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四气五味是指什么
老百姓经常说"药食同源",许多食物和药物,经常也有人说寒热属性质,具体的说中药以及食物的四气五味是指什么?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四性五味也称为四气五味,是指中药的药性和味道。“四性”指寒、凉、温、热;“五味”指酸、苦、甘、辛、咸。
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其中寒与凉、热与温有其共性,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寒、热、温、凉四性,是与病性的寒、热相对而言的。从常见食物来看,平性食物居多,温热性次之,寒凉性更次之。温热性质食物多有温经、助阳、活血、通络、散寒、补虚等作用,适合寒证等选用,寒凉性质食物多有滋阴、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作用,适合热证等选用。中医认为五味入于胃,分走五脏,以对五脏进行滋养,使其功能正常发挥,不同的食物对脏腑的选择性迥异。
四性
即是寒、凉、温、热四种药性,寒热偏性不明显的即为平性。
寒凉药材多具有清热泻火作用,适用于热性病症;温热药材多具有温里散寒的特性,适用于寒性病症。
五味
即是通称的辛、酸、甘、苦、咸五种药材滋味,另还有淡味。
五味作用特点在于“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1、辛味口尝有麻辣或清凉感,有的具香气,能发散解表、行气活血、温肾壮阳,适用于外感表症、气滞血瘀症、风寒痹症、肾阳虚亏症等。如荆芥、紫苏、陈皮、木香、当归、郁金、韭菜子、蛇床子、菟丝于等。
2、甘味口尝味甜,能调和脾胃、补益气血、缓急止痛,适用于机体虚弱,功能不足之症,和某些拘急挛痛,并能调和药性,如甘草、党参、熟地、饴糖、黄精、枸杞子等。
3、酸(涩)味具收敛、固涩作用,适用于自汗、盗汗、久泻脱肛、尿频失禁、遗精带下、崩漏下血等症。如龙骨、牡蛎、山茱萸、赤石指、禹余粮、罂粟壳、桑蝶蛸、覆盆子、芡实、莲子、金樱子、陈棕炭、仙鹤取等。
4、苦味能清热解毒、燥湿、泻火、降气、通便,适用于热症,湿热症、痈肿疮疡、喘咳、呕恶等症,如山栀、大黄、黄连、苦参、杏仁、厚朴等。
5、咸味能软坚散结、泻下通便、平肝潜阳,适用于大便秘结、瘰疬痰核、瘿瘤、肝阳头痛眩晕,如海藻、昆布、芒硝、肉苁蓉、羚羊角、石决明等。
蔬菜四性
即寒、凉、温、热四种属性,介于这四者中间的为平性。中医将食物分成四性,是指人体吃完食物后的身体反应。
如吃完之后身体有发热的感觉为温热性,如吃完之后有清凉的感觉则为寒凉性。
了解食物的属性,再针对自己的体质食用,对身体大有裨益。
蔬菜五味
是指酸、苦、甘、辛、咸,对应人体的五脏:即肝、心、脾、肺、肾,不论是食物本身的味道,还是佐料,都会对五脏起不同作用。五味食物虽各有好处,但食用过多或不当也有负面影响,要依据不同体质来食用。如辛味食得太多,而体质本属燥热的人,便会发生咽喉痛、长暗疮等情形。
水果四性
水果的四性即“寒、凉、温、热”四种属性,而介于寒热之间者则为平性。四性分类,可以明显地针对体质不同选择不同的水果食用。如寒性体质的人就不太适合寒性的水果,否则,会令身体“雪上托霜”,出现不适,违背了水果健康养生的宗旨。
寒凉性水果具有清热、降火气之功效,可以使人体能量代谢率降低,让热量下降。如西瓜、柿子、椰子、香蕉、草莓、香瓜、橘子、芒果、橙子等都属于寒凉水果。适合热性体质、热性症状者食用。
温热性水果有驱寒、补虚,消除寒症之功效,可以使人体的能量代谢率提高,增加人体热量。如桂圆、荔枝、桃、金橘、榴莲等。适合寒性体质、寒性症状者。
平性水果具有开胃健脾、补虚之功效,此类水果容易消化,身强体健者宜长期食用。如苹果、葡萄、柠檬等。适合任何体质者食用。
水果五味
水果有五味,“酸、甘、苦、辛、咸”五味各有对应的人体器官和功效。水果的五味在食用时也要注意均衡食用,过食和偏食某一味,对人的身体都不利。
甘味对应器官为脾,有滋养、补虚、止痛等作用。但甘味水果不可食用太多,否则易引起体内聚糖过多,容易使人发胖,或引起糖代谢疾病,尤其是糖尿病人不宜多食。
酸味对应器官为肝,有收敛上卜汗、开胃生津、助消化等作用。但酸味水果过多食用,会引起筋骨损伤,因此也不宜多食。
咸对应器官为肾。有消肿解毒、润肠通便等作用。但是如果摄入过多,则会导致血液、体液凝滞等,会导致高血压、肾脏病的发生等。所以也不宜多食。
苦味对应器官为心,有清热、降火、解毒、除烦等作用。
辛味对应器官为肺。有补气、活血、发散风寒等作用,但是过多食用,会损耗气力、损伤津液、引发上火等,所以不宜多食
五味是医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用五行学说总结归纳而成的。药物的五味是通过长期的用药实践所获得的疗效而确定的。它不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也是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内经》认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这是关于五味所代表的药物作用最早的总结和概括。经后世医家不断补充和发展,五味所代表的药物作用及主治病证日臻完善。
五味的确定
① 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如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桂枝、川芎之辛,乌梅、木瓜之酸,芒硝、食盐之咸等
② 后来由于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以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
③ 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对药物作用的认识不断丰富,一些药物的作用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因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
例如,葛根、皂角刺并无辛味,但前者有解表散邪作用,常用于治疗表证;后者有消痈散结作用,常用于痈疽疮毒初起或脓成不溃之证。二者的作用皆与“辛能散、能行”有关,故皆标以辛味。磁石并无咸味,因其能入肾潜镇浮阳,而肾在五行属水与咸相应,磁石因之而标以咸味。
由此可知,确定味的主要依据,一是药物的滋味,二是药物的作用。
由于药物滋味和作用并无本质联系,两者之间并无严密的对应关系,因而从古至今,五味学说在理论上和实际运用中出现不少分歧和混乱也就在所难免了。
药物的五味与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以辛味为例,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等味辛,能散寒解表,常用于感冒初起。药理实验证明,它们具有解热、发汗,抗菌抗流感的作用。枳壳、木香、乌药等到行气药,多味辛,有行气止痛的功效。药理实验证明,这些药物具有解痉止痛、调整胃肠活动以促进消化的作用。药物的辛味与其所含的挥发油有关,据统计,85种辛味药中,含挥发油的药物有53种,占辛味的72.1%并且不少药物的挥发油就是该药物的有效成分。如桂枝所含挥发油中的桂皮醛具有退热作用,理气药陈皮和青皮所含的挥发油有调整胃肠功能作用。
四气五味
由于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因此,两者必须综合起来看。例如两种药物都是寒性,但是味不相同,一是苦寒,一是辛寒,两者的作用就有差异。反过来说,假如两种药物都是甘味,但性不相同,一是甘寒、一是甘温,其作用也不一样。所以,不能把性与味孤立起来看。性与味显示了药物的部分性能,也显示出有些药物的共性。只有认识和掌握每一药物的全部性能,以及性味相同药物之间同中有异的特性,才能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和使用药物。
性味合参
① 性和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
② 味同气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如,紫苏、薄荷皆有辛味,能发散表邪,但紫苏辛温,能发散风寒;薄荷辛凉,能发散风热。麦冬、黄芪皆有甘味,前者甘凉,有养阴生津作用;后者甘温,有温养中焦,补中益气作用。
③ 气同味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如,黄连、生地黄均性寒,皆能清热,用治热证。但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主治湿热证。生地黄甘寒,能清热养阴,用治虚热证。
由于性和味都属于性能范畴,只反映药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点,因此不仅要性味合参,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得到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因此,性味与功效合参尤为重要。
中药的四气五味,其中的四气就是指寒、凉、温、热,五味就是指酸、苦、甘、辛、咸。
四气就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以后的效果总结出来的,比如像寒凉的药物,可以治疗热性疾病,反之,温热性质的药物可以用于治疗寒凉性质疾病。比如临床常用的黄连、黄芩、黄柏、石膏、知母等都属于寒凉的药物,而附子、干姜、小茴香、高良姜等都属于温热性质的药物。
同理,酸、苦、甘、辛、咸五味,也是通过药物作用于人体的效果和口尝总结出来的,比如酸性的药物具有收敛的作用;苦性的药物具有泻火、通便的作用;甘性的药物具有缓和、补益的作用;辛味的药物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的作用;咸味的药物具有软坚散结的功效。
药材的味起初用尝的,最初五味的确定是口尝鼻嗅药的滋味,后来又根据药物的不同作用检验反推它的味性。造化天地宝,万物皆为药。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天地间的花草树木、食物、器物……万物自备生长化收藏之性,适时、适性、适人而用,皆可作良药。 上古先圣神农尝百草,开医药之先。故日:百草皆是药,若识有几人。山间百草花,救病皆为药。尔来三百岁,法音亦间作。 俗话说“药食同源”,食物同药材一样,也有温阳补阴的功效。所以,我们要分清食物的寒、热性,体寒者多吃热性食物,体热者多吃寒性食物,以保证身体的健康。那么要如何区分食物的寒热性呢?
1.颜色偏绿,性偏寒;颜色偏红,性偏温。
绿色植物接近地面,吸收地面湿气,故而性偏寒,如绿豆、绿色蔬菜等。
2.味苦、味酸的食品偏寒;味甜、味辛的食品性热。
味苦、味酸的食物性寒,如苦瓜、苦菜、芋头、梅子、木瓜等。
味辛、味甜者,由于接受阳光照射的时间较长,所以性热,如大蒜、柿子、石榴等。
3.水生植物偏寒;陆上植物偏热。
藕、海带、紫菜等为寒性。
而长在陆地中的食物,如花生、土豆、山药、姜等,由于长期埋在土壤中,水分较少,故而性热。
4.背阴食物偏寒;向阳植物偏热。
5.冬、夏季食物性寒;春、秋季食物性热。
在冬天里生长的食物,因为寒气重,故而性偏寒,如大白菜、香菇、白萝卜、冬瓜等。
在夏季生长的食物,由于接收的雨水较多,也性寒,如西瓜、黄瓜、梨等。苹果、橙子等春、秋季食物多偏热性。
中药是怎么治病的,大家要先了解中医的原理
有很多人质疑中药的作用,有很多人认为中药治病是心理安慰作用,或者说中药治病是一种偶然,是一种几率。因为目前的研究还不清楚中药里是哪一部分起效,主要的成分和机制是什么。
我们想要了解中药是怎么治病的,要先了解中医的原理。
首先我们来讨论人和人得病的原因。人身体的状态,它是合于四时,合于五脏的。四时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四季,春夏秋冬,人每过一岁都经历一个春夏秋冬。冬天特点是寒,春天的特点是温,夏天的特点是热,秋天的特点是凉。经历了寒热、温凉,人身体就留有了寒热温凉的属性。
寒热温凉对人体的作用
寒热、温凉这四种作用对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十分重要的。举个例子,我们知道人的生命活力全都是保存在肾精中。
正是冬天的寒,才能够让人体的肾保持藏精的作用。在寒冷的状态下,人体的毛孔收缩,血压升高,阳气向里收,这时人的身体代谢是缓慢的,也就更大限度的保持了身体的精气不被利用和疏散。自然界中有个现象,在纬度偏高的寒冷地区生活的人种和动物,特点非常鲜明,首先能抗寒,并且体型、身材都会比较魁梧。原因是长期处在气温比较低的状态下,身体消耗的少,肾藏精比较多,肾主骨生髓,骨架就较大,身体就长得壮盛而结实。
春天的温促进了肝气的升发。春天的温暖,让人的身体也逐渐的变暖,从冬天寒冷蛰藏的状态开始活跃起来,这个过程正好促进了肝气向外生发和疏泄的功能,身体活力逐渐开始增强。
夏天的热为心火的旺盛、心神的兴奋创造了条件。热能够促使身体代谢加快,汗液从体内排出,这时人的代谢是旺盛的,精神是兴奋的。正常的热,能够让人心火旺盛、心神旺盛,但是过多的热就会让人烦躁,扰乱心神。我在十几岁的时候,有一年又回到农村过年,家人担心屋里冷,把火炕烧得很热,热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夜里盖了很薄的被子,还感觉跟坐在热锅上一样,这个热根本让人睡不着,这种热让人感觉到从内心到外的烦躁、发热、心神不安静、无法入睡。
秋天的凉成就了肺收敛的功能。秋天凉气来了,树叶开始黄了,人的代谢也没有那么旺盛了,出汗也没有那么多了,正好符合肺收敛的功能。肺收敛的时候是减少出汗,减少人的精神兴奋,收敛到一定程度,把人身体有用的阴液和脏腑的精向下输布收敛,最后归于肾。
自然界的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成就了万物的生长、收藏,人体也因此获得了肝心肺肾的升降出入的功能。中药有四气五味,四气指的就是寒热温凉。
中药的四气
简单来说,中药里有些是寒凉药,有些是温热药。如果人身体不寒了,肾藏精的功能就出现问题了。这时我们可以用寒凉的药,比如小儿容易上热、容易积食,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用一些消食的,寒凉的药把这种热的状态变成寒的状态,这样有利于肾藏精,促进孩子的生长发育。儿科常用的肥儿丸、琥珀抱龙丸、凉膈散等,全都是属于寒凉清热、泻火的药。
如果身体不温了,升发疏泄的功能就会出现问题。这时可以用一些温热的药来扶助肝气。比如桂枝,桂枝就是桂树的嫩枝,能够疏散肝气,最常用的方就是桂枝汤,桂枝汤是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组成。之前给大家介绍过,这个方子主要是去热解肌,更多的用途它可以温暖小腹,治关元的凉,也能够温暖心脏。如果心受寒了也可以采用这个方子。
如果一个人身体不够热,那么他心火,心神就受影响,我们可以用热性的药物来温暖身体的阳气,回阳救命。最著名的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这三个药能够助阳,回阳救逆。这个方子主治的病证,就是脉微细但欲寐。脉是细的,精神不佳,只想睡觉,就是受了寒邪。通过四逆汤就能够温暖阳气,驱除寒邪,恢复精神,恢复脉力。
如果身体不够凉,肺收的功能就弱了。这时可以服一些凉性的药物,帮助人收敛肺气。比如一个人大热烦渴大汗出,这时我们要让身体凉下来,可以服用白虎汤,就是知母、石膏、粳米、甘草。服用白虎汤侯,人身体就不出汗,人身体开始变得凉了,这样肺的收敛功能就回来了。所以说中药治病的原理就是用药物的寒热温凉状态,来改变人身体的寒热温凉状态。
药物的五味
药物除了有寒热、温、凉四性之外,还有酸、苦、甘、辛、咸五味,五味是归人体五脏的。酸是入肝的,苦是入心的,甘是入脾的,辛是入肺的,咸是入肾的。
酸味入肝,酸味的东西能够养肝血。比如说五味子就能养肝血。现代研究也证明了五味子里面含有齐墩果酸,它作用就是能够改善转氨酶增高的问题。
苦味的东西能够入心。比如夏天我们吃苦瓜是为了去心火,莲子心也能够清心火,黄连能清心火助睡眠。
甘味的东西能够入脾,人吃了甜味的东西能够变得有力气。如大枣能够补血,蜂蜜,能够入脾,养脾胃润肺。
辛味可以入肺,我们日常生活中吃了辣椒、很多人容易出汗,就是促进了肺的宣发的功能。
咸味可以入肾,比如说龟板,他味咸,能滋肾阴。还有鹿茸也是味咸,入肾能够补肾阳。龟板和鹿茸合在一起,既能够养肾阴,又能够养肾阳。这两者可在一起泡酒,还可以做成龟鹿二仙膏。
药物对气机的影响
人身体有气机的流动,药物对气机也有作用。人体有气机的升降出入,药物有气机的升降浮沉。
气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形象的给大家解释一下。肝主散,在肝的作用下,人逐渐变得兴奋,变得活跃。有些药物可以改善肝气不散的状态,比如心情抑郁了,这个时候可以用一些柴胡或者薄荷,能够帮助肝气向外疏散,既能够治疗感冒,也能够起到疏肝理气的作用。
心火主上,心火足,人才能有精神,有气力。如果心气不足,心火不旺,就会出现心慌、胸闷、气短、乏力,甚至心力不足的状态。这时可以服用人参,人参大补元气,能够助人体气机向上,因此吃完人参会兴奋。当然过服人参,会出现鼻孔流血、烦躁、不能睡觉这种现象,严重的还可能危及生命。
肺是主收的,他主管的气机收敛下降。如果气机不收敛不下降,就会造成有痰咳嗽,或者说胃肠中有食滞,中医有个著名方子叫三子养亲汤,由苏子、白介子、莱菔子构成,这三子能治疗咳嗽、气喘痰多、胸闷、食少难消化,主要作用就是让肺和胃的气机收敛下降。莱菔子和人参这两个作用正好相反,一个补气、向上的,一个向下、收敛的。如果喝了人参汤,再喝萝卜籽,那么人参的补养作用就没有了。人参和莱菔子的关系是相恶,不要在一起同用。
肾是主收藏,气机下沉的。气机不下沉会造成上实下虚、上热下寒,腰腿病或者失眠。我们通常用一些重镇安神的药物,比如牡蛎,我们这里说的牡蛎指的是牡蛎壳。牡蛎壳往往被丢弃,在中药里,牡蛎壳和龙骨通常相互配合,能养心安神、平肝熄风、化痰止咳、去内火的作用。这些都是能使气机向下的。
所以中药治病的本质就是用药性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人偏热了,我们就用寒药,人偏寒我们就用热药。这就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也是一样,人们身体缺什么就喜欢吃什么味道。比如说肝血虚了,就喜欢吃酸味,阳气不足了,他就喜欢吃辛味,肾虚了就会喜欢吃咸味。
人体的偏性和药物的偏性都是由自然界形成的,比如说在沙漠地带,人在沙漠地带通常都喜欢喝水,怕干燥。而沙漠里生长的植物,比如说芦荟、仙人掌,他体内多汁,就有清热的作用。在同一种环境下,温燥的环境容易让人体内水分缺失,而植物能在这个环境下生存,就是能够有抵抗这种沙漠干旱缺水的能力,所以它一定是具备清热、滋润、多汁的作用。黄芪产自于西北,西北地区的特点就是风比较大,气候也相对偏干旱。黄芪就能够抵抗那种干旱和多风的这种环境。人生活在这个地区,体表容易被风吹透,容易表虚。黄芪就能帮人补气固表。
雪莲花产在西藏,西藏属于高原,地势寒冷,人容易得关节病,而雪莲能够抗寒,能治疗关节肿胀、疼痛、风湿。四川地区属于盆地,寒湿比较重,人在这种寒湿的情况下,特别容易得骨关节病,容易伤肾的阳气。当地在阴寒潮湿的地区,产出一种药物叫做附子。附子能温经通络,通行十二经,帮助人恢复阳气,去除十二经络里的寒气。
古人讲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古人知道了自然之道,明白了天地之理,就知道了天地之间、东南西北,构成了四气五味,认识了中药的药性,然后再认识了人体的偏性,以药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通过药的四气五味,调整人身体的气机和五脏六腑。这就是中药调整人身体疾病的理论体系。
——转自知乎《默默无闻》,这个写的相对通俗易通,拿来分享 中药治病是科学,中医理论什么金木水火土,寒热、温凉等阴阳八卦之类的理论不是科学,应该创新中医科学理论。 理解不了就不要乱否定,字符只是通向真理的一种方式,真理是无形的,一个民族的文字还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那些好的东西获得起来往往都是有门槛的,是不容易的。而这种东西往往也是已经成型的东西。当文字不仅仅和个人相联系,还和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相联系,自然就是要回归到一些本源的东西上来,这个时候理解起来自然是要困难一些,这样也有助于事物的发展,老外就很喜欢搞一些乱七八糟的概念,这些都是形,还没有通神。你所理解的金木水火土和中医想要表达的金木水火土可能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页:
[1]