨析

    明·赵开美《仲景全书》在辨脉法、平脉法……后自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均有……病脉证并治标题,《金匮》杂病亦如是。

    故“病”赅括脉、证,“治”属治法、方剂。如条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证”指“头项强痛而恶寒。”再依脉证差异:“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此伤寒、中风、温病、风温等证均系太阳病外证,治法根据传与不传、合病、并病、中见杂病等错综变化选方。常用方即有桂枝汤、麻黄汤、大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大小柴胡汤等及其类方。

    条文中病与证同义,如:“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此处阳明,少阳、少阴皆称为证,而不称病。又方证亦是证侯。如“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太阳病,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桂枝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则愈。”

  此桂枝证与太阳中风误下引入太阴,引起下利,喘而汗出等症状;柴胡证为三阳表证,误下仍可用小柴胡汤,如热并阳明,则用大柴胡汤下之。由此观之,论中诸方,皆有证候涵义。

  又如“太阳病,外证未解”,或“表证仍在”,均指中风、伤寒之桂枝、麻黄诸证。若“伤寒五六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无表里证,表指太阳、少阳;里指太阴、少阴,故“实”为阳明腑实证,宜急下之。

  又“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实指阳明证。可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在《伤寒论》中均有所依附而归结于六病。

  原论所载心中、心下、胃中、腹中均指解剖部位。辨脏腑仅太阴篇有“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辨霍乱理中丸证中有“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对脾肾的病机解释。然则辨证论治词意出自何书?考其本源,乃由原论:“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坏病指変证,若吐证是指烦渴,水入口吐,名曰水逆证的五苓散证;或发汗吐下虚烦的栀子豉汤证;若下仍不解,病反重笃,是大结胸证或寒实结胸证;若正在心下按之则痛,是小结胸证,分别用大馅胸汤、丸与白散或小陷胸汤。但满不痛者,为痞证,宜半夏泻心汤等。

  综上可见,凡论中病、证、方证均系不同层次证侯,即含义不同的症状群所组成的树状关系结构,其层次关系可归纳为伤寒六病、病中之证、证中指方证,如伤寒、太阳病、结胸证、大馅胸汤证。与之并列者,有痞证、脏结、蓄水、蓄血、火邪、奔豚等证,亦各具相应方证。

  在树状结构中伤寒为根,但六病并非并列,主干为太阳,阳明为主干之延续,少阳、太阳、少阴、厥阴均为太阳病不同阶段分枝,分枝间又互为交叉,有合病、并病、传经、直中、中见杂病等证侯。

  伤寒传经,菌毒并存,实则阳明,虚则少阴,是指传经主要渠道而言。因微生物因子独立与个体抵抗力差异,发病与病程亦不同,其所显现之多种证侯俱列入条文中。随证治之,每能困苏废起,盖因《伤寒论》证侯实质属基本病理生理辩护啊,若从临床实验、实验研究方面加以探索和证实,必将加速中西医学间的融合过程。

  临床治验举隅

  笔者仅举早年治验小儿肺炎医案(摘要)数例,以相探讨。

  【万素莲】女,3岁,1961年1月22日入院。小儿6日前受凉感冒,咳喘,用抗生素后喘轻,仍有时头痛发热,吐蛔虫。查体:精神状态好,体温37.8°C,面红,舌苔黄,脉浮数,心跳有力,口渴身热,大便干燥,诊为肺炎轻型,蛔虫症。投小承气汤一剂:大黄10g,厚朴7.5g,枳实7.5g。服后热退,便稀,但心下胀满,拒食,按条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乃辨为痞证,半夏泻心汤证,投半夏、人参、黄芩、黄连、甘草各7.5g,干姜5g,大枣4枚。2剂后治愈。

  【王梅】女,20月,1960年12月18日入院,入院前20天患麻疹肺炎,发烧,腹泻黄色水样便,每天约10次,因咳喘加重,腹泻未愈,明显见瘦,口鼻有流血性分泌物,来院。患儿营养不良,皮肤苍白,弹力减退,有麻疹棕色沉着,口唇干裂,咽充血,两肺水泡音,心音弱浊,肝大3.5cm,剑突下4cm,四肢发凉,诊为支气管肺炎、胃肠型、佝偻病、营养不良。以其吐利发热,脉弱,自利不渴,属太阴。四肢凉,口鼻出血为病传少阴,为太阴少阴并病附子理中汤证。投附子人参各7.5g,白术,甘草各10g,干姜5g,一剂后血止,二剂坐起玩,3日后痊愈。

  【张桂清】女,3岁,1961年1月5日入院。1天来四肢发凉,便稀、腹痛、喘促。3提前眼球结膜充血、咳嗽、耳后、枕部见发疹,服表药见皮疹,体温下降,四肢凉来院。查体:发育营养中等,对外界无反应,颜面苍白,鼻扇,口唇发绀,舌绛红色。停诊两肺全部中小水泡音,心音亢进,腹软,肝大2.5cm,病理反射阴性,诊断:麻疹肺炎、心血管型。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烦躁不宁为疹毒内攻,瘀热在里,故舌绛红,辨为少阴病、少阴热化、四逆散证。投枳实、甘草、白芍各10g,柴胡15g,服后迅速好转,3日后治愈。

  【庄绍红】男,12天,1960年12月3日入院。生后健康,发热3天,咳喘,不吃奶,呻吟,鼻出沫,皮肤、口唇发绀,肺有水泡音,心音浊弱,肝大1cm,体温不升,诊为肺炎重型。入院依新生儿肺炎护理,吸氧、保温、给强心剂、呼吸兴奋剂、抗生素等。至晚全身冰凉,脉微细,指端发绀加重,突然呼吸不整,心律不齐,立即加大吸氧量作人工呼吸,反复抽后缓解。

  以其脉微细,手足厥逆,诊为少阴病、少阴寒化、真武汤证。除西医支持疗法外,用茯苓、白术、白芍各7.5g,干姜3.5g,附子2.5g,水煎成45ml,分3次隔时灌肠。入夜见好,哭声有力,不发绀,小汗出,四肢温,改口服真武汤,4日后治愈。

实验研究报告

  在对《伤寒论》六经实质、病证结合的实验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已有许多报导,今亦略举部分成果,以供参照。

  1.太阳病、痞证、半夏泻心汤证:温武兵氏用半夏泻心汤煎液饲禁食小白鼠,并设正常组照,按组别静注新斯的明0.02mg/kg或肾上腺素0.005mg/kg,10分钟后口饲印度墨水0.2ml,间隔20分钟初四动物,检查胃肠蠕动功能。发现半夏泻心汤能明显抑制新斯的明所致的肠蠕动亢进;能使受肾上腺素后明显抑制的肠蠕动增强并恢复正常。实验表明:半夏泻心汤煎液对小鼠肠蠕动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2.太阴少阴并病、附子理中汤证:梅国强氏用水浸猫造模法研究《伤寒论》太阴阳虚证和少阴阳虚证两证的疾病动物模型。连续水浸猫8天,每日浸水3-5消失,猫身大部浸水中,隔日喂食令饥饿,制成太阴阳虚证模型;再浸水4天,日浸水2-3小时制成少阴阳虚证模型。

  太阴组用归附理中汤水煎药液注射鲜鱼体内令自然吞食,治疗7天;少阴治疗组增悲量。两组均治愈,体温、肛温、小肠吸收和运动功能等多项观测指标均恢复;对照组动物全部死亡。

  3.少阴病、少阴热化、四逆散证:龚传美氏用戊巴比妥(30mg/kg)给10只猫进行静脉麻醉,用多导生理记录及其测定各项心功能指标后,观察静脉注射四逆散之前与之后的各项指标变化。结果表明:四逆散对麻醉猫又显著升压作用,它对心肌泵功能的影响,主要通过增加心室舒张时心肌纤维收缩成分延长的最大速度计增加后负荷来实现的,与去甲肾上腺素有类似作用。并认为四逆散证的病理基础多为微循环功能障碍及心功能不全,多见于休克早期,属少阴热化证。

  4.少阴病、少阴寒化、真武汤证:熊曼琪氏建立了病证结合,充血性心力衰竭少阴病阳虚水停证动物模型,使之既符合少阴病诊断标准,又符合阳虚水停辨证要点,避免了阳性结果与证分离现象,提高了指标的特异性。

  通过给新西兰兔先灌服寒凉药,再结扎冠状动脉逐渐缩窄升主动脉口径的方法,使出现少阴病畏寒、四肢厥冷、水肿的阳虚水停证。运用加味真武汤对该动物模型治疗,具有增加红细胞SOD活性,提高血浆GSH-PX水平,降低血清LPO水平的作用,证明该方药能增强机体对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从而起到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

榆树湾故事 发表于 2024-1-4 22:33:05

  《伤寒论》成书距今已1700余年,近贤叶橘泉氏谓:“中国医籍之最有价值而为近世科学界所推崇者,惟张仲景之伤寒论。”信哉斯言!近年来若干中外医家在临床实验、实验医学研究方面的报到,足证《伤寒论》经方确寓有科学的内涵。

  清·柯琴尝谓:“胸中有万卷书,笔底无半点尘者始可著书;胸中无半点尘,目中无半点尘者,才许作古书注疏。”便是强调读仲景书要“始终理会,先后合参”,不可掺入别派医家论点,使概念混淆产生歧义,才能真正领悟仲景心法,洞察《伤寒论》之精髓处。

  笔者早年从师应用《伤寒论》法治疗急性热性病,投之得当,效如桴鼓;投之不当,变证蜂起。其后在临床实验中验证六经传经理论与现代医学病理生理学若干基本病理过程的因果转化关系相符。近年来与计算机作者共同探索研制中医软件时,乃日益明确《伤寒论》之科学性,在于其结构中寓有数理逻辑基础。

  如论中:“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经“脉浮”概括中风之“脉浮缓”和伤寒之“脉浮紧”。此太阳病与伤寒、中风,便是数据关系中的层次关系结构。太阳病为根元素,伤寒、中风等皆是从属元素。

  又如:“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是中风有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诸症状;伤寒则有或未发热者,且有必恶寒、体痛、呕逆、脉紧等各种症状的不同组合,以示与之相异之处。

  观其方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无汗,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着,麻黄汤主之。”以症状组合与汤证链接,构成根据简化基构造的逻辑诊断树。根据医学知识细释汤证:两证据见头痛、发热、恶风,其差别主在桂枝汤证“汗出”;麻黄汤证“无汗而喘”,且有身疼、腰痛、骨节疼痛等次级症状。方剂组成中桂枝汤中无麻黄,麻黄汤中有桂枝,乃知中风之重者是伤寒,伤寒之轻者为中风。故不必在风寒上细分,须当在有汗、无汗上着眼,明示证之差别,不在病因,而在病机——机体反应性。

  从现代医学观之,确是如此。伤寒是微生物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毒素激活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分泌大量去甲肾上腺素(NE)作用于血管平滑肌α受体引起体表微循环收缩,出现竖毛反应与机体遇寒时生理反应相似。又NE可抑制乙酰胆碱(Ach)分泌,因二者在神经元内递质共存。人体小汗腺的支配神经属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为胆碱能纤维,Ach对小汗腺有促进分泌作用。当Ach受抑制,汗腺分泌管鼻塞,故是“不汗出而恶寒”的伤寒症;若侵入人体病毒毒素量小,激活NE亦少,Ach可使皮肤、粘膜血管扩张,促使汗腺分泌增强,便是“汗出、恶风”的中风证。

  见微知著,纵观《伤寒论》中若干条文均是构建在科学内容的数理逻辑基础之上,真乃“首尾相顾,鳞甲森然!”故可藉助专家系统,使用知识库、数据库及规定选用知识的策略与方式的控制推理程序,在临床辨证中模拟出伤寒专家的推理过程。

  《伤寒论》系列软件医理设计的特点,首先在于获取知识即辨认特定疾病的传经结构。由于不同病原微生物毒素性质、致病力、入侵门户、特异性定位和受损害脏器之不同,出现不同的机体反应,可从微观辨证入手,归纳临床实验资料,确定其传经范围。制定症状、病名、汤证、中西药物和实验室检查等有关数据,作为静态数据的物理结构,存储于数据库中。

  以“冬伤于寒”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含伤感、支气管炎、肺炎等)为例,病程初起多为太阳病中风、伤寒之桂枝汤证、麻杏石甘汤证。病之轻者,仅止少阳,为柴胡桂枝汤证、小柴胡汤证、承气汤证。若体弱抗病能力低下则直中少阴,或为阳邪下陷、少阴热化之四逆散证;或为手足厥冷,少阴寒化之四逆汤证。若腹痛、下利、邪入太阴,则为理中丸证,桂枝人参汤证等证。经实验研究,太阳、少阳病阶段体液内环境尚无大变化。阳明经证为集体抗损害反应高热持续期;阳明腑实证为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太阴病属脱水、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少阴热化为温休克、心衰代偿期;少阴寒化为冷休克、心血管衰竭综合征。厥阴气分属中枢神经中毒性反应;厥阴血分属DIC等。故在病、证判定中可介入现代医学之实验室指标,对汤证进行量化、数据化,并采用中西药结构,西药入经,随经施治,如强心类药物】抗休克药用少阴病等。

  在动态程度中算法结构使用非数值逻辑运行:

1.  逻辑相加,即逻辑“或”。

  其运算法则是在命题中几个以上数据元素(自定义的)为真,则结果为真。如:

(1)桂枝汤证:①头痛②发热③汗出④恶风⑤脉缓,若≥4,则结果为真。

(2)麻黄汤证:①头痛②发热③身疼④腰痛⑤骨节疼痛⑥恶风或恶寒⑦无汗而喘,若≥5项,则结果为真。

2.  逻辑相乘,即逻辑“与”

(1)桂枝汤证:①头痛∧②发热∧③汗出∧④恶风∧⑤脉缓∧⑥发汗,遂漏不止。若出现遂漏亡阳,欲传少阴,则为桂枝加附子汤证,原桂枝汤证命题为假。

(2)麻黄汤证:①头痛②发热③身疼④腰痛⑤骨节疼痛⑥恶风或恶寒⑦无汗而喘⑧脉微细或脉沉。若出现脉沉发热,太少两感则为麻黄附子汤证,原麻黄汤证命题为假。

3.  逻辑否定,即逻辑“非”。

  其运算法则是凡是出现某一特殊单项数据元素,取原逻辑值的负值,则命题被否定。即出现一项《伤寒论》六经分证中阳明腑实证、三阴证数据元素时,则逸出太阳病桂枝汤证、麻黄汤证等证范围。如:

⑴面色苍白⑵面色青紫⑶目直视⑷口唇青⑸舌质绛红⑹舌苔黄厚⑺微喘直视⑻息高⑼面垢⑽多眠睡⑾倦卧⑿四肢拘急⒀抽搐⒁循衣摸床⒂舌卷囊缩⒃谵语⒄郑声⒅汗出如珠⒆汗出而厥⒇烦躁(21)下利清谷(22)脉微细(23)脉细欲绝(24)脉不出(25)手足寒(26)手足厥冷(27)……

  以上凡有一项数据元素出现,则原命题为假。

  除使用逻辑运行外还采取加权求和,阈值运算和正向推理与回溯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力求体现《伤寒论》汤证诊断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使之广泛推广应用成为可能。

光明乳业 发表于 2024-1-4 22:34:04

   在医学科学领域运用数学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学是不断公理化的客观真理,可在间接意义上逻辑地服从于人类对客观原则的探索活动。中医学经方代表作张仲景《伤寒论》,条纹简练,层次分明,方证对应,逻辑严密,包含有实证类型的科学内容,蕴含着与数学理论的客观同一性。探讨如何建立《伤寒论》数学模型及其算法,对促进传统中医向现代化中医转型有非常重要意义。笔者与50年代末曾随沈阳名伤寒家陈会心老师使用《伤寒论》经方中西医结合救治多种急性热性病(麻疹、肺炎等)重危病人,每能挽危为安。80年代初复用伤寒方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亦获显效。后在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科研立项参与研制《伤寒论》系统化软件,其中急性白化病软件获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流行性出血热与腹泻软件俱获二等奖,急性呼吸道感染软件获三等奖,并多次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交流演示,破获赞许。仅将建构数学模型核心的逻辑算法,略作陈述,敬祈先进同道指正。

  一、《伤寒论》逻辑算法特性。

      数学模型的进一步的精细体现为算法,有了算法,才能进行程序设计。D•E•克努特(knuth)曾将算法定义为:一个算法,就是一个有求规则的集合,其中的规则规定了一个解决特定类型问题的运算序列。此外,还具有以下五个重要特性。

1.有穷性:即一个算法必须在执行有穷步之后结束。

2.确定性:即算法的每一步骤,必须是确切定义的。

3.输入:要求一个算法有0个或多个的输出。这些输入取自于特定的对象集合,和执行算法最初给出的量。

4.输出:要求一个算法有一个和多个的输出。所谓输出就是同输入有某个特定关系的量。

5.能行性:指这些算法原则上能够精确的进行,人们运作又穷次计算就可完成。

       《伤寒论》的科学内容完全具备了算法所需求的特性。

1.伤寒辩证除条文中“死”、“不治”未处方者外,凡有证则必有方,临证严格要求辨病辨证予知生死。三阳无死症,即使阳明腑实重证,未传少阴厥阴并病,尚可攻下,即如阳明少阴三急下症,用大承气汤尚能夺命,投方必须中证,否则即为判断失误,其传经颇具有穷性和可知性。

2.《伤寒论》病、证、症概念均有确切定义。如“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根据所列症状及其不同组合,来判定伤寒、中风,各元素概念甚为确切。并无别派医家所用的模糊概念如心火、表阳虚等。更无肝胆湿热、肝风内动等,伴有“肝”概念之歧义性内容。

3、4.对输入、输出,数据库储蓄的元素(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等),均取自于特定的对象集合,且赋有算法最初的量值,输入和输出皆有特定关系的量,如舌卷囊缩、手足厥冷指示将发生厥阴病等。

5. 如上所属古代伤寒家临床辨证尚可心算悟出,演进至现代应用多指标临床试验,则更能达到精确水平。

二、《伤寒论》逻辑算法结构。

    经过对特定病种一定数量病例临床试,进行归纳分析资料后确定若干病、证、症基本元素和相关实验室指标,赋予自定义的量值,以知识库结构方式作静态数据的物理结构存蓄与数据库中。

  在动态程序中应用布尔(Boole)代数,采取二进制代码逻辑运算,逻辑变量取1和0两个值过程正确和错误的简单命题。再用逻辑“与”、“或”、“非”将简单命题连在一起构成复杂命题,进行以下三种最基本最常用的逻辑运算,进行各种逻辑判断和推理。

1、逻辑相加、即逻辑“或”。

其运算法则是在命题中几个以上数据元素(自定义的)为真,则结果为真。如:

(1)  桂枝汤证:①头痛√②发热√③汗出√④恶风√⑤脉缓,若≥4项,则结果为真。

(2)  麻黄汤证:①头痛√②发热√③身痛√④腰痛√⑤骨节疼痛√⑥恶风或恶寒√⑦无汗而喘,若≥5项则结果为真。

2、逻辑相乘,即逻辑“与”。

其运算法则是在命题中若出现一项数据为假,则结果为假。如:

(1)桂枝汤证:①头痛∧②发热∧③汗出∧④恶风∧⑤脉缓∧⑥发汗,遂漏不止。若出现遂漏亡阳,欲传少阴,额为桂枝加附子汤证,原桂枝汤证命题为假。

(2)麻黄汤证:①头痛√②发热√③身疼√④腰痛√⑤骨节疼痛√⑥恶风或恶寒√⑦无汗而喘脉微细或脉沉。若出现脉沉发热,太少两感则为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原麻黄汤证命题为假。

3、逻辑否定,即逻辑“非”。

其运算法则则是凡出现某一种特殊单项数据元素,取原逻辑量的负值,则命题被否定。

即出现一项《伤寒论》六经分证中阳明腑实证、三阴证数据元素时,则逸出太阳病桂枝汤证、麻黄汤证等症范围。

    如:①面色苍白②面色青紫③目直视④口唇青⑤舌质绛红⑥舌苔黄厚⑦微直视⑧息高⑨面垢⑩多眠睡11蜷卧12四肢拘急13抽搐14循衣摸床15舌卷囊缩16谵语17郑声18汗出如珠19汗出而厥20烦躁21下利清谷22脉微细23脉细欲绝24脉不出25手足寒26手足厥冷27

      以上凡有一项数据元素出现,则原命题为假。

      除使用逻辑算法外采用加权求和,或值运算和正向推理与回溯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力求体现《伤寒论》汤证诊断的正确性、可靠性,使之推广应用成为可能。

  三、《伤寒论》逻辑算法应用。

     《伤寒论》系列软件医理设计,首先应获取知识即辨认特定疾病的传经结构。由于不同病原微生物毒素性质、致病力、入侵门户、特异性定位和受损害脏器之不同,传经结构亦不同。以“冬伤于寒”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含上感、支气管炎、肺炎等)为例,病程初起多为太阳病中风、伤寒之桂枝汤证、麻黄汤证;兼及咳喘则为大、校青龙汤证、麻杏甘石汤证。病之轻者,仅止少阳,为财胡桂枝汤证、小柴胡汤证。病之重者,热结阳明,则为白虎汤证、大柴胡汤证、承气汤证。若体弱抗病能力低下则直中少阴,或为阳邪下陷、少阴热化之四逆散证;或为手足厥冷、少阴寒化之四逆汤证。若腹痛下利、邪入太阴,则为理中丸证、桂枝人参汤证等证。入在输入中医症候菜单中以望症屏幕为例,面色分面色红润、面色潮红、面色苍白、面色青;舌质分淡红、红、绛、绛紫;喘分微喘、暴喘、微喘直视、息高等。依不同层次量赋值,以之于伤寒六经传经同步。将输入不同症候组合,依逻辑算法运算,即可判汤证。异病同症必有相同的物质基础,亦即《伤寒论》六经病症。经实验研究,太阳、少阳病阶段体液内环境尚无大变化。阳明经证为机体抗损害反映高热持续期;阳明腑实证为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太阴病属脱水、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少阴热化为温休克、心衰代偿期;少阴寒化微冷休克、心血管衰竭综合症。厥阴气分属中枢神经中毒性反应;厥阴血分属DIC等。故在病、证判定中可介入现代医学之实验室指标,对汤证进行量化、数据化,在治疗中采取中西医结合,西药入经,随经施治,如强心类药物,抗休克药用于少阴病等。

  依据以上逻辑算法,进行不同层次间的正向和逆向推理。

(1)  第一级推理判断:判断到病(如太阳病、少阴病……)

(2)  第二级推理判断:判断到证(如太阳病、结胸证;少阴病、少阴寒化证)。

(3)  第三级推理判断:判断到方证(如太阳病、结胸证、大陷胸汤证;少阴病、少阴寒化、四逆汤证)。

  再根据不同年龄组的药量赋值,便可打出中西医治疗处方,至此方完成《伤寒论》软件诊疗功能。

etrypp 发表于 2024-1-4 22:34:17

  中医学属自然科学,其科学内核为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分析本为《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近年来国内外对《伤寒论》现代研究的进展,已可窥见其科学底蕴。笔者参加1996年10月广州全国伤寒论、金匮要略教学研讨会时对此深有体会。熊曼琪氏提出:“伤寒论回归临床,医教研同步发展”,是将《伤寒论》的实证性、可操作性已推进到与现代医学接轨的议程。笔者认为对《伤寒论》中一些基本概念的阐释,应尊重仲景原意依原论剖析,扬弃来自后世医家的哲学思辨,代之以科学论证,将有益于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科学化进程。

  西晋永嘉之乱,原书散佚。太医令王叔和搜集撰次加“伤寒例”于编首,以经解经,载四时、二十四气及时行疫气为病,引入经络、脏腑诸说,使遗文远旨,昧而不彰。延及后世,每有医家从之。宋.朱肱《类证活人书》:“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不识经络,如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往往病在太阳,反攻少阴,证是厥阴,乃和少阳,寒邪未除,真气受毙。”并            以缘头项腰背是足太阳膀胱之经所过处,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太阳病头项痛、身体痛、腰脊强。……足厥阴肝之经,其脉循阴器而络于舌本,故厥阴病舌卷囊缩。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以其经贯五脏六腑之腧,故病有脏腑传变之候。”意为先有经络、脏腑的生理存在,后有伤寒六病传经。考诸文献,马王堆汉墓帛书载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命名有(足)钜阳脉、(足)少阳脉、(足)阳明脉、肩脉、耳脉、齿脉、(足)太阴脉、(足)厥阴脉、(足)少阴脉、(手)钜阴脉、(手)少阴脉。仅有经脉名,无脏腑名。

  李伯聪氏谓:《内经》脏腑数目不一,自相矛盾。或“五脏六腑”;或“九脏”;或“十一脏”,《灵兰秘典论》一篇“十二脏”说写于曹魏时代后。十一脉中缺手厥阴心包经,“十一脏”也恰无心包,不象是偶然的巧合。据黄自元氏考证:十二经脉的完善与命名,是藉助于《周易》乾坤两卦基本框架完成的。赵洪钧氏认为三阴三阳与脏腑学基本无关。并说:“遍查经文,可知《伤寒论》提到的人体构造,基本上不涉及五脏六腑意义上的脏腑。其中常见名词有头、面……       少腹等。除用以判定三阴三阳外,仲景并不考虑各器官的特殊作用。”“经文中完全不见心包、胆、大小肠的字样,便知仲景实无须脏腑说推演伤寒。”

  以经络、脏腑解伤寒,在具体运用上亦有医家持不同见解。如清.柯琴《伤寒论翼》:“今伤寒书皆以膀胱为太阳,故有传足不传手之谬。”清.吴瑭《温病条辨》:“膀胱主表,殆未尽其义。肺者皮毛之合也,独不主表乎?”因义理难通,清·陈念祖《伤寒论浅注》原于《内经》天元纪大论等七大论倡脏腑经络应天标本中气说。以阴阳为标,六气为本,本标之间为中气。如足太阳经脉在外为标,足太阳腑在里为本,太阳又与少阴为表里(膀胱与肾经脉互通),故太阳膀胱以少阴肾为中气。太阳虽为寒水之经,但能发生标阳之热,因其中气是少阴。太阳病出现少阴寒证。是中气不及之故。将五运六气和十二脏腑经络联网,完善了天人合一宏观辩证的气化学说,影响至今。

  经方来自临床经验,伤寒六病传经非如“热论”所示,日传一经;亦非如“伤寒例”所书:“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之依次相传。治法亦非仅汗、下两法。况经络数由十一经脉、十二经脉至元*滑寿《十四经发挥》为十四经脉,与六病相传数目不相符。

  考《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脏腑皆指当时知识所认识的解剖学上同名器官或部位。伤寒是急性全身性病理变化过程,故称病而不称脏腑,杂病是器官限局性病理变化过程,故有时采用脏腑病名,如肺痈、肺痿、胸痹心痛等。以“经”易“病”是意欲以六经、十二经脉、十二脏腑为中医生理学,六病是六气太过、不及,六淫令经络受邪入于脏腑的缘故。殊不知经络、脏腑的实质均是来自临床经验、病理变化观察的逆测。如杂病中脏腑属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是亚急性、慢性病理变化症候群的被划分。逆测必失真,必有概念上的重叠和缺漏,如心、肝均指中枢神经系统;脾、肾均涉及营养代谢、血液、免疫、神经内分泌系统等。因概念上的相互涵盖和歧义性,导致脏腑证本质实验研究中出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弱特异性,而使中医学基础理论实验研究陷入困境。

  经络、脏腑、气化说对《伤寒论》六病传经的阐释,均来自哲学上的思辩,与原论相悖。赖欣巴哈在其《科学哲学的兴起》中说:哲学思辩恰恰是一种过渡阶段的产物。当科学解释由于当时的知识不足以获得正确概括而失败时,想象就代替了它,提出一类朴素类比法的解释来满足要求普遍性的冲动。而科学哲学则在现代科学中已找到了去解决早先只是猜测对象的问题的工具,从而使哲学从思辩发展为科学。

  中医学阴阳五行、五行六气、气化等只能使用哲学思辩的语言,无法证真和证伪;《伤寒论》回归临床,在现代医学的进展中通过专门工作,已不断地获得科学的解释,且一步步逼近真理。原论质朴无华,条文精炼,概念含义确切,层次清晰,堪称中医学科学内核。如太阳病发热分发热恶寒、无热恶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发热而渴不恶寒等;少阴病则有恶寒而蜷、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手足阙逆、手足寒等。其具体医学概念界定清楚,无歧义性,可谓微观辩证。

  伤寒六病是基本病理过程,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如炎症、发热、微循环障碍、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休克、缺氧、DIC及呼吸、循环、中枢神经、肝、肾功能衰竭等。因病原体种属、毒力、侵袭力不同和机体抗力之不同,出现症候群移动即是传经,其结果或自愈、或治疗获效、或死亡等不同转归。今以太阳病、少阴病为例作解,原论中风、伤寒皆是病名,风寒仅属诱因,真实病因是致病微生物。如革兰阴性菌内毒素入血激活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释放内生性致热原(IL-1、肿瘤坏死因子等),小量内毒素引起发热,大量可导致休克即少阴病。太阳表证无汗是因内毒素激活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使其真皮网状层血管收缩,影响汗腺分泌;若激活NA量少不影响汗腺排汗则自汗出。因立毛肌竖起,皮肤血流量减少且冷点比温点高4~10倍,故浅则恶风,深则恶寒。若严重感染大量细菌或病毒及免疫复合物可招致休克为少阴直中证。休克期心肌缺血、缺氧,细胞无氧代谢时ATP生成减少;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为内毒素激活产生大量自由基,组织细胞发生缺氧性损伤,细胞内外离子分布异常。Na+-K+泵不能充分运转导致细胞水肿,心肌细胞Ca2+运转失常,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肌兴奋-收缩偶联障碍。呼吸道感染时加重心脏负荷,导致少阴寒化心力衰竭。

  林安钟氏等从少阴病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病程等分析,认为少阴病类似于休克。亡阳证与冷休克相似,格阳证类似于温休克。少阴病死证类似于休克并发心、肺或肾功能衰竭。少阴阳明证与休克并发脑水肿、脑疝相一致,下厥上竭证与休克并发DIC也名异实同。

  梅国强氏等制作实验动物传经模型,用水浸猫时间差和喂食数量差制作成太阴阳虚传向少阴阳虚模型,同以桂附理中汤反馈疗效理想,未服药动物均死亡[7]。从而证实了原论:太阴病“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少阴病,脉沈者,急温之,宜四逆汤”的科学论述。

  《伤寒论》这一中医学的精华,面临世纪之交,当现代医学科学知识通过专门工作已足以使之获得正确概括和科学的阐释时,其结果必将是抛却中西医学的差异,走出哲学思辩的困惑,进行科学实证的选择,使中西医学间融合互补而造福于人类。

王子丶殿下 发表于 2024-1-4 22:35:16

  汉· 张仲景著《伤寒论》,1700年来一直指导着临床实践。伤寒为外感时令流行病 ,有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即今之急性传染病之总称,“非典”应涵盖其中。

  自晋以来,历代医家莫不遵为规范 ,且均有所发挥,其云伤寒方:“施之于人,其效若神” 。今临“非典”大疫,举国同心,和衷共济,正宜救死扶伤,不应束之高阁。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伤寒论》是一部临床病理生理学。其六经传经规律 ,涵盖机体的基本病理过程,即指不同器官、系统许多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病理变化 ,如炎症、 发热、微循环障碍、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水肿、缺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乃至各系统、 器官出现的一些常见的严重的病理生理变化,如心血管系统的心力衰竭,呼吸系统的呼吸衰竭 ,神经系统的中枢神经衰竭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伤寒论》 是从临证观察症状连锁的关联关系,通过方证反馈找出了机体基本病理过程的变化规律以及系统间病理生理变化的相关性,亦即六经传经过程。

  由于微生物因子种属、数量与流行期间毒力差异,作用于机体的抵抗力降低情况、易感性、 敏感性增高程度、传播途径、入侵部位、季节因素等不同,机体以不同反应形式发病。或为阳证,或为由阳入阴,或为直中,这些错综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都被概括于《伤寒论》中。

  40年来笔者与诸同道既往曾用《伤寒论》法,中西医结合抢救麻疹肺炎、小儿重症肺炎、暴发中毒型菌痢、流行性出血热等热性病,皆获得其不同传经规律。今从报道中获知 “非典” 的一些症状、体征、病程与病型演进,从中推导出其主要传经规律,拟请参与治疗 “非典” 的中西医同道与伤寒学界共同探讨,不当之处,敬希指正。

  致病性冠状病毒侵入呼吸道,引起肺实质性改变,若毒力较轻,机体抵抗力较强,或病程初起,则止于轻型。

  1.轻型

  属太阳表证或太阳少阳并病,症状多见:发热、微恶寒、头痛、咳嗽、肢节烦痛,方用:

  1.1柴胡桂枝汤,解表去邪

 桂枝15g,黄芩10g,人参 10g, 甘草10g, 白芍15g,柴胡20g,清夏10g,生姜15g,大枣6枚。用1000cc水煎成450cc去滓,每服150cc,日3服。若兼咳重,有痰,胸闷,方用:

  1.2柴陷汤(即小柴胡场、 小陷胸汤合方)涤痰除结

  柴胡20g,黄芩15g,人参15g,清夏15g,甘草15g,生姜10g,大枣6枚,黄连15g,糖栝楼25g,煎法、用量同前。若兼热重,舌苔黄厚、谵语,为热入阳明,方用:

  1.3大柴胡汤涤除热滞

  柴胡30g,黄芩15g,白芍15g,清夏 10g,生姜10g,炒枳实15g,大枣7 枚,生大黄10g,煎法用量同前。若转胃肠型,出现心下痞,下利,腹中雷鸣,干呕时,方用:

  1.4甘草泻心汤消痞满和脾胃。

  甘草20g,黄芩10g,干姜10g,人参15g,清夏10g,黄连15g,大枣7枚,煎法用量同前。若表症未解,方用:

  1.5桂技人参汤温中解表

  桂枝20g,甘草15g,白术15g,人参15g,干姜10g,煎法用量同前。

  2.重型

  病毒毒力强,里热甚炽,转属阳明、三阳合病。

证见:口燥、咽干、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方用:

  2.1白虎汤清阳明热

  知母40g,生石膏60g, 甘草15g, 粳米30g, 用1000cc水煎成去滓450cc, 每服 150cc,日3服 ,若兼外证,骨节烦痛者,方用:

  2.2白虎加桂枝汤

  上方加桂枝20g,煎法用量同前。若口燥渴不解,方用:

  2.3白虎加人参汤存津液

  上白虎汤方加人参15g,煎法、用量同前。若少阳热化,发热持续,有嗜睡,心衰前期症状用四逆散,方用:

  2.4四逆散

  枳实15g,甘草15g,柴胡25g,白芍20g, 煎法用量同前。

  3.危重型

  病毒毒力极强,由太阳、阳明传入成大结胸证。

  病见:毒气内陷,膈内剧痛,短气燥烦,心下有石硬,呼吸窘迫综合症,方用:

  3.1大陷胸汤除水结胸胁

  大黄20g,芒硝10g,甘遂末1.5g, 用水600cc先煎大黄取200cc去滓内芒硝二沸加甘遂末,温服100cc得快利,止后服。兼瘀血发狂者,方用:上方加水蛭10g。

  3.2 逐瘀血

  若少腹热结见蓄血证有肾功受损者,方用:

  3.1桃核承气汤下热散血。

  桃仁30g,大黄20g,桂枝15g,甘草10g,芒硝10g,以水700cc煮4味,煎取 300cc去滓,内芒硝,每服100cc,日3服。若病程长,或机体抵抗力弱,迅即直中少阴者,每出现四肢沉重,手足厥逆,脉微细,但欲寐等心力衰竭状,方用:

  3.4真武汤加人参温经复阳

  茯苓30g,白芍30g,白术25g,生姜15g,附15g,人参15g,用水1000cc 煮成 450cc 去滓,每服用150cc温服,日3服。

  4.恢复期

“非典”后期仍有肺燥津干,气不足者,方用:

  4.1麦门冬汤

  麦门冬30g,清夏10g,人参15g,甘草15g,粳米30g,大枣10 枚,煎法用量同前。若虚烦少气 ,余热未尽者,方用:

  4.2竹叶石膏汤

  竹叶20g,生石膏30g,麦门冬30g,人参15g,甘草15g,粳米30g,用量同前。

  如能正确运用 《伤寒论》 诸方,将能对轻型缩短病程,对重型可切断向危重病情发展,对危重型及时抢救或可力挽危亡。应用 《伤寒论》法对降低“非典”病死率,保障人民生命建康,减少国家财政开支,弘扬传统医学优势以及为世界医学之发展,必将能做出重要贡献。

未来的男人 发表于 2024-1-4 22:36:15

——答陈瑞春、刘英锋先生

  奉读《寒温沟通辨非典》一文,感慨颇深,尤以对“中医学术要统一到经典著作上来”和“中医辩治外感热病,必须遵循入伤寒而出温病、伤寒温病一体相通的学术精神,才能有所创新、不断发展”的想法 ,非常重要而中肯。否则用有限经验,采用单一的清热解毒中药组方,恐对SARS的辩证渐行渐远。愿就这一论点,略陈浅见。

  寒温之分久矣。而SARS却提供了一个沟通与统一的历史契机。如伤寒温病均不能用于热性病(含SARS)辩证论治,则中医学将丧失其精华之所在。

  温病诸家曾提出“寒温之别,判若天渊,寒温之治,反如冰炭。”这是从临床角度提出的。

  伤寒不传染于人,时疫能传染于人,伤寒之邪,自毫窍而入,时疫之邪,由口鼻而入。这是从传染强度和入侵部位来推测区分的。

  “仲景伤寒详于寒而略于温”而“寒病绝少,热病诸多。”这是从热病发病症状的出现概率上说的。

  “寒热暑疫,皆热病也。伤寒自表达里,温寒自内发外。”“温疫分上中下三焦,温病按卫气营血。”这是指病程演进的顺序概括而言的。

  如上种种,认为伤寒温病有霄壤之别,遂疑温疫之症,仲景原有方论,或已为兵火所湮灭。

  陈瑞春先生系中医世家,又经国内著名伤寒家姚、万诸前辈亲授伤寒论,才识卓越,学验俱丰。我与先生有幸在1985年成都联省仲景学说会议时相识,并同参与主持会议,1996年又相逢于广州首届全国伤寒论、金匮要略教学研讨会议,甚为相知,从中医角度当以陈先生论点为是。

  我原从事传染科,50年代在抢救麻疹、肺炎中得蒙沈阳著名伤寒家陈会心老师指导,经3000例临床实践,才认识了伤寒传经规律,今愿从中西医结合实战角度,提出一点看法,以供伤寒、温病学界以及和SARS战斗的中西医同道参考。

  从病因学看伤寒、温病、温疫的致病因子同是病原微生物,风、寒属物理性致病因素仅是诱因,在疾病演进中并不继续起作用。

  不同种属病原体因其毒力、侵袭力、入侵部位,侵入数量,作用实践和机体免疫能力的差异,因而出现不同的病理变化过程,此即伤寒六经或温病卫气营血、温疫上中下三焦的传变过程。是故伤寒(多指上感、肺炎、腹泻等)、温病(含流感、麻疹、猩红热、肠伤寒、斑疹伤寒、菌痢、流行性出血热、回归热、乙脑、流脑等)、温疫(含鼠疫、霍乱、天花等烈性传染病以及新发现的SARS等)均应涵盖其中。

  伤寒六经是人体感染病原体发病后的基本病理过程,即指不同器官、系统的许多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病理变化,如发热,微循环障碍、炎症、水电解质平衡失调、水肿、缺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乃至在疾病发展中出现的一些严重病理变化,如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肝、肾功能衰竭以及多器官系统功能障碍等。

  温病前贤曾认为伤寒与时疫皆能传胃,无论风寒传至少阳并用柴胡,传至胃府并用承气,并用承气,邪疫传胃亦同伤寒。

  瘟疫初起用达原散,为仲景黄苓汤类方,以清少阳之经热;若感之重者,邪渐入胃用三消饮,实大柴胡汤变方。若大寒多渴则伤寒、温病同用白虎汤;谵语舌黑,或热结旁流,同用大承气汤。

  三阳经为发热、炎症,病程始初;病入阳明胃府,若从现代医学阐释,为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太阴温湿发热为毒血症引起的消化功能紊乱,少阴寒化为心力衰竭,大结胸为急性肺水肿,呼吸性窘迫综合症,蓄血则为出凝血机制障碍合并肾功能衰竭,厥阴气分为中枢神经中毒性反应,厥阴血分为DIC,三阴并病则为多器官功能衰竭。若以现代医学的客观化、量化数据,伤寒结合、温病辩证则更能减少汤症辩证之误差。

  若如是则温寒统一,将加速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科学的融合,在实践中发掘中医学伟大宝库而造福于全人类。

  愚妄之言,敬希指正。

秋安!

                                   杨麦青 敬覆

                              2003年10月28日

小林丶蛋蛋 发表于 2024-1-4 22:36:45

  艾滋病(AIDS)是艾滋病毒(HIV)侵入人体所发生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其传播途径主要为性接触、注射吸毒、经采供血制品传播、母婴传播。由含有HIV病毒之血液、唾液、精液、阴道分泌物、泪液、乳汁等经侵入门户到达靶器官后发病。
  HIV属逆转录酶科病毒,选择性地侵犯CD4+细胞、TH细胞,使之发生病变或死亡,从而造成严重的免疫缺陷,导致一系列机会性感染,予后极其凶险。
  因侵袭途径、HIV病毒载量、机体免疫能力、易感性等多种因素之差异,无症状感染期可长达2~10年,故属慢性病毒性感染。
  AIDS临床经过一般可分为四期。
  1.急性感染期HIV感染后2~6周,出现类似感冒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症状。有低热、出汗、乏力、头痛、咽痛、恶心、厌食、腹泻及关节、肌肉痛等症状。体征有全身淋巴结肿大,皮肤出现斑丘疹或荨麻疹,持续数日消退。
  2.无症状感染期急性期过后,进入无症状感染期,持续2~10年,除血中有HIV抗体外无任何明显症状。
  3.发病前期因HIV在体内大量复制,出现腹股沟淋巴结及颈后、颌下、耳前、耳后淋巴结肿大,伴有持续不规则发热、肌肉疼痛、疲劳乏力、盗汗、消瘦、厌食、腹泻等症状,约持续3个月,即进入合并其他感染期。
  4.艾滋病合并其他感染期除发热、盗汗、乏力外更有明显体重下降,原因不明的反复腹泻及出血倾向,贫血,肝脾肿大及全身淋巴结肿、皮肤损害等症状。此期间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反应性精神紊乱、感觉神经末梢病变。
  由于严重的免疫细胞缺陷,出现致命性机会性感染,如反复发生的肺部感染、肺结核、口腔念球菌感染、败血症。患恶性肿瘤如卡式肉瘤、淋巴肉瘤等病情险恶,难以治愈。
  为便于对AIDS规范诊断和治疗,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建议将HIV感染临床分为4期:
  1.临床1期
  (1)无症状;
  (2)迁延性全身淋巴结肿大。
  功能活动1级:无症状,正常活动。
  2.临床2期。
  (3)体重减轻<10%;
  (4)轻度皮肤粘膜病变(脂溢性皮炎、痒疹、霉菌性指甲炎、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口角炎);
  (5)近5年发生过带状疱疹;
  (6)上呼吸道反复感染(如细菌性鼻窦炎)。
  功能活动2级:有症状,正常活动。
  3.临床3期
  (7)体重减轻>10%;
  (8)发生不能解释的慢性腹泻1个月以上;
  (9)发生不能解释的长期发热1个月以上;
  (10)急性口腔白色念球菌病;
  (11)口腔粘膜白斑病;
  (12)近一年发生肺结核;
  (13)严重细菌感染性肺炎。
  功能活动3级:近1个月卧床天数<50%。
  4.临床4期。
  (14)HIV消耗症候群,包括体重减轻>10%;不能解释的慢性腹泻>1个月,或慢性衰弱,伴不能解释的长期发热>1个月;
  (15)卡式肺囊虫肺炎;
  (16)脑弓形体病;
  (17)隐孢子虫腹泻>1个月;
  (18)肺外隐球菌病;
  (19)肝、脾或淋巴结以外器官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
  (20)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皮肤粘膜感染在1个月以上,或发生内脏感染;
  (21)进行性多灶性白色脑病;
  (22)任何播散性地方性真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球孢子菌病);
  (23)食管、气管、支气管及肺部白色念珠菌病;
  (24)播散性非典型分支杆菌病;
  (25)非伤寒沙门氏菌败血症;
  (26)肺外结核;
  (27)淋巴肉瘤;
  (28)卡式肉瘤;
  (29)HIV脑病。
  日常活动发生进行性障碍,除HIV感染外,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
  功能活动4级:上1个月卧床天数>50%.
  目前主要是抗病毒、增强免疫、抗感染与抗肿瘤等综合治疗尚未发现特效性防治药物。因此如何发掘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将有开阔的创新远景。
  东方末年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亲身临床实践对急性热性病和疑难杂病的诊治经验,写出千古不朽之作《伤寒杂病论》,《伤寒论》是论述外感热病的专论,《金匮要略》则专论杂病,中医学的辩证施治原则从此确立。
  笔者40年来曾引用仲景学说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多种传染病如麻疹、肺炎、婴幼儿腹泻、菌痢、流行性出血热等,并参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的中医治疗。据此曾写出应用《<伤寒论>法治疗"非典"的刍议》一文,已在多家出版社刊载。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临床病理生理学。
  伤寒(含温病、温疫、温毒等)是各种微生物病原体从不同侵入门户侵袭人体达到足以激活体内某些潜在系统(包括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补体系统、激肽系统、凝血与纤溶系统)产生各种超生理剂量的血管活性物质、炎性物质、内源性有毒物质所引起的一系列基本病理过程。如炎症、发热、微循环障碍、毒血症、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休克、缺氧、DIC乃至心力衰竭、呼吸衰竭、中枢神经衰竭等多器官衰竭,均属伤寒传经范围。
  若杂病则涵盖尚未发生急性全身性病理变化,而是以特定脏腑器官损害为主的非感染性慢性病、或虽属感染但仍是以局部脏腑器官临床定位的病症,前者如血痹、虚痨,后者如肺痿、肺痈等。③
  应用仲景学说对伤寒进行病机切断阻止内传,对杂病则应确定病症所累及器官、系统进行治疗,将起到适宜地阻断病程进展的作用。
  参照现代医学对艾滋病临床分期及各期常见症状,除早期急性感染期和合并其他感染期属伤寒外,AIDS基本归属《金匮要略》虚劳病证范围。
  仲景在《金匮要略》"虚劳"病脉证中论述其症状有面色薄,卒喘悸、短气里急,小便不利,腰痛,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腹中痛,腹满,溏泄,盗汗,四肢酸痛,以及虚极,吐血、衂血,马刀侠瘿等皆符合AIDS,并阐明了其病乃由先天不足、后天亏损,下损伤阴,由肾连脾所致。考其原因,乃是因劳致虚,偏于伤阳则气伤,偏于伤阴则血亏。伤肾而后伤脾,若肾不能输其精于脾,则脾不能受气取汁而为血,始虽失精,终必亡血。故治疗"虚劳"病,重在脾肾,确有其科学性。
  今参照现代医学诊断方法,应用仲景汤证进行治疗。
  1.虚劳早期,相当于AIDS急性感染期。体虚易受外邪,若毒轻微热,则为少阳病,柴胡证。
  (1)小柴胡汤:有口苦、咽干、目眩、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舌苔薄白、脉弦细等症状。
  方用:柴胡20g,人参10g,黄芩10g,甘草10g,清夏10g,生姜10g,大枣7枚。用1000ml水,煎取450ml,去渣,每服150ml,日3服。有心烦,失眠者加龙骨20g,生牡蛎20g。
  (2)柴胡桂枝汤:有发热、恶寒、头痛、肢节烦痛、舌苔白、脉浮等症状。
  方用:桂枝15g,黄芩10g,人参10g,炙甘草10g,清夏10g,白芍10g,大枣6枚,柴胡15g。
  (3)大柴胡汤:若寒热已解,病热偏里,心中痞硬,呕吐下利,舌苔黄腻、脉弦紧,用此方消痞散结,降逆止呕。
  方用:柴胡20g,黄芩10g,白芍15g,清夏10g,生姜10g,炒枳实10g,大枣6枚。
  (4)甘草泻心汤:柴胡汤罢,尚有寒热互结胃气不利,心下痞满不痛,呕吐、肠鸣下利,口腔溃疡,舌苔白腻,脉弦可用之。用此方清热燥湿,辛开苦降。
  方用:清夏10g,黄芩10g,干姜7.5g,人参10g,炙甘草10g,黄连10g,大枣7枚。
  (5)黄连汤:有胸中烦热、呕吐、腹中痛、腹泻、舌苔白腻、脉弦紧,用之平调寒热,和胃降逆。
  方用:黄连15g,甘草10g,干姜10g,桂枝10g,人参10g,清夏10g,大枣7枚。
  2.虚劳病,相当于HIV感染临床1、2期。
  (6)小建中汤:"虚劳里急、悸、衂、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苔薄白,舌质淡,脉浮大、或浮弱。小建中汤主之。"
  证属脾阳不足,故里急腹痛;脾气失运,精微不达四末,故四肢酸痛;阴虚虚热,内扰而烦躁不宁,故心悸,梦失精;此为虚劳脾胃虚证主方。
  方用:桂枝15g,炙甘草10g,大枣12枚,白芍25g,生姜15g,用1000ml水,煎取450ml,内胶饴30g。微火消解后分3次温服。
  (7)黄芪建中汤:有自汗、盗汗,面黄体瘦,脘痛绵绵,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弱,或极虚者用之,温中补虚。
  方用:桂枝15g,炙甘草10g,大枣12枚,白芍25g,生姜15g,黄芪20g,人参10g。
  (8)《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若少腹拘急挛痛,为血虚有寒。舌淡苔白,脉弱。用小建中汤加当归20g。
  (9)八味肾气丸:虚劳内脏虚损,主在脾肾,外形似平人,但活动乏力。舌质淡胖,苔白滑,脉虚沉弦或脉弱。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阴头寒、目眩、发落、遗精、腰痛。
  方用:生地黄30g,山药20g,山茱萸20g,泽泻15g,丹皮15g,茯苓15g,桂枝15g,炮附子10g。
  (10)六味地黄丸:若虚火上炎、骨蒸潮热、口燥咽干、舌红、脉数,则上方去桂枝、附子。
  (11)酸枣仁汤:治虚劳、虚烦、失眠。舌苔白、脉弦细。
  方用:炒酸枣仁30g,甘草10g,知母15g,茯苓15g,川芎10g,生姜10g。
  先煮酸枣仁后内诸药,用法、用量同前。
  (12)炙甘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胸闷,阴血不足,心脉失养,舌苔白、脉结代。
  方用:炙甘草15g,桂枝15g,生姜10g,麦门冬15g,火麻仁10g,人参10g,阿胶15g,大枣12枚,生地黄30g。
  3.虚劳合并血证。
  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常出现出凝血机制障碍、贫血、出血倾向。
  (13)柏叶汤:治中气虚寒,血不经归,反复吐血,日久不止。面色薄白,舌苔白,脉细弱。有热象者禁用。
  方用:侧柏叶20g,干姜10g,艾叶炭15g。
  加当归20g。养血,活血,止血。
  (14)泻心汤:若热盛吐衂,心火亢盛,迫血妄行,血络受伤用之。清热,泻火,止血。面颊红,舌苔黄腻,脉数。
  方用:大黄10g,黄连10g,黄芩10g。用500ml水,煎取150ml顿服之。
  (15)黄土汤:治脾气虚寒,便血。面色萎黄,舌质淡白,脉沉细无力。
  方用:甘草15g,干地黄15g,白术15g,阿胶15g,黄芩15g,炮附子10g,赤石脂30g。用法,用量同前。
  4.虚劳合并肺痿。
  肺痿为肺气痿弱不振,有虚热、虚寒之不同。症状有咳嗽、吐痰、短气、胸痛。病机为虚火灼肺,日久成痿。
  (16)麦门冬汤:以生津滋燥,润除虚火。舌少少苔,脉虚数。
  方用:麦门冬20g,清夏10g,人参10g,甘草10g,粳米1小把,大枣12枚。
  (17)竹叶石膏汤:治虚劳少气,虚热内生,气逆欲吐。舌红苔少而干,脉虚大而数。
  方用:上方加竹叶15g,石膏20g,。除烦止呕。
  (18)《千金》生姜甘草汤:治肺痿,水寒不运,肺虚饮停,咳吐涎沫。舌苔白,脉弱。
  方用:生姜15g,人参10g,甘草10g,大枣12枚。
  5.虚劳合并伤寒、温病。
  因免疫严重缺陷,发生机会性感染,进入伤寒六病传经、温病卫气营血传变。血弱气尽,腠理开,病原微生物侵入,轻者止于太阳少阳,属温病卫分,为柴胡证,重者内传,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为传入阳明,属温病气分。
  (19)白虎加人参汤
  方用:知母20g,石膏30g,甘草10g,粳米30g,人参15g。
  (20)调胃承气汤:治阳明腑证,恶热,口渴,便秘,腹满拒按,舌苔黄厚,脉滑数。
  方用:大黄10g,甘草10g,芒硝10g,。以泻为度。
  (21)四逆散:若少阴热化,阳气郁结,不达四末,有毒血症症状,属温病营分。舌质红,脉弦。
  方用:甘草10g,炒枳实15g,柴胡20g,白芍15g。有腹中痛加附子10g,有热厥抽搐加钩藤15g,薄荷10g,僵蚕15g。镇肝熄风。
  (22)真武汤加人参:少阴寒化,阳虚水泛,畏寒肢厥,四肢沉重疼痛,心悸不安,有心力衰竭症状。舌苔白滑,脉沉细。
  方用:茯苓20g,白芍15g,白术15g,生姜15g,附子15g,人参15g。
  (23)安宫丸:热毒炽盛,神昏谵语,舌红或绛,脉数,为热邪内陷心包,属厥阴热厥,温病血分证。
  (24)《医林改错》解毒活血汤:有中毒性休克、败血症症状者。舌质暗红,舌有瘀斑,脉弦或脉紧。
  方用:连翘20g,桃仁15g,红花15g,当归15g,枳壳15g,葛根15g,赤芍15g,柴胡15g,甘草10g,生地20g。
  (25)桂枝人参汤:若反复腹泻,久治不愈,为太阴病,兼有太阳外证。舌苔淡白、脉浮缓。温里解表,益气消痞。
  方用:桂枝15g,人参10g,干姜10g,炙甘草15g,白术20g。
  (26)理中汤:无外证,阳虚里寒,寒多热少。舌淡苔白,脉沉迟。治寒性持续性腹泻。
  方用:人参15g,干姜10g,炙甘草15g,白术20g。腹中痛者加附子10g。
  (27)四逆加人参汤:若吐利暴作,四肢厥逆,舌苔白滑,恶寒脉微,用之回阳就逆,脉不还者死。
  方用:甘草15g,附子15g,干姜10g,人参15g。
  (28)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治下利虚极,热利下重,便脓血。
  方用:白头翁15g,甘草10g,阿胶20g,秦皮15g,黄连15g。用1000ml水,煎取450ml,内阿胶20g,分3次温服。
  (29)乌梅丸汤:治厥阴久利,手足厥寒,恶心,舌苔中黑,脉数。
  方用:乌梅15g,细辛5g,干姜7.5g,黄连15g,当归10g,附子10g,川椒10g,桂枝10g,人参10g,黄柏10g。
  盛世中华,催人奋进,勿使白发空垂,残年虚度,值此国家倡导全社会防治艾滋病之际,仅此以章,献于伤寒、温病学界与战斗在防治艾滋病一线的中西医同道,敬希指正。

小林丶蛋蛋 发表于 2024-1-4 22:37:23

至十七章,《杨麦青伤寒金匮教学文集》伤寒部分已连载完,由于打字进度较慢,且金匮部分图标较多,故已将全书扫描,制作为pdf格式,提供给大家下载。本连载停止。欢迎大家就杨麦青先生的学术观点进行交流、讨论、乃至争鸣。谢谢。
 
《伤寒论现代临床研究》、《杨麦青伤寒金匮教学文集》、《陈会心医案》三书点击下载

咸鱼cool 发表于 2024-1-4 22:37:45

思玥真是太辛苦了!非常感谢!杨先生对经方的认识有其深刻一面,能与西医的知识相联系。历代经方家无数,大多习称六经,而杨先生处处以六病相称,真是难能可贵。此文尚需认真拜读后方可讨论。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杨麦青·《伤寒金匮教学文集》连载(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