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不惡寒,但惡熱情形,可去大青龍湯中的桂、薑、棗。留麻、杏、甘、石四味
成麻杏甘石湯足矣,且治熱不大需要超過三劑,基本是一劑熱退,余熱復起,則再
劑除之。
2、稱"大青龍湯為治風寒兩傷、營衛俱病的無謂之詞"不妥,雖然彼等醫家所說不是
百分百完備,但甚有可取處,啟發思維,絕對不是"無謂之詞"。其實,我認為這正
是原方創建之主旨。雖然我同意大青龍湯的變方可以治溫熱病,但是原方顯然不是
為溫熱病而設計的,是為太陽、陽明的寒熱虛實夾雜而設計的。因大青龍湯成份多,
覆蓋問題面很廣,故其中成份用量稍做改動,藥味稍做加減,即可治大量不同的表
病,幾乎可以涵蓋半數以上的外感病。 今再来:麻黄8克,桂枝10克,这叫大青龙。
瞎闹!
以上这些案例,麻黄升到30克,跟我试试看!
麻黄8g 桂枝10g 杏仁10g石膏20g甘草6g大枣3枚生姜6片。
这个方其实是桂枝越脾汤,以杏仁易白芍。
....... (2014-03-27 22:56) http://images/back.gif可以理解,的確如此,呵呵。不過一般大青龍湯現在減量用比較保險,人們對麻黃過
份追究責任,醫師不小心容易被陷害。但麻黃應多於桂枝,才是大青龍湯的比例,
用于寒多風少的情形。若風多寒輕,則可以減麻黃。有汗而汗出不爽或只有少許局
部有,則向麻桂各半湯過度。汗後仍發燒的情形,表虛用桂枝越脾湯,表不虛用麻
杏甘石湯即可。
桂枝越脾湯蠻好用的,症狀類似大青龍湯證,但是有汗。如今西醫喜歡用發汗藥,
估計是發汗不當,用了病不去,常常出現這種類大青龍而非大青龍的證,這時桂枝
越脾湯很好用(留芍藥)。總之這幾個湯擺在一起對照看蠻有意思的。 费维光的书我前段时间看过。确实是很纯粹的民间中医临床家(因为他是自学中医,所以基本不懂西医)。看了他的书,我从中获益匪浅。但是我觉得他问题也不少。比如有些用方缺乏理论依据,即便依据不是医理而是伤寒论的原文或伤寒论中的内在逻辑。使用的术语非中不中西不西(其实我就不喜欢中西理论汇通,虽然他们的理想很丰满,但是创造出奇美拉一样的生物注定在现实中无法存活)
回到这篇文章。这张方子应该不是大青龙汤。而是大青龙汤的变方,类似桂枝二越婢一汤
按比例看
桂枝二越婢一汤 : 麻黄6 桂枝 6 石膏 9
大青龙 麻黄18桂枝6石膏如鸡子大
石膏如鸡子大这部分就纠结了,查阅剂量研究的文章脱离临床者的结论,麻黄与石膏比例1:1
临床家则使用比例较为宽泛。大约在麻黄1.石膏2.5的样子
而费维光的所谓大青龙汤者
麻黄8 桂枝10石膏20 实在不是大青龙汤。
就像麻黄9桂枝6才是严格意义上有伤寒论的麻黄汤,麻黄6桂枝9是后世加减方,不能叫麻黄汤
个人认为费的大青龙汤与其说是大青龙不如说是桂枝二越婢一汤
依据我看到的一些使用桂枝二越婢一汤的医案,应该有 发热恶寒无汗口渴
而按我有限的理论知识,也应当如此。
而费的医案看来,他的使用标准大概是:不恶寒,无汗,只有非典型的表证证据或者压根没有(也许是医案太过简略)兼见阳明里热
把他的大青龙汤当做 桂枝二越婢一汤来看。我还是能理解的。有不典型的表证,无汗,有里热。要我碰到了也会疑虑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当然要我我一下就能想到该用桂枝二越婢一汤,那肯定得有恶寒。但对费维光医案中对毫无证据证明有表证的人依然使用他的麻黄桂枝石膏的加减剂,我表示疑惑。
总结一下,
第一,这张方子不是大青龙,更类似桂枝二越婢一汤
第二,费对没有表证的人使用该方,让我疑惑。 三指斋主:我临床,遇外感热病,恒喜用大青龙汤。疗效神奇, (2012-12-16 21:53) http://images/back.gif希望这位同学能附上 方证,医案(有效的与失败的),心得 紅森:可以理解,的確如此,呵呵。不過一般大青龍湯現在減量用比較保險,人們對麻黃過
份追究責任,醫師不小心容易被陷害。但麻黃應多於桂枝,才是大青龍湯的比例,
用于寒多風少的情形。若風 .. (2014-03-29 00:14) http://images/back.gif有表证而见汗合阳明病,是不是该考虑 白虎桂枝汤加减?桂枝二越婢一汤用于无汗者这样是不是更符合有汗桂枝无汗麻黄一点? 费先生的书特意买来读过,是很有价值的。
费先生也是一个自学中医的实践者,根我个人的情况比较契合,所以更加注意他的用方经验。
费先生关于大青龙汤的使法,我效仿着试用过,效果很好。这让我联想到高齐民先生对大黄甘草汤的使用,因用量的变化而得一方三法,是值得效仿的经验,很有价值。 费先生的这个大青龙汤实际还是大青龙。
今人用桂枝与古人所用不同,古人用的是桂的皮。今天的所谓桂枝是有木心的,不过相当于古人所用桂枝的三分之一或更少。费先生麻黄8桂枝10.,实际上麻黄的药量依旧相当于桂的3倍。 说是桂二越一还好些 我也支持这种观点,并不支持有表证的时候就用了,缺乏依据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